湘天华诗社 加入社团
631
成员
390
粉丝
1050577
人气

云外之云之苏轼《浣溪沙》赏析

莫雨涵 发布于 2017-01-16 10:25   点击:804   评论:0
苏轼《浣溪沙》赏析
文/云外之云
今天我们一起来理解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
这首词的前面一个小序,是这样写的: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这个小序很重要,它为读者交待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在我国境内,河流绝大多数都是自西向东流走的,最后汇入大海。但是在蕲水的清泉寺前,有一条小溪,名为兰溪,它的水流方向却是自东而西流淌的。这种特殊的现象,虽然是这里特殊的地形造成的,但它却带给苏轼关于某种人生态度的启示,于是写下了这首令人玩味的词《浣溪沙》。
词中写道: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用现代汉语把这首小词翻译下来,可以是这样:
兰芽尚短浸没在山下的小溪
溪旁松林里的小路洁净无泥
在这美丽早春宁静的黄昏里
潇潇细雨却送来杜鹃的哀啼
然而谁又能说青春一去不回
不信你看寺前流水倒流向西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别再哀叹时光流逝精神萎靡
从篇幅上看,这首词没有超过58个字,所以是典型的小令。又因为全诗分上下两阕,所以是双调小令。
从表达方式上讲,上阕写景,属于描写;下阕在议论中抒情。
下面,我们从内容上来做简要的赏析。
上阕用三个七字句来写景。先写兰芽。“山下兰芽短浸溪”,一个“短”字,写出了兰芽刚刚迸出的鲜嫩,可见所写是早春之景。而兰芽“短”得尚且浸于溪水之中,更见其初生的蓬勃生机。接写作者把目光移到了溪边的沙路之上。“松间沙路净无泥”,蜿蜒于松林之间的细沙小路,并且洁净无泥。从序文及词来看,沙路应离清泉寺很近,于是,这条小路似乎也多多少少地带上了禅意,给人以宁静、舒适的享受。这两句是从视觉角度写景。紧接着在第三句,作者却笔锋一转,引入听觉效果:潇潇暮雨之中,传来子规的啼鸣。子规就是杜鹃,它的叫声历来被诗词写作者用来表达一种哀怨之情。“潇潇暮雨子规啼”,于是词意也在这里给刚刚还清新明快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这么令人郁闷的转换,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还记得我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吗?第一句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见也是写于这一时期,当时的尽情是相同的。那么,作者在这里引入这么伤感的声音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尽管他身处逆境,但依然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在词的下阕,他没有在子规的哀啼中停留,而是发出一声振聋发聩的反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谁说逝去的光阴无法追回,人生再难回到少年呢?你看,就连这门前的流水不也在向西倒流吗?作者在这里振起一笔,同时也使读者的精神随之振作。是啊,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里的“白发”指的是人的老年;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作者提醒人们:不要在老年的时候去感叹岁月的流逝,因衰老而自伤。这又是何等的达观!
反观这首词,作者在上阕写到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尚浸没于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充满诗的情趣,和春的生机,丝毫没有官场的恶浊、市朝的尘嚣。然而在傍晚的细雨潇潇中,作者却分明听到寺外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哀啼。使词意出现第一个波澜。下阕作者迅速从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跳脱出来,从门前流水西流,想到人生可以再少,为词意掀起第二个波澜,也是一个小高潮,让读者的心情随着他的笔锋振作起来,看到未来的希望。这里,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规劝形成词的第三个波澜,使词的意境在作者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中达到最高潮,并戛然而止。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也一样。苏轼在《浣溪沙》这首短短42字的双调小令中,让读者的心情从开始的宁静明快,到淡淡的忧伤,继之而来的是开朗振作,直至最后的坚定和乐观,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难怪清代程洪在他的《词洁》中说:“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当然,从这首词中,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苏轼那种旷达乐观的情怀,更要从中汲取正确的人生态度。现在不是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叫做“逆袭”吗?在我们遇到挫折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苏轼那样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变压力为动力,从而实现我们的逆袭呢?

湘天华油茶花诗社
2017年1月7日

礼物 打赏 赞(0) 收藏(0)
诗词吾爱网推出超级会员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