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霜偏又添雪,此恨实为不解。
-
题叶 [律诗] 文/萧闲
望云云似笑,联袂过南桥。
河水游芳影,瓦蓝空碧霄。
无声风不疾,有感迹长消。
折得身边柳,凭谁诉寂寥。
===============================================================
这指名道姓的拍砖还有点不敢,但叫一声三哥以后,心里也会踏实一些了。三哥,我也来拍一砖?(其实为何是三哥,我也不明就里)
首联意境全出,虽然没明示主语,但对宾语的描写与自己内心的安稳都表达了出来。主语无论是叶抑或是人,已经都不打紧了。
当然,如果是叶,过南桥要从桥下面过,如果是人,是从上面过。我个人更倾向是人,这样可以跟云更亲近一点。
颔联,从技法上来看,似乎是想弄个流水对,河水中的芳影就是瓦蓝瓦蓝的碧霄。不知理解对了没?但这一联不大工稳。
当然,如果是红叶题诗的话,这里的芳影会不会是载诗之叶也说不定。
颈联工整,但似无情。我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的物象能将之统一起来。此“感”可能还要在下文中找。
尾联折柳比较奇怪,既然无人相送,折柳送云?有点不合常理。诚然,在这里,折柳只是虚象,但把虚象写实了,就有点不好了。我想,这里可以“欲折身边柳”就行了。
寂寥,这个词可能会阻碍很多人把对云朵的理解投向亲人灵魂吧。
“折柳”,会不会是上句中提到的“有感”?而“寂寥”,会不会就是句中提到的“迹长消”? -
所谓的“诗性的语言”,有一部分是指语素的缺省和倒装。但那些在该语境中易起歧义的还是少用为妙。
比如该诗首句“凫浴冰川”,中间缺省了一个介词。要么是凫浴在冰川,要么是凫浴的冰川。但结合语境来看,这两解都不通。(当然,我是把冰川当成一个专用词语来看的,冰川是一个地理学的名词,有其固定的意义)
“巨龙奔泻”也有点失喻了。龙、泻,总有种以为龙拉肚子了的错觉。
所谓“咏物”,是理解片面了。这一擂不限于咏物。
要说某名江大川是个“物”,我坚决反对。要是咏江中水,河里鱼,说是咏物嘛还马马虎虎。
江、河,不但承载了“物”这个属性,关键地是承载了历史、文化、精神,甚至民族气节等等。用一个“咏物”来框它,狭隘了。
这一擂对于人文历史的要求,比词藻的要求要高得多。 -
老师所说:【立意高远、深刻\立意幽隧、辽阔】好像让我更加不懂立意了。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说白了,立意就是在写之前先想好了,你要写的内容、思想、立场、精神。
立意不是词藻怎么堆砌,也不光是表面上要写的内容和手法,重要的是情绪、立场和精神内涵。重点不在于宣示意,而在于揭示意。
要看出一首诗的立意,是要仔细揣摩口味方能得出的。
如前面一首:颈联写《春天的故事》稍作揣摩自可得之,这便是立意之一。借写珠江,歌颂改革开放。
但通过全篇,似乎又在说好事也并不是主动得来,似乎是在无所谓下等来的运气。也不愿去瑶池,也不管前朝事,多少让人有点“无所谓”的消极感觉。
这么看来,立意还并不是很清晰。且“蛮”字似乎用得过猛了点。 -
说好话,总是有人喜欢听的。但在这里点评,就自顾说好听的,有意思吗?
【如:寄心中情、怀中负、意中观。寄情深深。那妻儿淑,女儿孝,倍儿欢。祝语殷殷。】
反正知道是拍马屁的就行了,管它什么意思呢!对吧。 -
江外归帆连似线,楼前异客绪如麻。
===============================
首先,江“外”的描述是不妥的。归帆只当是指代吧,其实“帆”不能引起共鸣,还是换了的好。
“如麻”从客观上说,和“乱麻”是两回事,想表达乱麻并不确切。
故此,本句拟改为:江口归舟连似线,楼前客绪乱如麻。对仗更加工整。(当然我知道首联不要求一定对仗,但写到这个份上了,对工整一点会更好些)
千秋不散烟波处,一鹤难回桑梓家。
===============================
本联类似流水对“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但实际上还差一些火候。
从此处“鹤”欲回家来看,应是辽鹤之鹤,但若与上句“楼”连又恐怕是黄鹤之鹤,但总归不是看到的景色。
其实从诗句表达来说,这里应该寄情于景比较恰当,前句有不散烟波,可以寄离愁于其上,后句最好也用这种手法,寄离愁于景物。
桑梓家这个说法,如果家里确实有桑有梓,也无不可。但很明显,后面说的是槐树。所以前面桑梓最好都不要提。在这诗中,槐树才是家的代名词。
本句拟改为:千秋不散烟波处,一鹤独徊暗渚沙。(表达个手法,具体要看情景)
云梦留情终幻境,衡阳虽暖亦天涯。
================================
云梦对衡阳,工;终幻境对亦天涯,可。但留情对虽暖就有点不工了。动宾和偏正两种结构,从大词性上说,一是动,二是形,不工。
这一联其实有些合掌,但从大环境说,都紧紧围绕诗旨,也能接受。我估计也是梁版所说的宕开幅度不够的原因。
所以这一联还是再做多些考虑,最后的“箭”射出去,这一联很关键。
夜深拥被思槐树,又恼无端响乱鸦。
================================
槐树、乱鸦,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思念之情,这诗的“寄托”也是有限。(但是这个深夜就如梁牌所虑,有点异乎常理)
大槐树老鸹窝,是家乡,也是根源。在这里,既然写到了“根源”,难道不要提一点“初心”?
还有,律诗尾句最好要做到扣回首句,这样做,可避免诗脉的离散,也可以突出中心,引人回味,有诸多好处。
比如这诗没有扣回首句,你回味想一下就会发现,作者该是在江景房中,前面所谓的“楼”根本不是什么黄鹤楼岳阳楼,就是的楼。
总之
从纯文学的视角来看,本诗中心意思很清楚,虽客武昌,但未过多写武昌景致,而是思乡之情贯穿全篇。
从个人结合时代背景的观点来看,问题在于,拿已经不存在的古人情怀来写自己,要么有点格局太小,要么有些造作之感。
就如作者得意的范仲淹句来说,衡阳雁断,在今天是表达不了什么思乡情的。请相信高铁的速度比大雁快得多。其实思乡情不浓,而纠结于古今情绪差别上的“乱”到是真的。回扣首尾句看,此诗真正的出发点,在“乱”。 -
人言“诗庄词媚”,意为诗要有大格调,词要有小情调。诗从格局气势取胜,词由情景交融争雄。但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有正反面,都是刚柔相济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的结束,是诗意的开始。
星光闪闪弯弯月,寒风冽冽沉沉夜。呓语梦甜甜,別妻上夜班。
芸芸多少我,日日忙工作。愿景待明天,功成始眼前。
====================================================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不是叠字,也不是口语,而是逻辑混乱及情景不协调。
词中有表示欢快的事物,星光闪闪、弯弯月、梦甜甜、愿景明天、功成眼前;也有低婉的事物,寒风冽冽、沉沉夜、上夜班等。主基调上就让人莫衷一是。就如一幅画,冷色一半暖色一半,这种画怎么看会怎么别扭。
哦忘说逻辑了,既然已经呓语梦甜甜了,还需要“别妻”这个词做什么?不会把她叫醒来告个别吧?在这首词中,如果不涉及小儿女情调,那热被窝这个意象要比妻子更准确。
或者说,可用起兴手法,诗友不是想要个向上的结尾吗?
群星尚拱萧萧月,孤灯骤破沉沉夜。未待与厮磨,挥别热被窝。
芸芸多少我,夜夜勤工作,坚定向前行,艰辛可玉成。 -
首先,要把押韵的意义搞清楚。诗词格律的这些看似机械的条条框框,其实都是为了美感。押韵就是追求一种读音上的谐和感。
其次,通不通押,要看它的实际读音。要看读起来有没有违和感。
(比如所谓的一东二冬,其实就是同韵。从宋代已经就说不清楚一东和二冬有什么区别了,可笑的是这种已经是错误的分类方法仍然被传到了今天,还在抱残守缺,穷酸不改。)
虽然新韵把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什么的都归入了新庚韵。但实际上,新韵中发的音有ENG\ING\ONG。三种,我认为这三种实际发音有别,但违和感较小的发音属于邻韵,是可以通押的。
最后,回到诗例上,鸟、早、草、老,都是AO第三声。根本就是同韵。我所接触过的地方话中,也都是同韵的。 -
结--略显空泛。====我不认同这句。
谁知泽畔有鱼师,这一句可是属于用典了。什么典?渔父问答。渔父的观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一尾句扣回了首句:凭何妄自问天之。自己没有分辨清楚道理,不能根据情况做出应有的变化的判断,还大言不惭地写什么天问?
其实全诗的意思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对于屈原的高调是持否定态度的。作者的意思也很明显,经世济用方为大才,方才值得人们纪念。
比如,两弹之父邓稼先,作了几十年无名英雄,虽然没像屈原般留出名,但对国家的贡献巨大。这才是我们应该纪念的人。建议作者把类似的正能量也写进来,不要光是批判。 -
【脚下豁然拼激烈。】此处的句号应该改成冒号。【南北悬绳接。】不就是“沉沉一线穿南北”么?
拍两砖望谅:
【苍凉笔迹】,兄台真不会欣赏毛体,或是笔误了?如果说承载笔迹的物体,则苍凉二字不得法;如果说毛体,苍凉更不得法。
【朝夕庚辰春秋月】,兄台的历法好像有点问题。“庚辰月”是按照干支纪序法,每六十个月才出现一次,断不会年年有。 -
通篇读罢,颇多感慨:或有真情,略无实感,娇柔情调,臆想使然。
长亭灞桥,于今已非送别之所,谈何折柳相送?表达今绪,非古人行为莫能否?
“折柳”已为送别符号,可虚用,不可实写。似这等“送还藏”使人读出矫揉造作,必然。
技法上赞同君子乎所述,此诗能为称道,以其尾联可取。
建议引入现代事物,车站、列车、铁轨、汽笛、马达,拥抱、握手、挥别等等。真情实感,应该建立在真实的事物上,而不是想象出的故事。
柳枝可写但不要折,折柳可写但不要真折柳。 -
格律虽然重要,但在我看来,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就不多说了,其实君子乎诗友说得已经很多了。况且这种格律拗救的事情,见仁见智,多说无益。
五言行文求精炼为首。以我读来,如果要说问题,在这么几个字上:醉、与、曲、能(应更)
醉字已说,附议!
与,出律要出得值得,这个字不值得。本来就是个副词,意思也已经被“近”抢走了,还敢出律。随便搞个可用的平声字都比与好。
曲,与危楼有关,危楼不是危房,是说很高的楼房,现在很高的楼房是摩天大楼,楼顶上不可能有“曲栏”这种物事,即使是真有大楼可上顶层,其护栏也一定严密平直。曲栏的话,就掉下去了。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结果还站在唐宋时代的危楼上,这就是本诗最大的问题:“作”ZUO,阴平声!
能,意思已经被“若”字占掉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况且,后面还有个“应”字。能字完全就是多余的。
当然,如果是参赛,主题是“华夏追梦”,那么别的不说,光说这题目,就已经该被淘汰了。
从科学逻辑来说,将霾雾消除寄望于“风吹”(当然,我也知道这不一定是自然界的风),是不妥的,节能减排喊了多少年了都。
当然,我相信作者想歌颂大好河山的感情是真挚的。但只凭“湖光秋一点”的古人情怀,怕是远远不够的。 -
我个人觉得,这诗最大的问题就是含糊其词。把古体诗当成了朦胧诗来写了。
律绝的上品,要耐品。应该使用精准确切的言辞表达完整的事物。并通过一定的机巧构思引发诵读者的遐想。
起句慧禅心并不是问题,但如果这诗的中心是要写慧禅心的话另当别论。我大致的感觉,这首诗的主旨是要写对于老去的一种无奈,但很朦胧,这朦胧在于:
1、颈联很朦胧,联律很工,却似无情对。这可是诗眼,精华所在的一句,不能无情的。
2、颔联律工,但“摘兰”“老树”不知所谓。摘兰这个词,百度一下,有人用以与“折桂”相应,还有一意是关乎“龙阳之癖”,实在是不宜生造在此。如果真是去摘兰花,就是罪过了。
3、用暮色侵去对应慧禅心,可以理解为这慧禅心也是一种无奈。但这样做对于中心思想有帮助,也是有些模糊的。
4、前面几句都很低调消沉,但结句却高调起来。紫气、香茗都写进来了。似乎这才是转句。
虽然题目是杂感,但既然是诗,就应该有个中心。要言之有物,使人思之有理。
当前1/1页,每页50条,共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