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玉华子 男  80岁
  • 注册日期:2016-02-19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24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绝句章法一瞥》(上)

玉华子 发布于2016-11-24 11:56   点击:3274   评论:10  



《绝句章法一瞥》

  
    学诗者在掌握了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格律知识后,应转入谋篇、笔法、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其中章法,是在诗词立意之后,投入创作阶段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刘庆霖是当前公认的绝句作手。刘诗以营句长、巧思为优,这些经验技巧固不可立即学到,然其多数构章之法仍可仿而效之,现今绝句讲座多数皆引刘诗为例。因此本人欲借前人之成果、凭借个人认知,就绝句谋篇、章法构筑等问题,也以刘诗为例做以下之探讨,缪误之处,不吝赐教。
 

    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中,无论何种文体,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乱无章。诗词是章句之精华荟萃,其结构更为复繁,因此更需注意。
    清沈德潜公在《说诗晬话》中云:“诗贵性情,最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之所求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有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如何,彼处应如何如何,不以意来运法,反以意从法,则必死于法中。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神与物游,何处见得从于死法乎”?
    然则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其后却万万不得墨守成规、拘泥于此不拔。更忌而不化,化而不活,以致为法所累。所谓神而明之,皆言其物化用度在乎活脱善变也。
    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文体,待得逐心应手,则须出乎其中,方不致陷于沉滞呆板之境不可自拔矣。
    绝句从触动灵感,得某句而开始,此得句往往即所谓的“诗眼”。一般要安排在尾句之中。再通过尾句,求得第三句。最后生出前二句进行铺设,使之为后一句服务。反之如安排在首句,则会造成头重脚轻,架构不稳之势。
    张炎《词源》云:“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字一句皆闲置敷衍不得,末句最当留意,应有意余而不尽之感”。所论虽为词之小令,同样也适于绝句。
    绝句单一营句的这一特点不同于律诗,律诗或得一句,或得一联,要根据具体需要安排其位置。 
    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均迭有专论。元杨载《诗法家数》云:“绝句之法,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也,然多以第三句为主提出,第四句续而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分,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绝句章法,书本上多以起承转合开始讲起,而这又好像与上文经营尾句之说似乎矛盾,实则不然,得了尾句,同样也须谋求起句。然则,绝句之章法,绝非起承转合、开合顿锉等几个条框可以概括的了。如对句双起,对句作结,四张联屏,句句转入等等,各色各样、不以一论。详见后文说明 
   
    一、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绝句诗论,一般说来是以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
    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后:   
   (一)起句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绝句求其自然即可。起,又有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等等,试举例说明如下:    
     1、明起
    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如刘庆霖《北疆哨兵》: 
        三载哨兵明月陪,壮心已共白云飞。
        他年若许天年老,血洒边关铸界碑。
    起句直接入笔哨兵,可谓下笔擒题。此法最便于初学用之。     
     2、暗起
    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如刘庆霖《黄山挑夫》:
        鬓霜草鞋短衣寒,身在松风云壑间。
        行到峰峦奇险处,四围山影一肩担。
    是由挑夫的外表起笔,较明起更有形象性。留给读者以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3、陪起
    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如刘庆霖《蝶》:
        草丛田野庆春归,每自无言惜晚晖。
        能使行为成艺术,如花飞去又飞回。
    起句不见蝶,而是由草丛、田野、春归等眼前之景况烘托引出题目“蝶”来。    
     4、反起
    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刘庆霖《清明喜雨》: 
        一冬无雪近春耕,忽听云间霹雳声。
        移椅窗前天色晚,坐观风雨过清明。
    题为“喜雨”,而作者却从冬雪写起,恰能反衬出“喜雨”之题。 
    其他还有引起(与陪起相类)、兴起(由眼前物况,引出不大相关的主题)等,不再一一赘述。   
   (二)承句 
    承,即是承接。
    承的方式也很多。有总接、明顺、暗接等等。无论那种方法,都须依据诗的景路、理路、情路接续下来,使上下文连接严密紧凑。承接应注意与题目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不可松泛,力求一气贯穿其中为妙。古人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
    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 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又如刘庆霖《春日杂题》: 
        篱园红紫尽如痴,笑脸迎人多不疑。
        唯有刺梅知世故,花开育有护花枝。
    诗咏剌梅花儿之趣,兼有其他寄意。而起句不写剌梅,而是从园中别花“如痴”陪起,承句由此进一步说“多不疑”,上下句关联紧密。

    再如拙作《黑板》:
        一方沃土墨流芬,白笔为犁细细耘。

        念此园丁挥汗处,几多桃李正欣欣。

    首句以比喻暗起,次句由“沃土”而自然联想到“犁”,是上句之深入,二句虚实相间,承接较畅。

    承句,亦有以转折承接者。

    如前面刘庆霖《清明喜雨》:

        一冬无雪近春耕,忽听云间霹雳声。

        移椅窗前天色晚,坐观风雨过清明。

    首句以无雪反起,次句则以“忽”字领出雨来之状。其次句有徒然竖起之感。此句可谓是兼转兼承。

    再如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次句也是以转为承。以“忽”字作转,复以“强”字作首句“昏昏睡梦”的意承。

    起承二句,一般是一体的,即二句往往可以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

    (三)转句
    绝句的转句一般是第三句,转句在一首绝句中占极重要之地位,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思路上的转换,即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等等。转句是诗的着力点,是为尾句的蓄势。转不仅使诗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情感和主旨,故历代诗人对于转,无不费煞心思,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刘熙载《艺概》云:“妙在衬跌”,正是对转作用的诠释。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1、推进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

    如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于起、承二句正写湖上晴雨,第三句即从“西湖”进一层着笔,转到“西子”的比喻上来,奇而不突,以发对美景的感叹,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再如刘庆霖《题张家界天子山》:

        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

        如今我是石天子,统领湘中百万峰。

    前二句写天子山执鞭(金鞭为水名)令山之态,第三句由“天子”进一步写入,转到“我”上来了,为神采之尾句拉满弓弦。

    这种转法,转句也常使用最是、更有、偏是等强调性词语。

     2、退让转法
   
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来说。

    如刘庆霖《佛兰》:
        唯能七遇却难寻,淡淡清香未可禁。

        果是幽兰真境界,凡心一点即禅心。

    转句“果是”二字是一种假设。既能呼应上文难寻、清香,又能照顾下句,此退一步转法也。

    再如拙作《赵括》:

        胶粘瑟柱鼓时虚,一困长平网底鱼。

        假使疆场身未死,可将败训续兵书。

    转句也是用的假设。在一二句与尾句之间形成转折。

    此种转法往往使用但使、倘若、谁将、我欲、但期、欲教、纵然、纵教等比较模糊性词语。

     3、反意转法
   
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春意何多。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再如刘庆霖《中秋独饮》:

        桂魄当空窗影微,世人争占月清辉。

        今宵独饮闭门醉,我那份光分给谁?

    前二句写世人皆中秋赏月,三句转写“我”闭门独饮,与前文形成对比,是为反转。

     4、忽字转法
   用“忽”字或与忽相类的转折词,做为转的连介词。

    如前文提过的面刘庆霖《清明喜雨》:

        一冬无雪近春耕,忽听云间霹雳声。

    王昌龄之《闺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再如刘庆霖《小女》:

        我家小女爱星空,胆小缠人牵手行。

        忽指天边圆月语:嫦娥晚饭煮星星。

    以一“忽”字,即让人离开起承的情境,形成了转折。

    又如刘庆霖《睡莲》:

        坐赏半塘金彩莲,倏忽花睡碧云间。

        却怜池里轻舟过,摇醒含苞梦一船。

    用一“却”字完成转折。

     5、逆挽转法
   
逆挽不限于第三句,绝句各句根据需要适时而用。

    如:有人请乩仙作《梅花》诗,乩遂写“玉质婷婷清且幽”,那人却说:“要红梅”。

    乩即续三句:“着些颜色在枝头。牧童睡起朦胧眼,误认桃林去放牛。”把白梅变成红梅了。

    某商人文墨很浅,行酒令时吟出了“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句,众人皆嘲笑其句不通。恰金农在坐,金农即为其遮羞。
    续了上三句,成了: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化不合理为合理,令坏句起死回生。逆挽之法也适用时间上、空间的顺序逆排,是一种造境方法,非关章法,故不述。  

    (四)结句
    结句又称落句。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

    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所谓收束,即是点题作结。放开一步,即是题外作结。亦是作结的二大类。

     1、点题作结
   
如韩偓《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再如刘庆霖《孔庙龙树》:

        殿宇林阴幽古风,儒家春色鸟声中。

        文章度世原非误,老树听经已化龙。

    结句点出“龙树”之题。

     2、由题外作结
   
这种结,由诗题宕开、引伸、外延,但不应离题范围过远,仍要与题意相合。此种结,较之点题结更为含蓄。

    如刘庆霖《吉林雾凇》:

        玉树婆娑映彩桥,阶霜渚雪日方高。

        严冬犹有春潮涌,一夜江声上柳条。

    题为“雾凇”。前二句起承为冬景,三句用推进转法由“冬”及“春”,而结句却是“江声柳条”,初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雾凇都与江、柳相关。

    再如拙作《伏暑》:

        日逞炎威未肯降,邀风漫倚小兰窗。

        纱裙帛伞轻盈过,楼上清凉眼一双。

    首句以“日”作暗起,承以乘凉。用对比法转,结却用了“清凉眼一双”,不言暑况,而言暑中一时感受。

     3、几种结句技巧

    (1)以景托情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情最好。”说明了以景作结,产生的余韵较长。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长江天际流”,以不尽江水收尾,更有助于表达送别友人远去的依恋之情。

    再如刘庆霖《农家小住》:

        浅醉陶然坐草丛,笑声渐入二更风。

        夜光多被星拾走,江畔唯余篝火红。

    前三句酒阑人散,夜色渐深,尾句以“篝火”托出人们意犹未尽之情。

    (2)直抒胸意
   
直吐情感,多用于豪放慷慨之作。

    如谭嗣同《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留肝胆两昆仑!悲写壮怀,雄健豪迈。

    再如刘庆霖《军营抒怀》:

        十年望月满还亏,看落梅花听子规。

        磨快宝刀悬北斗,男儿为国枕安危。

    其结句一怀豪情,胸臆自见。

    (3)置问猜想
   
以问达意、以猜传情,情感欲吐不吐,表达情感婉曲,引人遐思。

    先说置问,诗中运用设问、反问、问而不答、有问有答、答非所问等例子很多。
    如茜桃《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通过假设和提问,婉曲批评寇之奢豪。有时,不能或不好直接表达某种情感、意见、见解时,也需要通过提出疑问模糊表达。留下余地让读者去判断和猜测。
    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通过前三句景物烘托,当尾一问,其情感表达何其含蓄。

    再说猜想。作者的创作已经是猜测了,又要引导读者去猜测。

    再如刘庆霖《流星雨》:

        小坐篱边仰面看,露风着发觉轻寒。

        流光纷坠如金雨,想是星车夜路翻。

    前三句较平,结句一个大胆猜想,使全诗顿时生色。

    这类型的结,往往用上“想是、料是、料得、疑是、可能、猜作、或可”等猜测、不肯定的字眼。

    如罗隐《赠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4)宕出远神
   
就是常说的“宕开一笔”,以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如张藉《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结句就前句之势,进一层描写。表达上更深更远。

    再如刘庆霖《过五指山》:

        椰风相伴友相牵,登得奇峰天海间。

        一抱白云沾五指,蓦然回顾手成山。

    作者对已经极好的第三句还嫌不够,利用尾句再次深入。

    结句一般须与第三句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得最好。结句常法还有抒情作结,反语作结、劝慰作结、警策作结、引理作结、悬念作结等等。与诗一样,结亦无定法,概因题材、思想、语势、韵味之不同而结异。沈德潜云:“就上文体势行之”是谓也。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2) 查看   收藏(2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