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云木欣欣 女  0岁
  • 注册日期:2012-12-18
  • 最近登录:2024-03-27
  • 粉丝人数:16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题西林壁》第二句究竟是哪一句?

云木欣欣 发布于2017-01-06 12:27   点击:6555   评论:3  
  苏轼《自记庐山诗》又一题作《记游庐山》,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时苏轼由黄州转知汝州(今河南临汝),途径九江,遂与僧友参廖游庐山。
  苏轼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可见苏轼初入庐山,完全沉醉于匡庐的奇丽秀色之中,全心欣赏,应接不暇,并不想因作诗而分神,可为何苏轼改变初衷了呢?原来苏轼自以为深山之中无人认识自己,谁知山中僧侣皆云“苏子瞻来矣”,由此可见当时苏轼的名气有多大,就连庐山深处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弥陀佛的僧侣们都认得他。对此有些哭笑不得的苏轼于是欣然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候”,其幽默风趣可见一斑,此后苏轼在庐山作诗遂一发不可收。末句有云:“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之诗,尽于此矣”。
  这首颇具理趣的《题西林壁》是苏轼咏庐山的最后一首,也成为他脍炙人口的一首传世之作。其中第二句“到处看山了不同”,在它处有不同版本,有说“远近高低各不同”的, 有云“远近看山总不同”的,我以为当以此文中的“到处看山了不同”为准,为何?一来这篇《自记庐山诗》详细记录了苏轼与友人初入庐山,沉醉痴迷,由不想作诗到后来受山中僧侣的友好热情所动而作一诗,于是一发不可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清晰完整的,真实可信的,以苏轼之文来佐证苏轼之诗,再合适不过。“到处看山了不同”中的“到处看山”与前一句“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相对应,由此可见,“横看成岭侧成峰”绝不仅仅是看一座山的体会,而是结合了庐山很多山来说的。第二,此记中的“到处看山了不同”中的 “了”作完全,全然之解,强调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给人以全然不同的感受,比起“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各”与“远近看山总不同”中的“总”来更胜一筹, 而后两个版本句式显得有些拘泥死板,不太符合苏轼之风。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拙见而已,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诗友予以指正。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