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太古   42岁
  • 注册日期:2015-07-25
  • 最近登录:2023-10-22
  • 粉丝人数:7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之魂,国之魂

太古 发布于2017-02-24 20:12   点击:2841   评论: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大家都知道,这是诗圣杜甫一首著名的七绝,两联皆对,展现了诗圣非同一般的艺术才华,可是有人却对此有着另一种意见,下面是一位诗友的一段文字:
                          【像杜甫一个黄鹂鸣翠柳那样的诗,就是四个画面,两幅对联。没有情感在,作为小学生初学的临摹作品倒也合适,但严格上不应算作好诗。杜诗多工整而少气韵,不自然,雕饰痕迹重。这也是很多人轻杜甫,重李白的原因。诗之所以为诗,恰恰在于通过诗文所烘托的意境,能够读懂作者的情感。若是单纯的文字游戏,不如去写对联,猜字谜。诗也不同于电影可以立体呈现,而是要完全依靠文字去生成意像】

    “没有情感在”!这是真的吗?诗圣的诗没有情感,真的吗?诗要完全依靠文字去生成意象。何谓“意象”?意;心意,情意。象;形象,景象。意象是含有诗人情感的景象,用来渲染烘托气分,从而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 境。  
    意象者,喻意之象,有明喻和暗喻之分。是诗人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以上对“意象”的解释百度有很多。那么,诗圣是如何运用意象抒情的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翠柳”等等我们可知道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古诗中有着很多很多的“黄鹂白鹭”,这证明当时自然环境很好,水鸟禽类随处可见,但关键的问题是…诗人情感何在?诗人用“两个黄鹂…”暗示美好的爱情生活,用“一行…”暗示想念亲朋故旧。为什么不用“一群…”?这个大家应该比我清楚。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那位诗友还说“…千秋雪”是用来硬对“…万里船”。情感呢???大家应该知道,在文学作品中惯用一些大家所认同的景物进行象征,比如“松竹”象征志向高洁,“风雨”象征困难,“雪”既可示纯洁也可表示困难。

“…千秋雪”。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是春天了,比往日要暖和多了,但心中的郁闷却像雪山上的积雪,千年难化!
“…万里船”。船;前进用的工具。万里船表示诗人的万丈雄心,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诗人并未失去应有的信心。(此七绝注释出自敝人,百度不载)
     爱情!友情!前途!一首小诗通通包含,再看下一首: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是经营意象的高手,在《登高》一诗中,首联不但左右句对,而且还句中自对,对仗乃是近体诗的趣味所在,既要对得好,还要保持诗意的连贯,是近体诗发展史上的顶峰,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和灵活的头脑,实难办到。诗中风,天,猿,渚,沙,鸟,等等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与下联“无边落木,滚滚江水”共同构成了一幅高远壮阔,悲凉伤感,具有浓烈感情彩的动态时空画面。因此被后人评为天下第一七律!

 据说诗圣从小就聪明好学,诗圣有诗曰:“诗乃吾家事”,家学渊博,儒家经典倒背如流。当今有不少人想学杜诗,买套有注解的杜诗回去看,当凭中学大学那点语文知识,连注解都看不懂。
             诗人道:“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把诗写得这样好,被后人评价为“集大成者”,这句话是孟子用来评价孔子的,所以老杜被称为诗圣。诗圣七岁能诗,于书画音律,骑马舞剑等等无所不学,准备有一天报效国家,只可惜生性耿直又时运不济,在经历了奸臣当道,安史之乱,河山破碎等等苦难之后,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句远景,大景。国破了,家也破了。中景。“草木深”,野草长期没人打理,长得比人还高。

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近景,承接上联。看到一幕幕衰败的情景,我伤心的眼泪忍不住掉落在美丽的花朵之上。   (伤心的眼泪和美丽的花朵形成强烈对比)。
    近景拉开。耳中听到那一声声候鸟的鸣叫,我知道它们要告别回家了。(春天候鸟要北飞,作者用此句暗示思乡之情,为下联“家书”的出现埋下伏笔)

  颌联此解是在下独家首发,请大家百度《春望》,对比一下百度的解释。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远景。继续运用“烽火,家书”等意象控诉战争造成的灾难。
 有些人喜欢“抬杠”说:为什么烽火恰好烧了三个月?…对不起!这个我可就没办法回答你。诗,主要记录的是情感,是诗人的感受,不是记帐本。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近景。面对种种焦虑,头发急白了。不能再抓啦,稀稀拉拉几根头发,连簪子都簪不住啦!(诗人自嘲)
 

   诗的灵魂是意象,诗人写诗需要意象,意象从何而来?从情处来!!诗人大多都是情感细腻神经敏感,看到叶子落了,哇!一叶惊秋,想家了,写诗了。请问!叶子不落是不是就不想家?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无时不在。就算叶子不落还会有“日暮客愁新”。

    
   只要有真挚细腻的情感在,自然就会找到意象借景抒情,君不见!《诗经》乃至许多动听的山歌,都是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真情是一切好作品的先决条件。

     真情是检验伪诗的标准,那些到处摘抄别人的诗作,那些欲赋新词强说愁的诗作,无真情矫揉造作不自然,很容易认得出。

 诗人有着细腻的情感,正因如此,他不但能发现美创造美,并且还能够感觉到别人的痛苦。
         春望一诗以“望”引领视角,远景中景近景反复交替,烽火家书白头簪子种种带有情感的意象显现,从诗人的角度反应了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老杜之所以被称为爱国诗人,正是因他在很多诗中批评时政,怜惜百姓,让人民看见了作为一个文人的“良心”。

    诗圣和诗仙不同,老杜不像李太白经历了官场黑暗之后就一走了之,访仙问道做游侠,逍遥物外。
老杜和李白不同,李太
白的诗,不少都是观风景,喝大酒,再不然就是“千金骏马换小妾,载妓随波任去留”。自由浪漫主义诗人嘛!多风流。
          再看一下老杜的诗,诗中基本上都是理念,国家,蜀相,人民,饥饿。当然也有喝酒,但不像李太白那样喝得洒脱,黄山谷说老杜“醉里眉攒万国愁”。康老师说杜甫爱哭穷,杜氏和李氏权贵沾亲带故,杜氏几代为官,这样家世的人都挨饿哭穷,可想当时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杜甫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学杜诗的高潮,一次是宋代,一次是在明末清初。高邻小日本战败后,日本人也有一波学杜的高潮。

       在安史之乱之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很多唐朝的官员都投降了,其中有当时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还有大诗人王维也屈膝投降了,唯一个杜甫坚守气节,没有投降,也没有认命。如《新唐书?杜甫传》所说“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杜甫的突围除了充满忠爱之情,也不乏智慧。突围前,杜甫特意到长安怀远坊的大云经寺里住上几天,让叛军误以为自己是与世无争的佛教信徒。四月的一天,杜甫等到时机成熟,便从长安城西的金光门逃出……

  朱熹夫子说“杜子美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王安石对杜甫非常尊敬,在题杜甫画像的诗里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闻一多先生说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鲁迅先生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看看历史人物是怎么评价诗圣的,不管无知与否,请常怀敬畏之心。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