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点评 > 主题
君子乎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5-03-20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120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一叶小草七绝两首

君子乎 发布于2017-03-05 15:56   点击:8585   评论:24   移动
立冬日望菊感怀  文/一叶小草
岁深但觉情怀老,残菊更怜袖底香。
纵有痴心犹未死,瘦颜蓬鬓两生霜。

立春  文/一叶小草
东风消息唤愁醒,独向寒宵客里听。
冰雪未融春已动,遥随故岭那痕青。

原文链接: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50117&works_id=1062134

    七绝最能看出一个诗者的功力和才华。所谓功力,即是章法布局、炼字炼句的能力。七绝短小精悍,如何以寥寥数字作成一个意足且深的篇章,最能检验诗者的手段高低。而所谓才华,说白了便是面对眼前凡常事物时的那一份“奇思妙想”,于旁人视若无睹处能“无中生有”地“拾取”佳句。在我看来,“才华”即是这“无中生有”的能力。举个例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当时所见,有何不凡处?平凡得很:一只蜻蜓立在荷尖上,仅此而已。但是诗人却拾得如此充满才华的妙句。其中之妙,从形式上看,妙在“才”“早”两个虚字的使用(君子乎在论诗栏发过《略谈虚词的黏合功用》一文,诗友可参看);从“诗思”上看,之所以诗人会成功地用出“才”“早”这两个虚字,是因为他高于旁人的“无中生有”的能力:旁人只看到一只蜻蜓立在荷尖上,诗人却从这蜻蜓之“立”看到了“占据”!“早有蜻蜓立上头”,可不是简单的“立”,而是早早的占据呀!
    相对于七绝,七律便可借助于对仗等形式之技巧以及更多的字句之铺张以藏拙,此“拙”,即才华之不足也。所以,才华不足的,往往只爱七律,不写七绝。反过来说,倘若一个诗者从不曾写出上佳的七绝来,那么他绝对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诗人。继而言之,我建议那些真正热爱格律诗的诗友们,应该在七绝的创作上多多进行尝试 —— 因为所谓“才华”,实际上只是一种能力,一种“发现”和“联想”的能力,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锻炼而获取的。
    以上,是君子乎的一点个人看法,借此机会说出来,是抱着真诚探讨和交流的心态;是“不愿藏私”,亦是“不揣浅陋”。
    下面言归正题,简评一叶小草诗友的两首七绝。

    第一首《立冬日望菊感怀》:因见菊老而伤人老。虽第三句言心不肯老,而末句终以容颜的实际衰老而觉无奈作结。所以这首诗因章法如此安排,整篇之意境便是负面的,给人的感觉无非便是感物伤怀,未能出新。不过从字句上看,一叶小草诗友的笔力是值得肯定的。


    【岁深但觉情怀老,残菊更怜袖底香。】
    首句便见“老”字,更直言“情怀老”,起得过直。诗歌之不同于散文,便在于它的“曲折”特性。诗人之情怀和感想,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要让读者去“读”出来。如何既不直接言出,又能确保读者会成功地读出,这之间的平衡点的把握能力,便是所谓“诗功”。
    首句言“岁深”,二句言“残菊”,读起来有一点点别扭,是因两者格式不对称。大概是因为要调平仄,“菊残”便调整成“残菊”了。其实“菊”字可不用,因为诗题中已有“菊”,这里若说“花”,读者也知道即是“菊”;“花落”似乎便可。
    这里顺带说一句,绝句的一二句当然不要求对仗,更不要求严格对仗。我之所以提出“岁深”“残菊”的对仗问题,是因为,绝句的一二句若作成对仗形式,或作成半对仗的形式,那往往是前面几字要对,而后面几字可以不对。

    【纵有痴心犹未死,瘦颜蓬鬓两生霜。】
    第三句“纵有痴心犹未死”,这一句读来略觉不顺:已言“有痴心”,再言“痴心未死”,意思重复了。因为“痴心”可不是一般的“心”,一旦它“有”,便必定“不死”。“纵有”可改为“纵是”。
    末句“瘦颜”、“蓬鬓”一指菊花,一指诗人,读者不可不察,否则会觉难解。
    顺便提一下,此作第二句“残菊更怜袖底香”第三字“更”出律,这个“更”是仄声gèng,非平声gēng,因而全句犯了孤平。52网不少诗友依赖52的检测工具,只要看到“平仄符合要求”便万事大吉,却不顾多音字的情况。

    第二首《立春》:跟第一首相较,第二首的章法更觉有度。先言东风吹来,唤醒诗人的愁绪,接着便写因这愁绪而中宵无眠;究竟是何“愁”呢?二句“客”字提示之、结句“故岭”点明之。

    【东风消息唤愁醒,独向寒宵客里听。】
    既明时间(“东风”),也明处所(“客里”),还明主旨(“愁”)。这起承两句聊聊几字,在炼字、炼句、炼意上功夫俱足。
    诗句中的“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其中的定语、状语(修饰性字眼)最值得“炼”。不能随意拿一个字便来充当修饰语。譬如此绝第二句的“独”和“寒”,“独”字跟“愁”之主旨密切照应,“寒”字亦如此。为何觉“独”?春风已至,为何还觉“寒”?哦,在“客里”呢。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择字、组句乃至炼意的能力。

    【冰雪未融春已动,遥随故岭那痕青。】
    全篇读下来,惟觉转句不够精到。七绝之转句,是全篇之枢纽,至为紧要。作为精华的末句能否胜出,全赖这转句打前锋。这首思乡七绝,一二句的铺垫十分成功(七绝的一二句只要做到成功的铺垫,便足够,不需要展示“才华”,如“小荷才露尖尖角”那首,诗的一二句恐怕有些人都记不住),结句亦值“精华”之评;但是转句“冰雪未融春已动”,七个字(全诗四分之一的篇幅)却仅仅只重复了首句“东风吹来”之意。若作修改,我以为在这里可以往细节上去着墨 —— 首句已泛写春来,这里不妨描写一个具体的春天物象,将它引向故乡。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8) 查看   收藏(2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