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飞鸿雪泥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1-08-02
  • 最近登录:2023-04-08
  • 粉丝人数: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试析“长干”的读音

飞鸿雪泥 发布于2017-09-01 23:30   点击:13236   评论:1  

长干,南京地名,南朝乐府的《乐府诗集·卷七十二·杂曲歌辞十二》收有“长干曲”。 它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民歌,源于《清商西曲》。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的生活。因“行”也是曲的一种,其后又做“长干行”。乐府所载《长干曲》清新自然、直抒胸臆,深受文人喜爱,其后以此命名而描写爱情生活者颇多。著名的有李白、崔国辅、崔颢、张潮等直至明清绵延不断,由此,长干这一具体地名在古典诗歌系统中具有了鲜明意向。

偶看网上诗友说南京人读长干之“干”为去声,同时引了明代刘基七绝和民国刘乃敬一首五绝都当仄声使用,而“遍搜百度,长干的""是平是仄未必有权威的结论”。觉得这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故做了一番检索。

一字多义往往形成多音,所以得先了解“长干”地名的意义,然后再求该意义下的读音。据《文选·晋左太冲(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刘渊林注:建业之南有山,其间平地,吏民居之,故号为。可见“长干是山间长而平的地方的意思。

宋代人罗必元专门为长干这一地名写了一首七绝:“山垅中间号曰干,此干长里盛衣冠。想应王谢朝回后,日日行人看绣鞍。”这首诗对“长干”得名缘由和读音,都有了明确的表述。可见宋朝时,“长干”读即为平声。


古书上的“长干”都写成“長干”, 1951年七月,刘伯承题写“長干橋”,与古书书写一致。汉字简化后,乾、幹、榦合并为干,但在1956年第一批《汉字简化方案》发表前,在干的意义上,这几个字从不混用。这也排除了因汉字简化而读音有变的因素。

现代汉语字、词典的“干”有去声读音,古代是否也有呢?

既然是晋代就出现的古词语,所以得查有关古汉语权威字典,仅以手头上现有的几本书为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寒切,十四部”。《康熙字典》:“《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居寒切,𠀤(并的异体字,笔者注)音竿。寒韻”。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gān,古寒切,山开一平寒见”。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干,古寒切,平,寒韵,见,元部。”

综上所述,“干”在古汉语中,仅仅只有一个平声读音“gān”。

      古代格律诗词中所写的“长干”是否也如此呢?试选一些加以说明。

一、格律诗平声韵脚理当读平声

1、江花正满眼,且莫下长干。[明]刘绩《送友人归番阳》

2、千里云涛迷下若,五城烟火接长干。[明]汤胤勣《无题诗次刘虞部韵》

3、梦中师竹在,落叶满长干。[清]刘友光《秋阴寄王山长》

4、菰芦人不见,寂寂好长干。[清]傅山《江月》

5、一从荡子客长干,怕说风波五百滩。[清] 王叔承《竹枝词十二首之三》

二、格律诗关捩点当读平声

1、回首长干思无限,水风杨柳作秋声。[元]王冕《金陵怀古》

2、却忆长干桥畔柳,归时应待眼青青。[明]张羽《凤阳使还》

3、风尘最苦长干道,翻觉端居有胜情。[明]蔡羽《上巳日端居》

4、一别长干已十年,填词赢得万人怜。[明]李蓘《白下逢梁伯龙感旧二首》

5、南朝过眼繁华尽,倚杖长干看月明。[明]申涵光《金陵怀古》

6、木落长干寺,云残太白楼。[明]顾璘《八月十三夜与文济时范质甫城西泛舟达秦淮》

7、飘零故剑秋江上,回首长干冷暮钟。[明]李来泰《金陵杂感》

8、香车若到长干路,后主荒宫花又开。[清] 宗元鼎《扬子江》

9、十年旧事从头说,一榻长干共暮钟。[清]吴省钦《与秦涧泉修撰话旧

10、祇应贳醉长干里,东下江流送逝波。[清]陈文述《金陵杂感》

11、初入长干第一关,果然幽境出尘寰。[清]冯廷櫆《宏济寺》

12、长干贼别销魂地,独有兹游慰我思。[清] 陈同《谒方正学祠遂至寿池山房》

其实,即使不是形式特别严谨的格律诗,也差不多能看出个子丑寅卯来。比如:[唐]王建的《江南三台词》(《三台》是当时新行的小曲,故后世称为《三台令》,认为是一个词调名):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城里商人。

[唐]崔颢的《长干曲》“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唐]李益的《长干行》“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成迷”

[宋]黄庭坚《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之二》“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尘迷”等,也都能判断“长干”的读音。

三、词谱格律标识当读平声

1、[]姜夔 《永遇乐》“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前四字定格词谱为“中平中仄”;

2、[宋]姜夔《水龙吟》“况茂陵游倦,长干望久,芳心事、箫声里”,定格词谱第二句为“中平中仄”;

3、[宋]韩元吉《水调歌头》(雨花台)“今古长干桥下,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第一句定格词谱为 “中仄中平中仄”;

4、[宋]沈瀛《念奴娇》“白下长干佳丽最,寒食嬉游人物”,第一句定格词谱为“中仄中平平仄仄”;

5、[清]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最后一句定格词谱为“中平中仄仄平平”。

词人依声填词,格律一般不能突破,除非另创新体。格律诗还有拗救可以变通,词则只能依词谱而作,从某些方面而言,要求比格律诗还严。虽然《词林正韵》较《平水韵》宽泛,但也只能在韵律允许的范围里使用,不得用错平仄。姜夔,作为宋代格律派代表作家,尤其讲究声律,他的《白石道人歌曲》所填词均如律能唱。朱彝尊作为清代大家,与陈维崧并称“朱陈”,创“浙西词派”,执词坛牛耳。尤推崇姜夔,自己创作更是词律工严。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干”读平声无疑。

音韵学一般认为,先秦两汉,四声未起。西晋时期,五胡乱华,既是民族大融合,也是语言大影响、大同化时期。至南北朝,平上去入四声基本定型。此时,一字多音现象渐多,一是因方言方音影响致使无意识读讹,二是文人故意变读以区别词义(此种现象以六朝和唐代文人为甚,去声字一度成为当时的时髦音)。常见的如名词读平声,作动词或形容词时,故意改读为去声。如“食”、“衣”、“骑”、“中”、“思”、“吹”、“供”、“闻”、“论”、“冠”、“分”、“教”、“和”、“王”、“占”、“禁”等。从查阅资料推测,“干”出现去声,大约也是这一时期。

至于把“长干”做去声使用的诗词,如果偶然见诸篇章,只能作为孤例看待,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即使大作家,也有读错音、用错词的现象。语言学上有个共识:“例不十,不立‘法”(黎锦熙),“例外不十,法不破”(王力),说的就是这个情况。所以,把“长干”作为仄声写进诗词,并非普遍现象,只是个例而已,不足为范。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