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冷心寒蕊儿 女  30岁
  • 注册日期:2010-07-08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43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唐诗鉴赏第三讲

冷心寒蕊儿 发布于2017-09-05 19:08   点击:3285   评论:4  

第三讲

盛唐诗第一单元重点讲盛唐诗的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的特点:“诗莫盛于唐,莫备于盛唐,论者唯杜李二家为尤,其间又可名家者十数公,至如子美所赞咏者王维,孟浩然,所友善者高适、岑参。乾元之后刘钱结迹,韦柳光前,人各鸣其所长。今观襄阳之清雅,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江宁之声俊,高达夫之气骨,岑嘉州之奇逸,李颀 之冲秀,常建之超凡,刘随州之奇旷,钱考功之清瞻,韦之静而深,柳之温而密,此皆宇宙山川英灵间气萃于时以钟乎人矣,呜呼,盛哉”。这段文字来源明高棅《唐诗品汇》。高棅是明朝初年人,《唐诗品汇》是继严羽《沧浪诗话》之后第二个诗要分初、盛、中晚的。《唐诗品汇》是唐诗选本当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我推荐大家读古人的两部唐诗选本,一个是《唐诗品汇》,一个是《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要背,要认真理解注释。胡应麟《诗数》也说:“盛唐句法浑然,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浑涵或者讲浑融,浑厚。都是诗的一个极好的境界。有很多诗,每一句都写得很不错,但是这种诗就仿佛是搭积木,看起来搭着的时候还不错,手一打,散了。缺少潜气内转,诗句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这样的诗不是好诗。唐诗有一种气势,特别是盛唐诗,清贺贻孙《诗筏》中说:“盛唐人诗有血痕无墨痕,今之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看盛唐诗当从其气格浑老、神韵生动处赏之,字句之奇特其余而。盖盛唐人一字一句之奇皆从全首元气中苞育而成出,全首浑老生动,故虽有奇句不碍自然。”。同学们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引用到西方人尼采的观点:一切好诗我最喜欢以血写的。用血写成,用心血写成的诗,跟那些文人无病呻吟写出来的诗,或者用辛弃疾的话说:为赋新诗强说愁勉强写出来的那种作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家注意有的诗或时候写一两个好句子是容易做到的,有些才气不高的作者,常常只能写好一两个好句子,稍微强一点的能把一首绝句写好,再强一点的像孟浩然能写好无言律诗。苏轼曾嘲笑他说:句不过五字(言),篇不过四十字。再多了他写不出来,或写不好了。有的人才气就这么大。要认识自己多大才气。能把一首绝句写好就很不错,不要写长篇。盛唐人气格浑老、神韵生动有很多是学不来的,有些人能雕琢一两个好句子,但是放到全诗里面并不好,太生硬。下面我们讲山水田园诗派的两个代表作家。王维和孟浩然。

      今天我们讲王维的《终南山》、《渭川田家》和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南开大学罗宗强先生云:四杰、陈子昂向往的“字凌霄汉,气夹风霜”,“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音郎练”的理想诗歌在盛唐出现。罗宗强认为:“在盛唐人那里很少缠绵悱恻、浅斟低唱。不论写什么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注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但是他们写的最多的是理想与抱负”。即使他们落魄的时候,他们也有那种昂扬的气概。例如,李白送王昌龄被贬到夜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被贬到贵州,唐代贵州很落后,但是我寄愁心与明月好像很愁,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能看到这首诗凄凄惨惨吗?没有,这就是盛唐人的气概。晚唐即使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那种末世的景象。所以要多读盛唐的诗篇,感受盛唐的气象。

王维(700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王维的画画的很好,字也很好,王维的字画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维摩诘三个字合起来是佛教的一尊菩萨,他把这三个字拆开,名维字诘。他的名字显著的带有佛教的色彩。他的母亲博陵崔氏是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的学生,崔氏虔诚奉佛,对王维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历代大诗人当中,对佛教浸淫最深的就是王维。王维在书法、绘画、音乐、诗文等领域都有高深的造诣。唐代宗称他为一代文宗,当他诗歌创作时能同时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锐眼和音乐家的聪耳去接受和捕捉大自然的动人姿态,鲜明色彩和神奇的音响。加之诗人天生好静的性格气质,是他更容易接受当时比较盛行的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创作出了具有诗情美、画意美、音乐美和禅悦之趣的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王维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成功的,像《观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这样的理想,他的审美观点,更有利于他写好山水田园诗。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在秦岭的中部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的南面。诗写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奇妙景色,抒发了诗人游山的感受和情趣。但是长安是首都,这是靠长安最近的一座山,所以在唐诗里它出现的比较多。这首诗深的画理,移步换形,全诗不断的变换视角,从各个角度描写终南山,不以全求全,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视角和西方不同,中国画多用散点透视,特别典型的《富春山居图》,画了很长很长,画了几十座、上百座山峰,好像每一个都是在山峰的正面看它。西方不同,西方是焦点透视,是从我的眼睛里看出去,近的看的很大很清楚,远的就小一点,模糊一点,再远的更加模糊。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太乙又叫太白峰是终南山的主峰近天都,天都,天之都就是很高,好像天之上,太乙峰非常高,耸入云天,太乙近天都形容其高。连山到海隅形容其广。后句是有夸张的,连山到海隅,秦岭虽然比较广大,但是离海还是很远的。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一联写诗人山行所见云烟变幻的的景象。在登山的时候看到山岭上云彩飘动,但当你走到云雾中并没有感觉到云雾有多厚,几乎可以抓到一篇云彩,像抓到一个棉花团子一样抓到手里,你抓不住。但是当你高过这个云层之后,回过来看,白云回望合,云层大片的连在一起。青霭入看无,霭是一种水汽,雾气或者是烟气。远看烟云笼绕,走近了什么也看不见。到秋冬季节的黄昏或者清早,在水汽比较大的,比较潮湿的天,或前几天刚刚下过雨,这个时候你在村庄的外面,可以看到一层薄薄的带子围绕着村庄和树林,树顶露在外面,树根也露在外面,只有中间像一条带子,这一点就像李白的那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烟如织的织字就是写的这种雾霭。诗人用诗的语言写一种淡素的、似有似无的色彩,写云烟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韵。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很多,都笼在一片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这是写终南山的真能写出名山之胜概。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说:“余曾游秦晋楚蜀,每见名山乔岳长被云封,偶于云隙见青峰,俄顷则漫漫一白。尝在汾河望霍太,在华阴望西岳,但见浓青霭霭,逥异凡山。乃逼近山樊,则万仞削立,青霭全消。右丞诗合字,无字,询善状名山。若吴越山川清远,不易睹云霭之奇也”。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里涉及到一个词汇,分野,古人以二十八宿星座,区分标志地上的十二个州,以鹑首对应周,以鹑尾对应楚,在天文为分星,在地上为分野。地面上总共分十二个不同的分野,而终南山,分野中峰变,山的两边属于不同的分野,可见此山的地域非常广大,成了分野的界限了。阴晴众壑殊,各个山谷里的阴晴都不尽相同。所以这两句极写终南山之高大广阔,承接颔联。站在山顶远眺,群峰罗列,千姿百态,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由于山峰的高低方位不同,所受到的光线也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太阳照射的角度变化,更是变幻瞬息,峰壑异态,气象万千。所谓阴晴众壑殊是以阳光的或明或暗,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峰万壑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人与山的对比中,山雄伟辽阔,伐木声和人的呼喊声也把难于表现的深山幽寂气氛反衬了出来。对于这个尾联,有两种不同看法。总的来看这首诗的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求全求全,收到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有人说《终南山》是王维创造性的运用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用诗的语言同时表现出三远(高远,平远、深远)。这里运用中国山水画移动视点透视法,从仰观、俯视,回望等多点面,多角度书写了一幅多层次富有空间感的山水长卷。显示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独绝之处。

延寿君《老生常谈》说“《终南山》诗结句稍弱,由于前半气盛,就像李白之“犬吠水声中”一首,何等秾秀,结到不遇道士恰好,但“愁倚两三松”毕竟是为韵所限,不得不尔,诗之不能全美,盛唐已然,何论中晚”。

       这首诗的结句稍弱,结句稍弱在唐诗中不是个别现象。我的课经常一分为二的批评古人,不是一味的赞扬。唐诗当中很多大家名篇都存在一个结句稍弱的问题,结句与开头不称。其中老杜的一些作品也存在这个问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这首不是律诗,是古风,古风的最大特点是不讲平仄,到了盛唐时代,格律诗基本上已经一统天下的时候,古人写古风时,故意要显出跟格律诗不同,他们经常用三平调或三仄调,三平调就是结尾用三个相连的平声字。这首诗“牛羊归,候荆扉”都是典型的三平调。格律诗是没有三平调的,也不大允许三仄调的。注意这两句话有区别,三平调是注定不能有的,有三平调就不是格律诗,三仄调一般情况下没有,按照格律句是不应该出现三仄调的,像“平平平仄仄”句,只有两个仄仄,但是由于第三个字常常可平可仄,要出现三仄调是有可能的。但是三平调绝对不允许出现,出现三平调就是古风不是格律诗。这几年我一直担任北京市和华北五省《人文知识大奖赛》的主评委,我当场出题目让同学们写诗,因为现场考试,时间比较短,我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平仄,我们要求是平仄无大错,三平调就是大错,我要你写律诗,你写成三平调,就不是律诗了。三平调是典型的古风形式。下面我们分析这首诗:这首诗是一首田园诗,全诗展现了一幅温馨自然的农家晚归图,乡村生活的恬淡自然深深打动了王维,生出由衷的羡慕,而面对现实中的进退两难,只能怅然而叹。王维一生经历了很多波折,早年他刚刚进入仕途不久,因为伶人舞黄狮子的事情,以此为借口,他在政治斗争中就第一次遭到贬谪。后来宰相张九龄被贬,王维在张九龄手下时比较舒心,张九龄倒了之后,李林甫独自做宰相的这段时间,以及后来杨国忠做宰相,他的心情就不太好。安史之乱中他又被安禄山俘虏,被迫做了伪官,尽管后来朝廷没有深究他,一是因为他弟弟做了副宰相,愿意降自己的官保护王维,再加上他被俘虏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表示对唐王朝深深的思念,所以他的官职虽然稍微降了一点,很快又做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过去朝廷是六个部,左丞管理三个,右丞管理三个。但是他一直不以为然,他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见多了官场的黑暗,看淡了官场,对于田园生活一直很羡慕,所以他的笔下农村生活是令人羡慕的。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墟:村子。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村子里,在外放牧的牛羊已渐渐归来,诗人起笔写黄昏的乡村景物,落到归字,牛羊徐徐归来,暮色苍茫,夕阳写照,村落一片安详。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一个农家老头想念自己在放牧的孙子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等待着孙儿归来,把农家的亲情写了出来,把农家的亲情写的这么动人、感人。老爷爷在太阳快要落山的的时候站在柴门口等着孙儿回来,还拄着拐杖,在家门口也需要拄拐仗,说明老爷爷年纪很大了,身体并不好,但是也表现出了急切的等待孙儿归来的心情。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雉雊野鸡。南方到了快收麦子的季节,野鸡在麦田动情的欢叫,呼唤着归窝。蚕眠桑叶稀,蚕儿也经过一次次脱皮(蚕每一次脱皮就叫眠,每脱一次皮就长大一点,等到大眠之后就不再脱皮了,通体由青色慢慢变成暗黄色,再由暗黄色变成白色,等到通体透明透亮的时候就不吃桑叶了,要吐丝了。)渐渐长大,食量大增,桑田里的桑叶就变得稀少了。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田野上农夫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在王维的笔下农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写出了农人与邻里的亲情。一幅乡村黄昏时候的晚归图,充满了恬然自乐,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乡村生活的恬淡自然深深打动了诗人,生发出由衷的羡慕。看到闲逸的农家生活就惆怅的吟唱出: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样的诗句。也就是劝慰自己做什么官呀,不做了。王维把农家的恬静和官场上的恶斗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王维后来买下了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庄,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正因为他一直亦官亦隐,政治上没有野心,所以别人都不提放他,他的官反而当得很顺畅,可惜王维做到右丞后,只一年多时间就去世了。《式微》是《诗经.·国风·邶风中的一篇,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于归隐田园的心情,式微,式,语助词,微黄昏。结句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映照,也在内容上落在了一个归字。使得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的揭示了主题。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前面所描写的牛羊归,牧童归,农夫归实则反衬出诗人的无所归。众皆有归的恬然、惬意更反衬出王维进退两难的惆怅。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语言,清新自然之中,充满浓郁情韵。这首诗化用了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语句,由于诗人用的灵活,化用无迹,所以让人读起来既有陶渊明的韵味,又不失王维自己的特色。

下面简单地讲一下孟浩然。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又叫孟襄阳。他是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山水田园诗人,李白曾经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给他很高的评价。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但是古人对他评价高低不一,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而”。严羽《沧浪诗话》却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胡应麟的《诗数》:”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不远,颇觉轻扬。可取着一味自然。明.陆时雍《诗境总论》:“孟浩然才虽浅窘,然语气响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今天我们讲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是一首古风,全部押入声韵,因为他是古风,所以这里作者不但用了三仄调,也用了三平调。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古风味道很重的诗作。这里是作者登上了兰山,又叫北山,在孟浩然家乡的北面,这是一首山水兼怀人之作,张五叫:张子容,隐居在襄阳岘山南2里白鹤山,与孟浩然所居园盧岘山瑶瑶相对,因蹬岘山对面的万山遥望张五,写诗寄情。全诗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这里孟浩然暗暗化用了南朝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里的君是指皇帝,因为诗的题目里有答诏,只有皇上的圣旨才能称之为诏。皇帝问:先生怎么不出来做官,山中何所有?答曰:岭上多白云,只有白云。只能自己欣赏,没办法赠给君主。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遥望,不见有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似乎也随着鸿雁飞去,消失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也是抒情,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薄暮,清秋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即给全诗所描绘的景色抹上一层特定的色调,同时也亦它们所固有的情感色彩事先为下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一个愁,一个兴,正是诗人身处此情此景自然的情绪反应。李梦阳说“愁因薄暮起,二句不可言朴,不是很醇厚,这里很自然的写出了友情。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具体写远望之所见,从山上眺望,薄暮黄昏,村人三三两两渐次归来,他们有的行走沙滩,有的坐在渡头休息。写出了人们的悠然闲适。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继续写远望的景色,一直看到很远,天边的树就像荠菜,而那白色的弯弯沙洲也像月牙,在黄昏的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这两句诗有出处,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可见隋朝的诗歌对唐诗宋词的影响很深。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四句诗人既没有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平实的写来,是那样的平淡自然。既有农村的静怡,又有自然的优美。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的最后两句照应开端数句。即明点出了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结句也是诗人自我振作的语句,还是期待着重阳节和老朋友欢聚痛饮、畅叙情怀吧,

       全诗写景为主,情由景生,最后点明寄诗之意。诗中的景物描写,不采取集中塑造一山一水的形象,而用多种景物组成统一的画面。不过孟浩然的诗写景描情都带有一丝愁绪,与王维对农家生活羡慕是不一样的。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1)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