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冷心寒蕊儿 女  30岁
  • 注册日期:2010-07-08
  • 最近登录:2024-04-25
  • 粉丝人数:43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唐诗鉴赏第四讲盛唐诗下

冷心寒蕊儿 发布于2017-09-08 19:05   点击:2944   评论:1  
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讲,冷心寒蕊儿文字整理。

第四讲 盛唐诗 下

 

唐代的边塞诗

 

所谓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盛唐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和著名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这个名字,最初是上海的胡云翼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的,边塞诗的存在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期也有很多边塞诗,隋代边塞诗也很兴盛,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像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都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长篇七言歌行,代表了七言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豪放、磅礴、浪漫、悲壮、瑰丽。其实李白、杜甫也写过不少的边塞诗,这些诗有的成为他们代表作的一部分,边塞诗主要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战士思乡的情感,5.厌战怨征。唐王朝的战争不总是正义的,其中有些唐王朝发动的侵略少数民族的战争。这些侵略战争就得不到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燕歌行 作者: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作者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人,今河北景县,祖父高侃是高宗时名将,官至陇右道大总管,安东都护,封平原郡开国公,父高崇文“位终韶州长史”。官位都不算低。高适青年时期家道中落,潦倒失意,客于梁宋。他曾两次北上蓟门,后来客游河西,最后做了哥舒翰的掌书记,安史乱起以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接着就任淮南节度使,后来改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卒,谥忠。所以在很多作品里提到高适时候,经常称他是高常侍。高适写了不少诗,以边塞诗的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应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他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高适边塞诗的特点:质实粗矿,豪迈雄壮中含着悲壮,显得浑厚沉实,有思想分量。其中《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历来他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也是整个唐代边塞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所以被千古传诵,也被收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开头有一段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使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戎之事因而和焉。这段小序就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同时也为学术争鸣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小序明明白白的讲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说写《燕歌行》这首诗的背景是开元二十六年。当时有一个跟随御使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回来的人,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看,高适受他的影响也和了这样一首《燕歌行》。但是那位的《燕歌行》今天见不到了。正因为这样留下了一系列的学术公案。其中,因为前面明明白白提到开元二十六年,又写到御使大夫张公(张守珪),所以唐代史研究的专家岑仲勉先生就说这首诗是讽刺张守珪的,岑仲勉说:“此刺张守珪也,开元二十六年,击奚,讳败为胜,诗所由云,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也。读《全唐诗札记》赵熙亦云:其与张守珪有微词,盖与国史相表里也。因为岑仲勉先生在唐诗研究的崇高地位,所以这个学说普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人们在一二十年前,理解这首诗一直都从这个角度认为是讽刺张守珪的。后来人们发现这首诗不是讽刺张守珪的,1980年《文学哲》发表了蔡义江先生《高适燕歌行非讽刺张守珪辩》。后来傅璇宗《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1985年《中文自学指导》陈伯海《高适燕歌行三题》,陆凌霄《关于高适燕歌行的针对性问题》王步高《爱国诗词鉴赏辞典.高适燕歌行赏析》这几篇文章都认为高适的这首诗不是讽刺张守珪的,因为高适诗集里面有好多首是写到他跟张守珪之间的关系,他们有比较深的交情

这首诗写的是张守珪与契丹和奚作战的事情,契丹和奚是游牧民族,位于现在的锦州、赤峰一带,当时是附属于唐王朝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开元十八年五月,契丹的军事首领可突干(也有的史书写的是可突于)杀死契丹国王,且胁迫奚一起叛唐,投附突厥,连年为边患,节度使赵含章不能抵御。开元二十年春唐朝令信安王李炜率军征讨,获大胜,奚族兵降唐、可突干率契丹兵远遁。李炜班师,同年六月,赵含章贪赃事发,薛楚玉继任节度使。21年闰三月可突干率兵来犯,大败唐军,杀幽州长史郭英杰一下等六千人。

21年唐王朝调陇右节度使张守珪为幽州节度副大使,幽州长使。张守珪到任后屡破契丹,22年12月借契丹别帅李过折之手杀可突干,23年春节到长安报捷,皇帝亲自设宴招待张守珪,并赋诗一首称赞张守珪。另外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皇帝甚至想任命张守珪为宰相。但老宰相张九龄表示不赞成,后来朝廷任命张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金银器物彩缎千匹,封二子官。于幽州立碑记功。据后来史书记载张守珪的两个二子都做到了宰相。哪知道张守珪在朝廷出了一番风头之后,回到幽州,契丹再次叛唐,把当年杀可突干的李过折又杀了。24年张守珪派平虏讨击史安禄山讨奚和契丹叛军,安禄山持勇轻进,为契丹所败,这一次张守珪没有包庇安禄山,他把安禄山押解进京,由朝廷处置,当时宰相张九龄力主杀了安禄山,但是皇帝见安禄山雄伟高大,不忍,削职为民,作为白衣将领、照样带兵,这就埋下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的祸根。

开元26年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珪的命令,命乌知义攻契丹余党于潢水以北,先胜后败。当时朝廷得知此事,就派牛仙童、牛仙客作为使者来幽州处理此事,当时朝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牛仙童想把此事大事化小,张守珪也想把责任推到白真陀罗身上,把赵堪包庇下来。白真陀罗被迫畏罪自杀,此事件也就结束了。过了不久在朝廷的斗争中牛仙客被罢官,李林甫是当时宰相,就决定把牛仙童杀了,当时皇帝,唐明皇非常恼火,牛仙童是被剐的。所以尽管张守珪前面的功劳很大,皇帝很赏识他,仍然把他贬为刮州刺史。岑仲勉先生是一个唐史专家,他看了唐代的历史。开元26年这一段历史他的理解看来并没有错,这一年是张守珪犯错误被处分的一年,以为这首诗是来讽刺张守珪的,岑仲勉先生的错误在于他没有通读高适的诗集,把高适的每一首诗都认真的看一看,我们来看看高适的这两首诗:

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高适的《睢阳酬别畅大判官》。畅大判官原来就是张守珪的部下。高适此诗是高度称赞张守珪的,大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他说张守珪的名声超过了霍去病。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榆关、山海关。诗中说,由于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山海关的大门都可以不关闭了。另一首更是如此。

宋中送族侄式颜

时张大夫贬刮州,使人招式颜,遂有此作。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在这首诗里高适不但称赞张守珪取得了很大的功绩,他的部下都封为公侯,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为张守珪报不平,深表同情。后面还讲: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他对张守珪很有感激之情,引为知己。怎么可能写诗去讽刺他呢?

  高适的《燕歌行》所指应是开元24年至次年二月再次讨伐契丹之事。其间也融合了六年前诗人两次出蓟门的经验和张守珪出任幽州节度副使以后多次战绩的了解。开元24年深秋张守珪发起讨伐奚、契丹的战争,直至开元25年二月在捺禄山才大破敌军。未必是在张守珪遭贬之后才有这首诗,因为当时高适也不在长安,而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古代叫睢阳或者睢州,应该是写作张守珪被贬之前。诗以张守珪平定契丹可突干及其余党叛乱的几次战争为背景。热情歌颂了边关将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诗分四个段落:第一段8句写出师。第二段8句写战争的艰苦。第三段8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大家知道奚和契丹自开元20年以来一直败于李炜和张守珪,这次出师可突干已经死去,挑起战事的仅仅是其余党而已。开始的头两句有唐诗当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现象,借汉指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次用到汉,汉家汉将,明明是写唐代,他偏偏称汉代,这是借汉指唐,唐朝人喜欢这么用。横行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基本是个贬义词,在汉、唐代这个词不是贬义词,这里的横行是一种所向无敌英雄气概。天子非常赐颜色,张守珪的军队本来就英勇善战,再加上皇帝对他们特别器重,也是指第一次张守珪大败契丹杀了可突干,天子大行封赏,并与幽州立碑记功。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摐金伐鼓摐金伐鼓即鸣金击鼓,是古代军队出战的两个主要信号。击鼓进兵,冲锋陷阵。鸣金即收兵,摐金伐鼓这里指军令信号。榆关就是山海关。旌旗猎猎,军队逶迤行进于山海关内外。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飞字写出了军情的紧急。羽书,相当于鸡毛信那种,在军事文书上粘贴上羽毛,表示非常紧急。瀚海是指沙漠,当时赤峰那一带已经接近内蒙古沙漠。8句既写出了战火,也表现了契丹兵的骄狂。从辞家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即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二段写战斗危机失利,落笔就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气氛,胡骑迅疾彪悍卷地而来,如风雨一般。汉军奋力迎敌杀的昏天黑地、不辨生死。唐朝的时候东北还是极边远的地方,再加上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善于骑马作战,战事来的迅捷残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家注意这里又是一个学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是这样理解:战士们在前方拼死拼活的打仗,将领在后面骄奢淫逸,看着美女歌舞,这是军队里的苦乐不均。实际上不是完全如此,这两句话要这样来理解:战士这个词我们经常用现代汉语的理解去解释它,战士跟将领,战士是士兵,但是在古代,我查了从先秦荀子等这些人的当中提到的战士,以及一直到杜甫诗作里提到的战士,他们只要不是在跟将领对举的时候,都是通称战士,即包括将领也包括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应该理解为将士们在前方拼死打仗。后面的一些达官贵人在饮酒作乐。当然也有这样一种可能,写他们生活的两个部分,一部分他们生活很苦,经常拼死拼活打仗。另一部分是他们闲下来的时候,可以观赏美人歌舞。并不是讽刺军队的将士不平等。将领跟士兵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因为是冷兵器时代,只有靠大家一起拼死拼活才能生存,甚至将领还要冲锋在前。高适以前曾北上蓟州,亲自领略过边庭将士的生活艰辛,他很赞成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适当宴乐。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这四句写战士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大漠穷秋,草枯萎了,他们被围在一座孤城到黄昏时不打仗了只因受到皇帝的宠遇应当所向无敌。可是由于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写战争很艰难。《燕歌行》这个诗历来如此经常写战争的艰苦卓绝。它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的《燕歌行》最早见于曹丕的《燕歌行》,也是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咱们不讲只是看一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写到这几句的时候,诗人们总是能想到,他们在前方拼死作战他们的家人、妻子在后方苦苦的思念着,玉著,玉筷子,这里是对筷子的美称,意思是每当闲来吃饭的时候,拿起筷子就会念想别离的家人。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分写男女两方面,断肠、回首、写尽思念之情。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三时,就是一天的早中晚,每天都在杀声中度过。第三段写将士们的痛苦,处

  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将士思念亲人,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边庭飘摇征人难渡,

  空回首绝域茫茫。乐府诗《燕歌行》大多写思妇征人。刁斗,是行军锅,白天能

  烧饭,晚上来报更。白天整天都在杀气中度过,夜里只有孤寂寒冷的刁斗声。写

  尽战事之艰苦,将士思乡之情。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四句点出文章的主题,前两句写战士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这样拼死拼活

  的打仗,经常是刀枪血纷纷,为国战斗,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自己立功做官。

  你不看沙场征战之苦,使人常常回忆起李将军。李将军指谁,有两种解释,一种

  是秦朝的将军李牧,李牧很爱惜士卒。另一个是飞将军李广,《李将军列传》中

  李广曾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此处李将

  军取其不得封侯之意,类似的句子在高适的其它诗中也有出现《塞上》:惟昔李

  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显然诗人这里抒发的是只为报效国家,不为封侯的爱国精神。全诗气势

  庞大,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主意深刻含蓄,表

  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这首《燕歌行》诗人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

  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将士们在战斗中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

  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全诗四句一换韵,平仄交替,又大量

  运用了律句和对仗,故虽充满金戈铁马之声却音节流利酣畅,从而成为唐代边塞

  诗的第一大篇。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