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渔樵   
  • 注册日期:2013-07-10
  • 最近登录:2024-02-15
  • 粉丝人数:4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详解全译(四至六)

渔樵 发布于2017-10-18 16:47   点击:8041   评论:0  
启功原著 于铁江译释


图片 

其四

底从骏骨辨媸妍,定武椎轮且不传。

赖有唐摹存血脉,神龙小印白麻笺。

【作者自注】

王羲之等若干人在会稽山阴兰亭水边修禊⑴赋诗事,早有文献记载,兰亭序帖⑵,乃当日诸人赋诗卷前之序。流传至唐太宗时,命拓书人分别钩摹⑶,成为副本。摹手有工有拙,且有直接钩摹或间接钩摹之不同,因而艺术效果往往悬殊。今日故宫博物院所藏有神龙半印之本⑷,清代题为冯承素⑸摹本,笔法转折,最见神采。且于原迹墨色浓淡不同处,亦忠实摹出,在今日所存种种兰亭摹本中,应推最善之本。

钩摹向拓⑹,精细费工,在唐代已属难得之珍品,至宋代更不易得。于是有人摹以刻石,其石在定武军州,遂称为定武本⑺,北宋人以其易得,于是收藏,遂成名帖。实则只才存梗概,无复神采。试与唐摹并观,如棋着之判死活⑻,优劣立见矣。至清代李文田⑼习见碑版字体刻法,而疑禊序,不过见橐驼⑽谓马肿背耳。

【译者附注】

⑴修禊():指古人三月三日在水边祓除不祥的风俗。《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⑵兰亭序帖:《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 《禊序》和《禊帖》,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难留、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⑶钩摹:勾画描摹。

⑷神龙半印之本: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朝冯承素摹本。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28行,324字。存世兰亭集序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以便与其它摹本相区别。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因印文“神龙”二字有一半不显,故文中又称“神龙半印”。

⑸冯承素: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安信都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书法家。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今属西安市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传世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神龙本自元代郭天锡后,一般衍称为冯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 均精微入神。

⑹向拓: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摹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向拓亦曰"影书""影覆"

⑺定武本:摹写定武石刻而成的摹本。定武石刻见【原诗译释】

2

⑻如棋着之判死活:如同判别棋着是死棋还是活棋。比喻显而易见。

⑼李文田:李文田(1834-1895)字畬光、号仲约、若农、芍农、蘧圃,广东顺德均安上村人。清代书法家。

⑽橐驼(tuó tuó):骆驼。

【原诗题解】

此诗谓宋代以后摹写刻石的字体完全不能体现兰亭帖真迹的神采,只有神龙本这样较好的唐代摹本还留存着兰亭帖的血脉。

【原诗译释】

1.底从骏骨辨媸妍:怎能凭骏马的尸骨辨识活马的优劣呢?底,疑问副词,如何,怎么,表反问。骏骨:骏马的尸骨。诗中以活马喻兰亭帖真迹,以骏骨喻摹写刻石的字体,如定武本。

2.定武椎轮且不传:定武本所依凭摹写的定武石刻尚且不能流传下来。定武:摹写定武石刻而成的摹本。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喻事物草创。此指定武本摹写所凭的定武石刻。据说唐太宗曾命人临《兰亭序》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至汴郡,后经战乱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今河北正定)州治。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为“定武石刻”。大观中,徽宗又将其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刻亦亡失。

3.赖有唐摹存血脉:幸而还有唐代的摹本留存着兰亭真迹的血脉。赖:仰赖,幸而。唐摹:唐代的摹本。

4.神龙小印白麻笺:其中最好的是用白麻纸摹写的有神龙小印的冯承素摹本。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7年。

附图1:唐摹兰亭序神龙本

图片 

附图2:定武兰亭本

图片 

其五

风流江左有同音,折简书怀语倍深。

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

【作者自注】

楼兰出土晋人残笺⑴云:“()(无)缘展怀,所以为叹也。⑵”笔法绝似馆本十七帖⑶。

楼兰出土残纸甚多,其字迹体势,虽互有异同,然其笔意生动,风格高古,绝非后世木刻石刻所能表现,即唐人向拓,亦尚有难及初。

如残纸中展怀一行,下笔处即如刀斩斧齐,而转折处又绵亘自然,乃知当时人作书,并无许多造作气,只是以当时工具,作当时字体。时代变迁,遂觉古不可攀耳。

张勺圃⑷丈旧藏馆本十七帖,后有张正蒙⑸跋,曾影印行世,原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有新印本,其本为宋人木板所刻,锋铩略秃⑹,见此楼兰真迹,始知右军面目在纸上而不在木上。譬如画像中虽须眉毕具,而謦欬⑺不闻,转不如从其弟兄以想见其音容笑貌也⑻。

【译者附注】

⑴楼兰出土晋人残笺:即楼兰文书残纸,是指在楼兰遗址发现的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⑵()(无)缘展怀,所以为叹也;没有因缘一抒怀抱,所以深为叹惋。展:抒发。

⑶馆本十七帖:《十七帖》最初是由唐太宗购求二王书纸编缀而成,是王羲之草书今草的代表作品,因帖首第一行有十七日’三字,故取名为《十七帖》 。今传馆本十七帖共收草圣王羲之草书尺牍信札二十九通,凡一百三十四行,其中一通为四行楷书。所谓“馆本”,即“勒充馆本”,摹勒充作馆中副本。下刻“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二十字。《十七帖》的墨迹本今天已无法见到,今天所见都是刻本,最早的是北宋刻本。

⑷张勺圃: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晚号东涯老人,江苏铜山人。现代书法家。著有《法帖提要》七卷为法帖考释著作翘楚,晚年又有《阅帖杂咏》百余首,更有大量校记、题跋等。

⑸张正蒙:明中叶诗人,曾为馆本《十七帖》作长跋。

⑹锋铩略秃:笔锋基本颓秃。

⑺謦欬(qǐng kài):本指咳嗽声,引申为言笑。

⑻转不如从其弟兄以想见其音容笑貌也:这是比喻说法,上句中“画像”比喻木刻的十七帖,本句中的“弟兄”比喻楼兰残纸。“其”指王羲之。

【原诗题解】

此诗谓木板所刻的王羲之的十七帖,无法体现羲之真迹的神采,而楼兰出土的晋人残纸,虽非羲之手迹,却能从中看到更真实的右军面目。

【原诗译释】

1.风流江左有同音:在文采风流的东晋,还有与王羲之书法接近的人。风流:文采杰出。江左:江南。王羲之是东晋人,东晋的统治中心在江南。同音:同类,志趣相投的人。此指与王羲之书法作品相类者,即楼兰残纸。

2.折简书怀语倍深:一封书写心怀的信笺上写下了情意殷殷的话语。折简:裁纸写信。语倍深:信上的话语情意深厚。指楼兰残纸所写内容。

3.一自楼兰神物见:自从楼兰残纸这样的神奇宝物出现以后。见:同“现”。

4.人间不复重来禽:人世间就不再看重木板刻的十七帖了。复:再。来禽:来禽帖,十七帖中的一篇,代指十七帖。

附图1:宋刻馆本十七帖

图片 

附图2:楼兰晋人残纸

图片 

其六

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

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

【作者自注】

六朝碑志笔法,可于高昌墓砖墨迹⑴中探索。

何绍基蝯叟⑵得魏张黑女墓志⑶孤本,甚自矜重,一再临写。包世臣慎伯⑷撰《艺舟双楫》推挹⑸北碑,以郑文公碑为极则⑹。张黑女志累经影印,郑文公碑世尤习见,学人临写,俱难措手⑺。即以蝯叟功力之深,所见临黑女志虽异常肖似,顾自运之迹,竟无复黑女面目⑻,亦足见其难学矣。慎翁楷法之精者,学王彦超重刻庙堂碑⑼,略放则拟郑文公碑⑽。惟见其每笔蜷曲,不见碑字敦重开张之势,故何氏于黑女志跋中讥包氏未能横平竖直,盖由于此。

高昌墓志出土以后,屡见奇品。其结体,点画,无不与北碑相通。且多属墨迹,无刊凿之失⑾,视为书丹⑿未刻之北碑,殆无不可⒀,惜包何诸公之不获见⒁也。

【译者附注】

⑴高昌墓砖墨迹: 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市境内。为中国古国之名。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高昌为唐所灭。高昌墓砖的出土,始于本世纪初的日本人大谷光瑞及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等外国人的发掘,当时的一些学者曾据此对高昌国的纪年进行考证,此后,中国学者黄文弼于1930年在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共发掘出土高昌砖120余方,成为历次出土高昌砖数量最多的一次。从目前高昌地区出土的书法质材来看,主要为木、石、砖(包括泥坯)、纸、丝织品等,尤以墓砖为载体的书法遗存最丰富;其墓砖书写形式计有:抹底(白底)朱书、墨书;墨底刻竖线朱书;白底红线墨书;墨底白粉书;刻字、刻字填朱等。其遗存的墓砖书法年代主要在南北朝至唐建中年间。高昌出土墓砖书法遗迹的可贵,除所载文字是可靠而详实的历史资料外,它还以毛笔迳书(未经凿刻)的形式,表现了它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

⑵何绍基蝯叟: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清道光年间进士,书法家。蝯,同“猿”。

⑶魏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原名《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出土地无可考,此志原石已亡佚,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剪裱孤本。楷书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志文书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颇带质拙。此墓志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以求刚柔相济、生动飘逸之风格,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

⑷包世臣慎伯: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清嘉庆二十年举人,书法家。

⑸推挹:推举。

⑹以郑文公碑为极则:把郑文公碑作为最高标准。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系崖刻,共有内容近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中国山东平度市天柱山,下碑在莱州市云峰山。下碑51行,每行23~29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较大,剥泐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郑文公碑下碑》肃穆庄重、气宇轩昂,自清代中叶以来即为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所推重。此碑为郑道昭书写,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字体近楷书,并有篆隶意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

⑺俱难措手:都难以找到学习的方法。

⑻顾自运之迹,竟无复黑女面目:可是看他自己写的字,却没有一点张黑女墓志的样子。

⑼王彦超重刻庙堂碑:庙堂碑,即《孔子庙堂碑》。唐碑,正书,虞世南撰并书。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五代时王彦超曾翻刻《孔子庙堂碑》。

⑽略放则拟郑文公碑:模仿得大体相像后就模仿郑文公碑。放:相似,相像。

⑾无刊凿之失:没有因刻版凿石而造成的失真之处。

⑿书丹:碑刻术语。即刻石又包括碑、摩崖、造像、墓志等类型必须经过的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勒石)之一,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后泛称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⒀殆无不可: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⒁不获见:没有机会见到。

【原诗题解】

此诗谓清代书法家推崇张黑女墓志和郑文公碑,但二者都是碑刻,后人难以学习其笔法。而现在出土的高昌墓志多属墨迹,可从中探索六朝碑志的笔法 ,作者以自己能见到清代书法家未能见到的高昌墓志而庆幸。

【原诗译释】

1.蝯翁睥睨慎翁狂:蝯翁何绍基以张黑女墓志为高,慎翁包世臣以郑文公碑为傲。睥睨(pìnì:斜视貌,形容神态傲慢。诗中指以张黑女墓志为高。狂:狂傲。诗中指以郑文公碑为傲。

2.黑女文公费品量:张黑女墓志和郑文公碑的高下很难品评。费:费力,很难。品量:品评,评断。

3.翰墨有缘吾自幸:我非常庆幸自己有翰墨的缘分。此句正常语序为“吾自幸有翰墨缘”。

4.居然妙迹见高昌:居然能够见到高昌墓志这样奇妙的墨迹。此句正常语序为“居然见高昌妙迹”。

附图1:高昌墓砖墨迹

图片 

附图2:张黑女墓志

图片 

附图3:郑文公碑

图片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