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7-12-12
  • 最近登录:2023-06-29
  • 粉丝人数: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当代中国先锋诗人之弊

独影自命(陈铮) 发布于2017-12-18 11:28   点击:1551   评论:1  
探讨下时下所谓的“先锋”和“先锋诗人”

当代中国先锋诗人之弊

 

 

 

诗歌之流是带有快感和摩挲的艺术,后者往往被诗人发挥得很好,过去很长时期,能带有轻快乐感创作的诗人少之又少。普希金的诗歌总带有那种乡村陶然生活的轻快感,和他的小说一样,他是位不停拍着节奏写作的天生的音乐文人。骑士派也不错,但内容偏于儿女私情,也过狭隘。金斯伯格呢,如同他的代表作《嚎叫》所表达的反抗之主题,破除陈旧的唯美枷锁,简直是脱口秀似的黑神音乐。

 

过去诗歌,被阴云笼罩一般,又像被打了麻药,不是令人昏昏欲睡,就是心情沉重。然而却是正统——在无限的纠结和环绕中抽丝拨茧,将那种人类情绪最敏感的部分用特写慢镜头娓娓道来。这是运用了迟滞效应的对比手法,把两个方向的事物,强行扭结在一种形式中(诗体)而造成内心的震动效果。当然,诗体如此,情歌亦然。比如仅仅看题目就知道言辞缓急的诗歌:《我的心载满了伤悲》《孤独的收割人》等,如果配上钢琴曲如风LIKE WIND ,吻雨kiss zhe rain或者眼泪tear,令人神昏目眩的效果立刻就显示出来。情绪一旦被激发,诗歌就完成了他的最终功用。获得价值,赢得赞赏。

 

 

和所有文体的发展历程一样,人心向往着更开阔和技巧的田地,于是快节奏的现在诗歌应运而生。被垮掉一代玩弄的嬉皮士风格到后现代主义“四维消失”审美观,意识作为一种流质性质,无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文学上,更为广泛得被认识和运用。战争对人脑的集体摧残,使人发生了意识深层次的变异革命。无论诗歌,还是绘画,或者艺术范畴的事物,在一战和二战后的变革往往大于任何和平时期变化的总和。

 

尽管后现代流派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思想宗旨对后世艺术观的影响深远如斯。并且,每一件优秀的“未完成的作品”和“尝试性的作品”,都可作为当代艺术的催化剂,作为时时警醒或突破的灵感之源被铭记。因为这些作品的意识涵盖远远超越了同时代,以及下一个时代的“集体温和意识艺术观”。

 

快感在这些后现代流派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比如《磁场》,《嚎叫》等,这些怪异却并不成熟的果实给人们一种振奋和冲击,让人们看到了创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可能。于是人们竞相模仿,把意识流当做一种肆意胡为的语言拼凑,把让人“不知所云”当做作品高度的成就而自喜。特别在当代中国,网络语言横行的当今,一些所谓先锋派作家打着意识流或超现代的幌子对最易下手的诗体做了一番涂鸦式研究,并声称这些涂鸦作品和当年毕加索的大作并无多少差别。这种可爱的游戏言论者将自己徒有其表的模仿和大师呕心力作的创作构思混同起来,因为在别人眼中,他们的“潦草字样和醉酒步伐”也或许真有些个“凌波微步草上飞”的气场,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认为意识流就是如此,后现代风格就是如此,至少是中国特色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中国文学之殇!

 

如果我是个彻底的先锋诗人,我会嘲笑一切传统文学工作者,以及一切守旧派诗人,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不是。在我看来,中国大多先锋诗人自诩天才的作品,和狗屎无异。这么说或许打击了一大片,然无奈现状的确如此糟糕不堪。无论从意向,风格,还是从象征手法或修饰手法看,那些所谓的作品还停留在国外真正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小学水平,网络用语更是推波助澜,将这些先锋之作变成了冷笑话似的拂尘清风,“只留下时代的烙印,却不带走一片云彩”,没人会记住这些快餐式的“尸体”,因为其营养结构完全被改造成了速食风格,这才是最令人痛心和悲哀的中国文学之殇啊!

 

不谈中国整个文学环境,仅仅目睹中国骚坛近年来出现的怪现状,便不禁可发一笑,又每每触目惊心。从早些年的梨花体,到现在的下半身体和垃圾体,在那些诗侠,诗魔,诗怪,诗痞之类标新立异者,冒牌后现代主义呓语者的公益献身下,中国诗坛怪相百出,臭不可闻。诗歌作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学尝试的最简单的格式,已经成为中国当前自诩先锋诗人,前卫风格文字群体的殉道场。这里面不乏大众百姓,也有诗坛新人云云,当然,中国已成名的诗家也是有的,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大众之流,虽然是污染源的主力,但无可厚非,毕竟在网络时代,在一层电子幕布的后面,没人看得到他是谁,他可以抱着娱乐精神肆意妄为,享受评价者的赞许或谩骂。而诗坛新人就不应该了,仅举一例以窥全豹。如笔名二十月的先锋诗人。从创作形式上看,月把那些可笑的不能串联的文字碎片(甚至不能说是意识碎片)胡乱的浇上泥浆就糊,把那些一篇篇自认为的天才之作,实则是做成了一个个垃圾站。这种把意识流创作错误的理解为意识碎片加工艺术的代价就是,作品读之无趣无味又无知,沦为貌似华丽,实则空洞之流。真正的现代或后现代,也有其创作原则,并不是旨趣从“心”的鬼画符。瞧瞧国外的诗人保罗.策兰(奥地利),鲍.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奥.挨利蒂斯希腊,..安德拉德(葡萄牙)等人的作品,在回过头看看自己的作品,也只有如此不停地两厢往返才是抵达“先锋”的捷径吧。曾几何时,也曾玩过“诗歌机器人”之类软件,创作风格和语言模式和二十月作品如出一辙,如果利用此软件来创作诗歌,产量之丰不可计数。但缺陷肯定也有,就是其言辞过于飘散,风格太过无厘头,换句话说,意识流的形式有,但缺乏了意识流的核心思想。事实上,月的诗歌同样忽略了意识流中言辞的关联性和紧密度的重要性,以为只需将这件原本毫无意识的“大衣”缝缝补补,贴上纽扣,加以饰品,仿冒出设计师的用心之作的感觉, 就能将原本死的的东西“复活”了,大错特错,真不知是可悲可叹还是可笑乎?这类诗歌无论多么高产,也是毫无价值的。如果作者用心去品量自己的作品,我想作者自问一下,这确实是你大脑里自然流淌的有情感的意识流体吗?抑或不关良心,不动感情,不激欲望的三无产品?艺术是生活,不是技巧,更不是取巧。玩玩可以,但将其当做作品来欺世盗名就有些不仁义了!要相信,民众的集体视力和智慧总是高于某一个或某一群创作者的,哪怕那些创作的虚假丑陋之灵魂隐藏的多好!再说中坚诗人及元老级人物,偶尔发发雅兴,实验性创作一些作品也罢,自玩自赏足以,千万别拿出来丢人,坏了自己的名声不说,更会沦为笑柄,得不偿失啊。希明理达义之师,仅以此文自鉴。

 

以上种种,权作中国诗坛弊端之豹斑,究其根源还在“先锋”二字的诱惑。无以“一招鲜”,何以“吃遍天”。年轻艺术工作者想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渴望可以理解,但人家毕加索也不是一朝就成为毕加索的,即使他那种早已成型的貌似涂鸦风格的立体派绘画风格下,想要创作一件作品也非随心所欲的一蹴而就,你们知道《格尔尼卡》问世前,他做了多少构思,画了多少草图吗?

 

独特风格这东西可不是某某灵光一闪,随心所欲的“个性化”。晦涩的,新奇的并不代表都是好的,通俗的也不以为差。要知道,技巧和心灵相比,心灵之作总是胜于高产的技巧作品,原因就在心灵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远甚于技巧。无论快诗,慢诗,传统的,或先锋的,没有心灵和情感的创作一定是失败的创作。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深咏,求真思辨,悟理明心的才是好诗。

20151217于杭州图书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