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评:兼议学诗过程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7-12-20 19:23   点击:1803   评论:4  
五律 以诗代序
岁月老先来,光阴去不回。朝思多做事,宵念少贪杯。
患恙忧无益,居闲恐有颓。头颅向花甲,心志未同盔。

日前,根据与酬笔道诗友的互动,形成了拙文《对新韵的看法——由朋友诗想到的》,诗友又留诗一首如下:

酬笔道《七律·感》(2017-12-11 12:14): 

苦寒吟颂诗言称,唐韵江河付宋墟。雅逸常行风采送,脱俗小佐酒旗曲。

浩然千载真胸臆,代代英雄岁月趋。欣美而今时代里,新新面貌奔祺丽。

 

(以下是当时的回复,转来搁此,以飨同道。)

拙复读了朋友这首诗,又促成了我的一些思考,有了一点见解,归拢着说下去。

比较而言,格式上和意思顺畅方面不如上首“相逢笑语春之煦”。初写这样的诗,内容可以更新,下功夫不可重复,要紧盯住有否新悟,有否进步,有否接近规律,要养成自我对照比较的习惯,不要尝试一回回重复性的“铁杵磨成针”似的匠人劳动。诗不是磨的,永远是靠学习和悟的,尤其悟是最需要思维的。

比如“丽”脱韵,颈联的两句不对仗,类似这样的问题,朋友并非首尝。故此,应有所训。初学格律要按定式走,先入笼子,方有笼子可出。朋友所钟“大道至简”,可用在这里。尽管格律大道无穷,定式就是“至简”,从这个门槛入,只有把定式用熟,才知道怎么不唯定式,否则是不唯一切。

不唯定式是写律诗的高程,是走向丰富。只要记住笼子里不是全部好恶,不是真我境地,不做“至简”的奴隶,进出之随意便是可能的。也就是说,进能老老实实地塌下心来学习和模仿,气实心定,出才能扎扎实实把这番经历沉淀起来,神开意爽,游刃有余。一句话:无入,何有出?

除了平仄格式,七律或五律还要对仗,至少中二联要保证。四句的绝句可以不用对仗。不论选择什么格式,还可以尝试多用对仗,甚至句句对仗,这是练习对仗的好方法。要放弃诗写得越多就会越好的想法,重复性的原地踏步是写不好传统格律诗的。不正确的过程,指向的是恶习和顽固自好,根本不可能达到出发时预想的目标。

我常提议不会写传统诗的人,可以自由写一写齐言诗或长短句,所谓“换着说话”,不去管那些格律,因为传统诗也包括不讲格律的古风。实际上,进入传统诗,最终总是要摸一摸格律的,这虽然符合传统诗的演变历程,却是被动且不得不走的弯路。连诗都不知道如何写,怎么摸格律?

很多人的经验和经历证明,会写格律诗的人,古风才学得快,也学得好。所以,有一定传统诗知识和经验,就要尽快摸格律,不然就避免不了养出不好的习气来。不好的习气一出,就进入了不知不觉主动走弯路的过程,乃至以此为乐。

因此,我更提倡学写传统诗时,在大体知道它的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的脉络以后,就要尝试被格律束缚,即从“换着说话”到“换出美来”。当然不是说没有格律就不美,不过要看谁写。暂不论其余,单看语言方面,懂得格律的人“换出美来”就容易,不懂得格律的人“换出美来”要走很长的路。

朋友已经开始尝试格律,这是好的,但要尽量减少重复劳动,重视将一首诗反复修改,积累经验,然后推而广之。主要是围绕一段内容,先能把日常语言说明白,如果这都成不了条理,进入束缚已无必要,因为留个可以到这个诗网里检测的空壳子毫无益处,若再爱不释手就糟透了。

条理清楚,说明思维有秩序,能够构成语言内在的、别人读得懂的逻辑。这本身就具有起承转合与谋篇布局的意义,无非此时的“换着说话”,变成了“换着思维方式说话”。可见,写诗也是写文章,条理比什么都重要。

故而,写诗最大的要务是归拢思路,形成有效的思维,非此莫下笔。自以为来了情感,有了什么好的意涵,甚至悟到了什么空前绝后的哲理,只要这些还是一个个点状念想,或杂乱交织,捋不出头绪,形成不了前因后果,左右逢源的清晰秩序,就不是有价值的思维,更形成不了有效的语言逻辑,这时写什么诗都是自以为是,又何必硬套上平仄?

得承认,写格律诗首先是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其次才是语言问题。这也说明,写诗不是靠摆弄语言文字就能磨出来的。

自然,受字数限制,传统诗的语言凝缩在“换着思维方式说话”中是第一位的。凝缩得好,能懂。凝缩得不好,自己懂,别人不懂。语言凝缩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除此,还要调整字词以对应平仄和韵。语言凝缩再好,字眼再不愿舍弃,遇到不能对应平仄的情况,也是要调整的,而且是必须的。

更甚之的是,往往一个字词的调整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绕不过去的,最终要的就是“平仄准确”,“意思通顺”这两条。二者缺一不可,且无法用其一掩盖另一。

对一个写诗的人,要知道创作和欣赏毕竟不是一回事。欣赏可以宽容些,创作就要对自己严格。创作要敢于辨识并果断地撇开欣赏的宽容部分,这样创作才有长进。

创作中真实的感觉是,有缺憾才对,毕竟思考的内容大于作品的表达,这也是懂得留余地的地方。反之,处于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之中,就不是好事,所谓“逢胀必亏”。

比较朋友这前后两首诗:

《七律  诗语》:

相逢笑语春之煦,回首一划桨棹急。飒爽秋风山岳炫,浩繁冬雪漫荆棘。

徐徐环绕驰遐迩,烈烈层叠动瞬息。品味知得灵感难,就着质朴写微躯。

《七律·感》:

苦寒吟颂诗言称,唐韵江河付宋墟。雅逸常行风采送,脱俗小佐酒旗曲。

浩然千载真胸臆,代代英雄岁月趋。欣美而今时代里,新新面貌奔祺丽。

前首,“难”字必须调整,比如改成“苦”。“躯”也应换掉,一个字不好换,就多换,多换不成就改全句,全句不成就调整整个联,甚至前后联,乃至全诗。

就本首尾句看,“躯”字是不好调整。如果换字不成,换个思路怎样?实写不成,虚写如何?比如改成“就着质朴写期希”。如嫌韵脚有同音字,又可调整为“希期”。把思路再开放一些,如果能够让思维始终保持涵盖全诗,而不被某个句子或细小处拐跑,这个地方用“威仪”二字,似乎更确切一些。既符合全诗意境,也能反映整体意涵,有了“因质朴而生威仪”的意思,同时把简单的抒怀,寓以更丰富的哲理。

次首,颔联“雅逸”属并列词,“脱俗”则属动宾关系,显然不对仗。以对仗意图而不对仗,是影响理解的,也缺乏韵味美感。不要怕读者不知作者的“脱俗”意,全诗句与句,词与词,意与意,都是街坊邻居,有何不明?用“俚俗”,甚至“粗俗”对“雅逸”即可,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且意义相反,对比强烈,属工对。要知道,此处即便用了“粗俗”二字,也无法当“粗俗”解,全诗在控制着其真实含义,“作者”仍然是“脱俗”的。

颈联,未用一处对仗,这在首尾两联位置是可以的,在此不可。单独看,这两句言通义顺,也铿锵有秩,居于此处,于全诗则无益,因为诗的整体节奏、氛围、趣味、意涵,都随之割裂,起的是破坏作用(此二句按原意不好改,可试着改成:浩然万代真胸臆,壮矣千年古社区。“社区”以小喻大。为避重韵,可改前面“曲”为“徐”

如果说一二三联的语言紧缩还算可以,尾联“欣美”则有自造之嫌。创作是对约定俗成的语言,在规则、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与精到运用,不允许不符合听读习惯,不允许随意简省、拆分、胡搭乱配。此处莫如就用“欣是”、“喜看”这样通俗词语,作者心中有点唯恐人不知的,不得不表的这个“美”字之义,一丝未减。

最后三字关联韵脚,(莫)犯“三平尾”(“奔”字有仄声,是否注意,未知),其中“丽”字也不允许借声,属出韵,可以尝试改成“向通衢”、“走通衢”、“尽通衢”,等类似说法看看。

创作的这种别于欣赏的严格要求,是高质量的基石。在格式上,《中华新韵》提 供了大体的韵的选择范围和规范,一个写诗者应有自己的明确认知。例如,“躯”与“棘”是不该归入同一个韵部的。这个诗网的检测栏,也只是空洞的大体的定式格律检测,既不完善,亦不能代替写诗者本人的知识和见识,以及逐字逐音的自我对照检查和实际钻研过程。拿我的诗去检测一些,很多它就无能为力了,难道我不懂得这几个定式吗?

所以,不是不相信这些,而是先从自己脚下来。格律诗的具体把握是多方面的,没有捷途。那种顾了意思顾不了格式,顾了格式顾不了意思的现象,是过程现象。想跨越这个过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严格要求,永远是创作之于目标的最近的大道。

到这里,结合朋友的诗,说了格式运用问题和学诗过程问题,此外,字词的准确性也是重要问题,甚至是最关键的问题。可以确定,朋友诗中有些字词是自己都解释不清的,这正是可以反复修改的地方。要的还是这八个字:“平仄准确,意思通顺”。

饶几句:

学诗非苦役,焉有捷途差。出语思失顺,行言意费猜。

文章凭秩序,格律靠安排。一点铿锵事,无非韵上来。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