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7-12-19
  • 最近登录:2018-03-14
  • 粉丝人数: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怎样评价一首诗歌

娥眉豆根 发布于2018-01-30 19:53   点击:28053   评论:7  


  怎样评价一首诗歌

诗友们一起切磋诗艺,常有人拿出自己的新作征求意见。有的诗友高屋建瓴,言之有据,准确指明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令征求意见者心服口服,大有收获;有的诗友舍本逐末,言不及义,令征求意见者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正确地恰当地评价一首诗歌呢?笔者提出“四看”原则,供诗友们参考。

 

一看诗歌有没有真切宜人的感情(感情即诗歌的生命)。

因为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职责;没有抒发感情的“诗歌”,犹如纸花没有生命,汽车没有发动机。这里所说的感情,通常指的是“喜”、“怒”、“哀”、“乐”、“惊”、“思”、“恐”,简而言之,或者“爱”或者“恨”。当然,这种“爱”或“恨”,应该是真切的宜人的,为大多数国民所能接受的。请看下面这首诗有没有感情。

 

游彭州三昧水

     道因三昧彰,山藉为其名。

  庙随山势起,朝暮隐行云。

 

笔者再三研读,品不出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也看不出有什么托意;作者像在给三昧水写说明文,只能让人“知”,不能让人“感”。这样的“作品”,怎能称其为诗?

 

二看诗歌有没有于抒情的形象(形象即诗歌的材料)。

诗歌有了感情,还需要有载体——即能于抒情的形象;有了它,才能将情感成功地传递给读者。

这里做个类比:宇航员要想进入太空,必须要乘坐航天飞行器,否则不仅不能进入太空,还要被地球的大气层烧为灰烬。这个类比是想说明,没有恰当的形象,就不能达到抒情的目的,也就没有真正的诗歌。

可以写入诗歌的形象多如繁星(包括人、事、景、物等),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形象入诗呢?答案是:与诗歌感情契合点越多的越理想。陆游作有《卜算子·咏梅》。词中“梅”这一形象,有若干个点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相契合: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毕生热爱祖国,梦寐以求的是抗敌收复失地;曾前线守土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其人品犹如梅花般高洁(契合点一)。以皇帝为首的苟安媚外的主和派,不赏识陆游;这与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何其相似(契合点二)。主和派不只不赏识陆游,而且千方百计打击贬斥他,使他“僵卧孤村”报国无门,含恨而死;这与梅花频遭风雨摧残如出一辙(契合点三)。陆游屡遭迫害却矢志不渝,直到去世为止,仍然高呼抗敌复国、救民水火;这同梅花“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真是一脉相承(契合点四)。

梅花这一形象与诗人的情感有如此多的契合点,当然是抒情的最佳载体。

 

三看诗歌的语言是否具有音乐美

散文可以不要求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但诗歌必须要求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因为散文像散步,不必要求他走路的姿势好看,步伐有节奏感;而诗歌像跳舞,必须讲究姿势优美,步伐有节奏感,因为它们是读者欣赏的首要对象。

诗歌的音乐美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呢?一是节奏(包括字音平仄的交替出现),二是押韵。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借指诗歌语句的有规律的停顿以及字音的平仄交替出现。节奏能产生美感,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请看唐人李峤的诗《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仄仄 平平仄  平平 仄仄平)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仄平 平仄仄  仄仄 仄平平)

    每句话都是两个节奏,四句话的节奏相同。由于节奏相同以及字音平仄交替出现,所以吟咏起来,悦耳铿锵,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音乐美。

押韵问题现在有争论,有的喜欢平水韵,有的喜欢新韵(普通话四声韵);多数人赞成双轨制,即喜欢平水韵的用平水韵,喜欢新韵的用新韵(但两者不能混用)。

押韵,除了有强化诗歌的节奏感的作用,还有易记易唱凝聚诗歌意象的作用。作诗若放弃押韵,犹如长跑运动员只用一只脚奔跑,鸿雁用一只翅膀飞翔,难以为继。

    四看律绝词曲是否合乎格律要求

有的诗友在他的诗作上标明律诗、绝句或某某词牌、或某某曲牌(自度者除外),那就还要用律绝词曲的格律去要求它们。

律诗除了平仄的要求,中间两联还必须讲究对仗。

对仗应遵守“六项原则”:一是意义相关,二是结构相同,三是词性相同,四是平仄相反,五是字数相同,六是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

此外,忌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的内容相同,只是词语不同而已。有人戏谑为:土豆烧牛肉,牛肉烹洋芋。

还有结尾三字忌三仄三平(连用三个仄声字或三个平声字)。

填词除了平仄、押韵等要求,还有以下必须遵守的:

    领字必须起到领起、管辖的作用(领字是发出动作的词语,后面的语句是接受动作的对象)。

请看今人王保君沁园春 》:

    万古群山,百岭雄奇,五岳纵横。望泰山耸立,谁曾撼动;昆仑伟岸,谁欲攀登。撼必移山,登则绝顶,酬志何分岁几更。须时日,上峰颠揽月,气贯云层。  人生,恰似长征,莫再叹中途功未成。盼黄山伐木,削成神杖;峨嵋采草,拧作仙绳。生欲登高,活当望远,直上青云如大鹏。争今世,傲群山绝顶,看我为峰!

“望”是领字,接受“望”这个动作的对象是“泰山耸立,谁曾撼动;昆仑伟岸,谁欲攀登”。“盼”是领字,接受“望”这个动作的对象是“黄山伐木,削成神杖;峨嵋采草,拧作仙绳”。

这两个领字,都起到了领起、管辖的作用。

词中规定对仗的语句必须对仗。如《西江月》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应是对仗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可为佐证:

 

    明月别枝惊鹊(第一句),

清风半夜鸣蝉(第二句)。

 

七八个星天外(第五句),

两三点雨山前(第六句)。

 

沁园春 》领字“望”后面接受领起动作的语句“泰山耸立,谁曾撼动;昆仑伟岸,谁欲攀登”是两联对仗句。领字“盼”后面接受领起动作的语句“黄山伐木,削成神杖;峨嵋采草,拧作仙绳”也是两联对仗句。这是沁园春》词牌规定的。

上下阕内容安排应有分工,或者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或者上阕叙事,下阕议论,等等。

王保君沁园春 上阕写景,下阕则叙事、议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上下阕内容分工明确,避免了雷同。

词的上下阕之间应有过渡句。过渡句能将上下阕巧妙连接,使整首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沁园春•山》上下阕之间的过渡句是须时日,上峰颠揽月,气贯云层”。“峰颠”承上(说“山景”),“气贯云层”启下(说“登山及感悟”)。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下阕之间的过渡句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曲的要求也不少,这里从略。

一首诗歌,若达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肯定是上乘佳作。初学写诗,首先要达到前两项要求。因为达到了前两项要求,就成功了百分之六七十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5)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