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道量   
  • 注册日期:2014-08-22
  • 最近登录:2024-02-06
  • 粉丝人数:14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从悟性思维来解读《题雪图》

道量 发布于2018-02-04 05:37   点击:1279   评论:3  
从悟性思维来鉴赏《题雪图》

逍遥天外客,
偶入世间游。
花下原无本,
岂因生死愁。

这里的“本”,作根讲。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此之谓也。《说文解字》指事。小篆字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引申为根源,根本,与末相对,本末倒置。


按本意,“根”来理解,诗的大意如下:
1,雪花是一个纯洁无瑕,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于天外的贵客,
2,只是偶然在冬季才会光顾人间游览一番。
3,把视线拉近雪花,细看每朵雪花却原来都没有“根”呀!
4,其实,正因为雪花没有人间的凡“根”,哪里还会因为生死而发愁呢?


有人会问转句与起承句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前面的主体毫无疑问是雪花。诗说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后两句作结说明雪花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无“根”,所以无生死之虞,之苦,之愁。本无可厚非!但是,歧义何在?问题在于读者的解读有误。作者创作时是一气呵成的,完全符合意识流的思维规律。


但是,如果按引申意:根本,本源来理解,转承句就会误入歧途。甚至误解。于是质疑声此起彼伏,乃至大动干戈,不欢而散。按下不表,这是后话,且听我从意识流思维规律来解读这首诗。

所谓意识流,乃是指每个人的意识从宏观上,动态的角度看,就像一条河流,源远流长,奔流不息。但从微观角度看,又是不受物理时空的约束,经常出现断崖式的跳跃,乃至穿越时空。比如,我们正在讨论着一首诗,突然脑子就会瞬间出现自己儿时的雪景场面。继而又跳跃到昨晚的约会时刻。思接千载,情通八荒。如果说意识平缓的进行叫做连续流动,那么后者就叫做跳越式流动。


意识流,又可分为显意识流和潜意识流。有时显意识流断崖式跳越,好像断流;但是,潜意识里却在继续流动。比如欣赏杜甫的绝句。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一行白鹭上青天。
3,窗含西岭千秋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电影镜头。句与句之间,从时间讲是非线性的,非连续的,跳越的。空间上讲也不在一个层面,不在同一个坐标系。那么,他们之间又是如何剪辑到一起呢?这就是人类意识流动的跳越特性所决定。正因为如此,一般正常的人都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顺利进行解读。其内在机制就是靠人的潜意识流来连接,一般读者并不一定非要用逻辑理性思维去衔接不可。教师和评论家另当别论。


可见,电影之所以在很有限的时空里能容纳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就是因为每个镜头之间都是可以跳越式的剪辑。跳越跨度比较大的是一部电影里有三四条故事线索,相互交错,倒叙顺叙,现在进行时与过去进行时穿插进行。跨度比较小的是一条单线贯穿始末。最近上映的《不问西东》就是时空跳越幅度极大的影片。


从意识流上讲,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组织结构,本质上与电影镜头的剪辑是相通的。起与承的时空也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并不太大。跳越最大的是转句,其次是合句。


那么,同一首诗,为什么有的人感觉不错;而有的人却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可理解。其原因主要有:
1,潜意识里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
2,理性思维太强,比较偏执,好钻牛角尖。
3,悟性思维比较弱。

最后,再来从悟性思维的角度来分析《题雪图》这首诗。
1,逍遥天外客,(起)
2,偶入世间游。(承)
3,花下原无本,(转)
4,岂因生死愁。(合)
转句与起承确有较大的跨度。单从字,词,概念上看,好像严重脱节,毫无关系。但是从人类意识流的角度看,更深入一层讲,就是潜意识流是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
因为“花”=雪花。
所以,转句就与起承有了联系。具体说雪花却原本就没有根。本来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合句诘问怎么能因为生死而烦恼而发愁呢?
这里的衔接靠的就是一个人的潜意识流。而潜意识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悟性思维。而悟性思维就是进入了道德境界。



纵观历代中国诗歌发展史,能得以广泛流传的诗不外乎四类:1,以情胜者:如李白《静夜思等
2,以趣胜者:如张打油之白狗身上肿。等。
3,以理胜者:《登鹳鹊楼》等。
4,以义胜者:李清照,死也为鬼雄。等。
5,以道(禅)胜者:
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等。


解读1,2类诗,一般人都能看懂,不需要太高深的艺术素养和专门的培训。因为人都是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不需要翻译,无私自通。关于3,4类诗歌,对读者就有一定的学识素养的要求,文化理论水平太低的人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第5类的诗,就必须具有一定感悟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很好理解。


具体到《题雪图》一诗,他是介乎4与5之间,所以按传统的理解模式去解读,必然引起大家的争论。相反,如果用悟性思维模式解读,这首诗无疑是一首好诗。


戏改东坡诗自嘲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每句都紧扣,
定知非诗人。

个见!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