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ZYH   
  • 注册日期:2014-01-13
  • 最近登录:2024-04-25
  • 粉丝人数:2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经》中的兵器

ZYH 发布于2018-02-10 11:20   点击:9799   评论:3  
读诗札记

《诗经》中的兵器

          

武器是打仗的工具,有了人,还需要精良的武器,有人、有武器,再经过严格的训练,就为打胜仗准备了足够的条件了。

《诗经》中有许多诗章描写兵器和打仗,提到的兵器也不少:

1,、棍、殳、矛、戟、戈和枪

《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一句中的“祋”是殳的一种,实际上就是棍。

《诗经·卫风·伯兮》中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中的“伯”是诗作者的丈夫,他是为国家的军人,也是一位战斗英雄。这位“伯”手执长殳,做大王的前卫。

“殳”是一种兵器,是有棱无刃的长兵器,长一丈二尺。殳也可以作为仪仗队的仪仗用器。

“殳”实际上就是长棍上端安上一个金属头部。而在殳、枪、戈、戟等兵器发明之前,人们应用的就是棍。棍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器物,也是最早的武器。因为它最容易得到,在石器时代,人们除去应用石块作为打击器和投掷器等以外,就是在随处可见的树木上截取树枝木棍作为武器。因此,木棍就是人类最早的武器之一。

《诗经·曹风·候人》中有“和戈与祋(祋音堆)”的句子,这个“候人”来往迎送宾客,身上背着戈和殳(即祋)。戈和殳都和棍有关,因为都是在棍上安装一个不同的头部。

 

《诗经·秦风·无衣》中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句诗中提到了戈和矛两种兵器。

矛就是人们常说的。的不同就在于把殳的头部削尖,变成枪头,有了“刃”。开始是有木头削尖了当枪头,后来用了石头做枪头;再后来就是金属枪头,就成为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器。

《诗经·郑风·清人》中就有“二矛重英”、“二矛重乔”的描述,所谓“重英”是枪头上装着红色的羽毛,“重乔”就是枪头上装着野鸡毛。在车两旁的两杆枪上,都有羽毛的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兵器越来越多,人们就用麻、丝等物染色后装在枪头上,这就是后来的红缨枪了。其实,装饰的缨不仅仅有红色,也有其他颜色。

戈、戟与矛一样,是长兵器,只是头部形状不同而已。
      【附图是殳、矛、戟、戈的对比图形:(摘自360百科)】

 

2、矛和盾,甲和胄

盾、甲和胄(即盔),都是战时战士用于防御的器械,这些器械是战时必不可少的。

历史到了周朝时期,战争不断,武器的形式、种类、数量都得到迅速发展。战争的规模也很庞大,动不动就是上万人,兵车几千辆。

《诗经·小雅·采芑》就有“,其车三千,师干之试”的描述。说的是统帅方叔,动用兵车三千辆,率领军士在练兵场操练。这里除了兵车以外,兵士们还身披甲胄,手拿盾牌,在兵车的掩护下练习作战。“师干之试”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师干之试”中的“干”字有不同解释,严粲引用长乐刘氏的话说“师,众也。干,盾也。”而程颢则说“师干,犹今云甲兵也。试,肄习也。”古人用字精炼,一个“干”字可以作为盾牌讲,也可以作为甲胄讲。士兵穿甲戴胄,手拿盾牌,作防御练习,这样解释可能是较为妥当的。

关于盾,《诗经···秦风·小戎》中有“龙盾之合”的诗句,就是描写在兵车上有画着龙的盾牌两两合着放在车前。这样,可以防止敌方的射箭。
      查《古代汉语词典》,“干”字的第一解释就是盾,并引《诗经·大雅·公刘》的诗句“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来说明其出处。我的理解,这里的干戈戚是三种兵器,干是盾,防御兵器;戈是长兵器,进攻用;戚是大斧一样的武器,也属于长兵器一类。戈是矛的变种,矛和盾是人们常说的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公刘》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盾、戈和大斧都举起来了,部队就要出发了。”

关于胄:《诗经·鲁颂·閟宫》中有“贝胄朱綅”的描述,是说在头盔上用红线穿上贝壳作为装饰。头盔和甲(即甲胄)都是个人防护,战士们都用得着。

“干戈”一词就是干与戈的组合(即矛与盾),是进攻与防御的组合,后来干戈一词转化为“战争”的代名词。

《诗经·周颂·时迈》中有“载戢干戈,载櫜弓矢”的诗句,诗里的“戢”是收敛的意思,“櫜”(gao平声)是盛弓箭的布袋。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把干戈都收藏起来,把弓箭装在布袋中。为什么?因为武王已经取得了对于商朝战争的胜利,要偃武修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矛盾与干戈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表述不同,矛盾一词出现较晚,干戈一词出现较早。这里的“干”就是“盾”,戈与矛相似,只是战斗用的头部稍有不同

2、刀——佩刀和鸾刀:

《诗经·大雅·公刘》第二章中有维玉及瑶,鞞(bi)琫(beng)容刀”,“鞞琫是装饰着玉饰的刀鞘,这里明明白白说是刀鞘里面装着佩刀。

《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蒙。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一段。这是杀牛祭祖的写照。其中的“鸾刀”是刀环有铃的刀。 古代祭祀时杀牲用。其实,鸾刀也可作为兵器,西 晋 潘岳的 《西征赋》中,就有:雍人缕切, 鸾刀若飞。 应刃落俎, 靃靃霏霏。这里的鸾刀,就是武器。实际上,古人用以杀牲口的刀,与上战场杀敌的刀,并无大的区别。而草原上游牧民族用的刀,都是通用的,下马作为生活用刀,上马作为杀敌用刀。只是到生产力发展了,金属材料多了,才逐渐把生活用刀和兵器的刀分开来。

 

3、弓箭和其它:

《诗经·大雅·公刘》第一章中还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短短十二个字中,就有弓、箭(矢)、干(盾)、戈、戚(斧)等多种武器。

 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武器,《诗经·大雅·行苇》第三章中有:“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就是坚弓,也叫雕弓。“四鍭”就是四支箭。“鍭”是箭。弓箭乃是古人最常用的武器,打猎时可以远距离射杀野兽,作战时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

弓箭的附属物——箭囊和弓套:

弓箭是古代常用器械,对于弓箭的保护和收藏也是极为关注的。为了携带方便,箭通常都有箭囊装载,而弓也有弓套保护。《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就有关于箭囊和弓套的描写。诗在最后写道:“抑释掤忌,抑鬯弓忌”,诗中“掤(音“冰”)”就是箭囊,或称箭筒。“鬯(音“畅”)”就是弓套。《诗经·周颂·时迈》中有“载戢干戈,载櫜弓矢。”也是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箭装入囊中。可见,在弓箭发明后不久,人们就使用箭囊和弓套了。

《诗经·秦风·小戎》中有“交韔二弓,竹闭绲縢”。韔是弓套,两张弓交叉放在弓套中,用竹子保护它,用绳子捆紧它。弓箭这种武器在《诗经》中频频出现。

顺便说说射箭的靶子和射箭时用的扳指、护袖等

靶:练习射箭要用靶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是每个军人都必须经过的过程。后来靶又成为人们射箭娱乐的工具。总之,靶是射箭当中不可或缺的一样。

《诗经》中有许多篇章描写了射箭,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有“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这里的“发彼有的”就是把箭射向箭靶中心。此中的“的”就是靶。

扳指和护袖:射箭时要用弓和箭,这是必然的。但是同时还要用一些辅助的配件,如扳指和护袖或者是套袖。扳指是用作拉弓弦时保护手指用的。而套袖是用兽皮或耐磨的织品缝制的套在左手臂上的保护装备。

《诗经·小雅·车攻》第五章中有“决拾既佽,弓矢既调。”一句诗,这里的“决”解释为“抉”,就是扳指的意思。“拾”就是射箭时套在左臂上的套袖(或称护袖),“佽”的解释为排列有序。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扳指和护袖都戴好了,弓箭也调配停当了。

古人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学习诗词,也可从中学到许多东西。扳指和护袖,也许微不足道,但是读来也颇有意味。

 

4、钺——大斧或王斧,《诗经·商颂·长发》中有有虔秉钺,就是很庄重威武地举着斧钺。这里的斧钺是部队的仪仗,当然也可作为武器使用。

5、兵车:

自夏商开始,作战以兵车为主,车战是当时的主要战法,因此,兵车也就成为作战的主要武器。到了周朝,作战规模更大,用的兵车更多,动不动就有上千辆。实力不可小视。

比如,《诗经·小雅·采芑》中就有“其车三千,旂旐中央”仅仅是兵车,方叔就有三千辆,可想而知,他率领的整个兵力该有多少?

《诗经·鲁颂·閟宫》中有一段话说“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鲁国也有兵车千辆,兵士三万人。实力不小。

《诗经·秦风·小戎》关于战车的描述,让人对于华丽的车马装饰久久难忘。小戎就是战车,它用四匹马拉着(四牡孔阜),马身上披着鎏金薄甲(俴驷孔群),马的缰绳用银环连在一起(鋈以觼軜),所有这些描写,都说明驾车人的身份和威严,这辆兵车是指挥车无疑,不然,是不需要装饰得如此华丽的。战车是作战时用以攻击敌人的装备,或者是作为指挥用的装备,无论是什么作用,它都能放在兵器一类。

      《诗经》中涉及的兵器还有许多描述,关于军事方面的其他描写也有。以后再说。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