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7-09-14
  • 最近登录:2024-03-28
  • 粉丝人数:7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不可不学,千古第一才女的通感艺术

陈昌国 发布于2018-03-02 03:00   点击:1895   评论:1  

          不可不学,千古第一才女的通感艺术 

作者∶陈昌国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享有一代婉约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她的词立意清新,风格特异。擅长巧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叠字渲染,通感惊叹等修辞手法。此文重点赏析她词作中的通感艺术。

一何谓通感艺术

 

文学中的通感艺术,和比喻、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一样,贯穿古今中外。它尤其在诗词曲和散文中运用得比较多。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就专门写过一篇《通感》的文章。“通感” 的意思是∶描述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比如∶冷热,色彩,声响,喜乐,悲忧 的时候,可以突破视、听、闻、触、味、思等感觉,以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冷热可以听到或看到;声响可以摸到或闻到;喜乐悲忧可以有冷热的感觉,可以有重量。正如我们常说的∶轻松愉快,心情沉重,红色是暖色,绿色是冷色。

 

在宋代,通感艺术引起人们的关注,起源于一场争论。宋朝的文学家词人宋祁公元998-1061年 写过一首《玉楼春·春景》的词。词的开始四句是∶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第三句中的“晓寒轻”,作者用了一个大众都接受的通感描述。第四句中的“春意”,作者则把通感艺术推到了一个高潮。杏花鲜红蔟涌,竟然可以闹起来。其实,这是当时很受大众欢迎的一个妙句。可是却受到了当时的文学家李渔的刻意批评。李渔在他的《窥词管见》的第七则中冷嘲热讽∶“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 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 字可以用,则‘吵’ 字、‘斗’ 字、‘打’ 字皆可用矣﹗”

不少人对李渔的评论不满。与李渔同时的文人方中通在他的《续陪》第四卷《与张维四》的信中举例驳斥道∶“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 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 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  很多文人则不顾李渔的嘲讽,索性恭称宋祁尚书为“红杏尚书”。有的则直接用 “闹” 字来通感百花。例如,晏几道公元1038-1110 在他的《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词中就用了“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的佳句。毛滂公元1056-1124 在《浣溪沙》词中就有“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 的雅句。范大成公元1126-1193 在《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的诗中用了“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的诗句。陈耆卿公元1180-1236 在《与二三友游天庆观》的诗中有“月翻杨柳尽头影,风擢芙蓉闹处香” 的美文。又在《挽陈知县》诗中有“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 的对仗佳句。在一片欢“”声中,人们显然对宋祁的通感妙句作了充分的肯定。

 

二李清照词中的通感艺术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公元1084-1155,没有直接参与时人的“闹”剧。但是,她却在不少的词作中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艺术,让她的婉约奇词锦上添花,引人入胜。让我们先看她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描述美女主人公对自已天资玉质的充分自信。首先,作者将一枝花的美丽推上云霄。女主人公买到的不是简单的一枝花,而是一枝春欲放。这里“春欲放 不仅有了美感而且有了动感,是一个巧妙的通感修辞。花的美丽简直是娇艳欲滴。在随后的两句白描以后,她提出“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正好把“奴面”和“花面”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信心十足,妩媚可人。李清照是刻意不参加那场“闹”剧。如果她愿意,她可以把开始两句改为“卖花担泡。买得一枝春欲闹”。但是她没有也不会这样做,因为她是独树一帜的词人,标新立异的千古第一才女。

 

我们接着看她写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末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作者一开头用“长门宫” 的典故说春天终于来到了女主人冷寂孤独的住所。然后用赏梅品茶来描述女主人迎春惜春的情意。在词的下片描述春天黄昏的美景时,她用“花影重门,疏帘铺淡月” 来形容。这里,她又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艺术。词眼就在一个“ 字。花影是没有重量的,但由于花儿的繁胜,花儿的浓香就产生了一个有美感有喜悦有重量的轻压的心境。这与唐代李贺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 中的“压” 字用的是同一个通感艺术,但是刻画不同的心理状态。

 

我们再看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一词。她在此词中更大胆更明显突出地使用了通感艺术。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上片描述了百花谢春,芬芳落尽的暮春景象,以及女主人的松懒凄苦情怀。面对着物是人非,万事皆休的境况,人还没开口,眼泪却夺眶而出。下片的过渡两句将绷紧的弦放松了一点。听说双溪的春光还好,打算到那里去划船散散心。然而,结尾两句急转直下,进一步表现忧愁的沉重,只恐怕双溪的像蚱蜢一样两头尖的小船,承载不起女主人比铁重的愁苦,比铅重的悲伤。词眼“载不动 三个字把女主人的悲伤忧愁都通感为有重量的包袱,连舴艋舟都恐怕难以承载。这种通感艺术把女主人的愁推到了最低谷,但是还保留着一种凄凄惨惨的美。

 

作者简介∶

 陈昌国,在美国肯德基大学医学院从事医学基础理论科研二十多年,直到退休的生物学博士。美籍华人。 对唐诗宋词元曲和对联有浓厚兴趣。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