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路村竹影 男  73岁
  • 注册日期:2013-02-15
  • 最近登录:2022-12-12
  • 粉丝人数: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张采庵“采律”初探——兼论“采律”完善“唐律”和王力诗律一

路村竹影 发布于2018-03-14 21:05   点击:1470   评论:3  
我因缘接触并研究广东番禺张采庵的“采律”,一发而不可收拾,买书、搜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形成了一万五千余字的诗论。全文分为五部分,另外撰写了近千字的“本文提要”。拟分六次上传交流,现上传第一部分。祈请专家和诸位诗友赐教。

      我退休后随子女寓居广州番禺。爱好文史与诗词。亲家谢有为转赠了一本劳力先生的新书《采律传习录》。拜读之后方得知番禺有一位在中国诗词界颇有名望的张采庵,其诗律及其律诗,被诗坛尊为“采律”。随后又从网上搜研了张采庵相关研究资料,网购了相关研究资料,越研究兴趣越浓。今年清明后,应邀专程登门拜访,当面请教劳力先生,受益匪浅。经反复修改而成的的这篇学习心得,但愿对弘扬“采律”有所裨益,也有益于自己提高诗艺。

 

一 对采律的初步认识 

 

      张采庵及其采律,是岭南诗坛的一枝奇葩。作为“采律”的原产地,理当需要搞清楚何为采律,主要特色是什么,以及采律的来龙去脉、形成时间,等等。

      张采庵1904~1991年,名建白,广州番禺人。张采庵蒙学条件较好,早年国学基础深厚。少时读书聪颖,对古文、诗词尤着力钻研,长期从事诗词研究和诗词创作活动。其诗宗唐汲宋而不泥古,严于韵律而有创新,格调高雅醇正,善于体现时代气息。据资料介绍,张采庵人生可分为四个阶段:1.八岁到廿一岁是学生;2.廿一至五十岁是教师;3.五十至七十岁为工人;4.七十岁至八十七岁为诗人。但纵观张采庵的一生,是一个标准的“布衣诗人”,可以称之为诗人的一生,或者一生是诗人:少年时代学诗、写诗;年青时有油印本《牛后集》和《菊天凉吹》,并《待焚集》刊行。在香港与文化名流雅集唱酬,其《白燕赋》蜚声海外,有“张白燕”之美誉。《秋燕六章》寄寓忧国忧民的哀思,感人殊深,柳亚子为之和诗四首,名重一时。抗战时期写了不少抗日诗篇,如“髑髅灯下如虹剑,试计倭头有几何?”等,激励着抗日民众的士气。新中国成立后,主张诗歌“应随时代播芳馨”。试验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他热情洋溢地赋诗赞道:“塞外铀花依重水,云间仙乐渡飞星。”其名作《江楼秋思》八首七律,写于1971年秋,可谓“最不宜诗偏得句”,尤为远近传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诗坛逢春。张采庵是推动广东诗词发展的突出人物之一。应荔湾区政协之邀,参与筹建广州荔苑诗社,于1982年1月14日挂牌成立,系广东首个、全国第二个经注册的民间诗词组织。张采庵名望所归地被推举担任了近十年社长。天时地利人和,荔湾诗坛成为一支奇葩,饮誉羊城、南粤,乃至全国。张采庵儿子张凯帆坦陈:“尤为最後在荔苑诗社的十年,乃是其父采庵先生一生最写意最开心的十年,可尽情地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并得到业界的推崇。”张采庵律诗因有其自身特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人称为采律,其人被尊称为“采老”。报人、学者、诗家刘逸生评论釆庵诗曰:采庵古近体均所擅长,而近体尤为特出。一韵之立, 腾挪变化而不知其所起止,一章既成,而严谨整密如大将御军。夫挟堂堂之阵而变化无端,取古人之法而出新技,自非智勇不能。读春树人家诗者,当于此等处细味之。”        

      但是,张采庵先生没有留下论述诗律的专著。其《釆律》的具体特色多在坊间传流,未形成文字论述。 究竟“采律”有什么特色?据岭南诗社龚伯洪著文写道,在采老逝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诗词界好手及采老门下弟子,也说不出“采律”独具一格之所以然来。令人欣喜的是,采老的入室弟子劳力先生经过20年的研究、3年的笔耕,于2014年推出新著《采律传习录》,基本解开了此谜团。

       劳力先生在总结“采律”的理论时说:“张建白(采庵)老师对律诗的贡献在于:第一,在律诗的形式方面,既继承了我国律诗格律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我国近代、现代语法修辞学的知识,对律诗格律上的各种毛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创作出当代格律完美的律诗;第二,在律诗内容方面,他既坚持我国诗论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近代、现代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创出具有高境界和富有诗味的律诗。”

拜读劳力先生大作,我感到:采律的最大特色或贡献是完善了唐律以来律诗中二联的“法度”:以严遵诗律、富蕴诗味为宗旨,以研究唐诗潜规则为突破口,以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的平头、内外同科、断腰、合脚等四病为靶标,以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知识为武器,系统地提出了符合唐律但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呆板的判别和解决之法,形成了采律的精粹或最大特色。即如刘逸生先生所言:“取古人之法而出新技”。采老诗教曰:律诗“突破中间两联,便登彼岸矣。”

至于张采庵先生在诗律和诗味方面的许多高见,与前人所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己的特色,但总体属于继承和发扬的范畴。这委实是很不容易的,体现了一代宗师的学养和功底。有些在表述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如“起承转合”,张采庵提出绝句第三句要“撑得开”,就是将“转”通俗化、形象化。
      张采庵的特出的长处是:既能自己写出好诗,又有诗律理论,教人写出好诗。“春树人家”桃李满门,在当地培养了不少诗词名人和高手,必将长存于岭南诗坛。

      我掩卷而思:劳力先生作为张采庵晚年的一名入室弟子,积二十多年之功,以一本“传习录”成功诠释恩师一生的主要学术成果,解决了当地诗坛困惑不解的难题,其功莫大矣。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