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华夏戎狄 男  53岁
  • 注册日期:2011-01-21
  • 最近登录:2024-04-24
  • 粉丝人数:145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个人情感”与“集体情感”

华夏戎狄 发布于2018-03-18 10:18   点击:4861   评论:15  

“个人情感”与“集体情感”

 

诗歌是用来言情的,或者说,许多诗歌是言情的。于是乎就有一个问题,言谁的情?在我看来,绝大多数是言作者自己的情。当然了,作者的情,有小大之分,个人小情调言得,家国情怀也言得。老杜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固然博爱,可这仍是他的“个人情感”。至于“天下寒士”的“集体情感”是什么,那可就复杂了,估计是希望朝廷多建公租房的有、立志自己努力买商品房的有,憋着造反成功住宫殿豪宅的也有。

 

言别人的情,也有的,是为“代拟”。“自君之出,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这是对于思妇“个人情感”的代拟。“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是对于受压迫者“集体情感”的代拟。代拟要靠揣摩猜度,总比言自己的情要难些,所以,这样的诗不多,其中的好诗更少。

 

有些人,总把“人民群众”、“老百姓”挂在口头,认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才是“好诗”。对此,我不同意。“喜闻乐见”属于“传播与接受”的范畴,和是不是“好诗”,“好”到何种程度,没有必然联系。以此为标准,则电影一定“好”过话剧,京戏一定“好”过昆曲,流行歌曲一定“好”过古典诗歌,“三吏、三别”一定“好”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人们闲谈中的“引用”,最能体现“接受”之景况。或引经据典、或引诗词、或引成语,据我观察,现今的中青年,引用最多的,就是流行歌曲唱词和电影台词。)但就算这个标准是正确的,也不能否定“个人情感”,鼓吹“集体情感”。这个事儿,要具体分析。

 

1】“个人情感”之小情调为什么能感人。

 

鲁迅先生说:“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得好,但是,还真有“喜怒哀乐,人之情也”这回事。也就是说,当某一首诗歌,模糊了人的阶级、阶层、境遇,只言最基本的情感,也就是“喜怒哀乐”,就有可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为许多人“喜闻乐见”。(不言自明,而竟要特别强调的是,写得出色才行。)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还没个愁啊?“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谁还没谈过恋爱呀?但是,他也有很个人化的作品,比如“晚妆初了明肌雪”、比如“垂泪对宫娥”,为什么也许多人喜欢?第一,他写得好。第二,看着地位高的人倒霉,可杂之以羡慕同情叹惋甚至自足兼幸灾乐祸,是很爽滴。今人(不在少数)爱看爱谈明星“八卦”甚至“丑闻”,大概也是这种心理。

 

2】“个人情感”之家国情怀为什么能感人。

 

老杜之“安得广厦千万间”,白乐天之新乐府,“于事无补”,朝廷才不听他们的呢。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觉着好。原因有二,其一为真诚,其二为精彩。苦哈哈地讨生活,有人给予真诚的同情与安慰,尽管饥寒依旧是饥寒,心里总是暖烘烘的。而生活尚可的看客,也会因为同情心需要抒发而赏叹一番。所以,假惺惺地不要,敷衍了事地不要。表达同情心,要讲究方式方法,有的人,就是会说话,就是听着就感动得想哭,“心忧炭贱愿天寒”,说得多好啊。所以,心笨嘴笨的,还是别说,握握手,或报以同情或安慰的目光就行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同样情怀、志向、担当的人,读了就会受感动。但是,恕我直言,这种诗,喜欢的人多了,倒未必是好事。真正清明的政治,是“润物细无声”的,现今朋友圈里,晒美食晒旅游,才是盛世之前兆,即所谓“帝力于我何有哉”《国歌》要常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要知道,惟“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复见才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复见才好。

 

3】表达“集体情感”要慎重。

 

“集体情感”,是易于“被代表”滴。以“集体情感”的公义,行某一人、某一集团、某一阶层之私欲的情形,真是不少。表现在诗歌范畴,最典型的就是“颂圣”,“哎呀呀,不但我觉着幸福,全国人民都觉着幸福”,这是极有意思的。

 

人性总有弱点,“推己及人”就免不了。一个人没买房时,说起房价就多怨言,等到买了房、付清了房贷,怨言就没了,甚至以为别人也无怨言了。喜欢以“集体情感”的名义来“颂圣”的人,未必是故意说谎,也未必是有人监督,是人性使然。《红楼梦》里“芦雪庵即景联句”,结尾云“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大观园内,不这么写倒奇怪。我见有人歌颂改革开放前的时代,就知道其必然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绝不会是“地富反坏右”。我看见诗作皆与新闻联播同调,就知道作者多半在衙门里做事且混得不错,绝不会是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而“老干体”之名,已尽显其高贵奢华端庄典雅非礼勿言一本正经道貌岸然,其表达的是谁的“集体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样的“集体情感”,果真是“人民群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么?可真像个冷笑话。有的诗歌爱好者,不但要“代表”作者,还要“代表”读者,很忙啊。

 

2018.3.18.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5) 查看   收藏(2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