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思尘---- 男  52岁
  • 注册日期:2015-09-28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12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书序:山水真情寄,胸中具一天

思尘---- 发布于2018-05-31 13:48   点击:2089   评论:2  
  记得几年前泰山人朱晓森在出版第一本诗集《且伴泰山且吟诗》时,嘱我作序,当时我慷慨应承,读其诗,品其情,嚼其味,很快便下笔感言,洋洋洒洒,酣畅而就。半年前,他来杭,提到欲再出版第二本,还让我作序,当时我照样慷慨应承,问他几时要,他说20185月前给他。半年来,虽然他不催问,但我内心几次起念要完成他布置给我的任务,可惜每次都因俗务搁置,于是此事一直压在我心头,到了这个月初,又五六次提醒自己:五月来啦。但最终还是拖到月底,这下再也拖不下去了,再拖我就是失信于他,于是打开半年前他发给我的诗稿,一路读下来。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文债吧,原来,很多文章都是被“逼”出来的。我觉得,信守承诺是男儿本色,也是我能跟他长期惺惺相惜的根本原因。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里说:“颂其诗,贵知其人。” 我与他从2012年在诗词网站认识,再线下交往,苏州初唔,以后又在杭州、连云港东海花果山、济南、泰山、南京等地多次见面,每次见面都是尽情尽兴。

老朱原是泰山管委会的工程师,知道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泰山,内退期间在苏州,现在正式退休后又在南京、济南“壮心不已”地干老本行。

老朱比我大十来岁,但我们喝酒都比较直爽,我的酒量不如他,尤其比较怕白酒,偏偏几乎每次喝酒都是喝白酒,因此我只能豁出去,偶尔有一两次我会耍赖,但大多情况下我是基本豪爽的。在他身上,我能找到一种相同的性格——率性。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元素吧。

总览其诗,大部分诗写的是几十年与泰山的情缘,还有一部分是其它地方的行吟。主要内容应该可以归入山水诗系列。

中国山水诗的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他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但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写道:“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山水,承载着古人与今人的情思,写山水以寄情,赏山水诗以品情。今读老朱的诗,恰可作如是观。我们可以发现,在老朱的诗中,他的大量文字,把情寄于山水,或爱兹念兹,或怡然自得,或幽怀寂寞,泰山的峰峦秀水、秋菊冬梅、晨钟暮鼓、风霜雨雪,皆是他的诗源,这也正符合中国山水诗诗人们的特点: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就来看看泰山人的山水诗。

“衔杯欲罢云霞去,烟水穹庐未歇身。静穆无需谁懂韵,一生守壑泰山人。”(《泰山人》)这是老朱生活的真实写照:端着酒杯,陪着云霞,身栖山中,安享一份静穆。这种生活,不需要谁懂,自己这辈子就是个泰山人。“泰山人”,这就是作者对自己的定位,这是几十年跟泰山的不解情缘的总结。在他的诗中,常看到一个“守”字。“点滴玑珠晓露霜,薄烟野径自高扬。谙知云水风流壑,守护青山古道旁。”(《守壑》)“枯柳春相续,东风草出新。桃花香正烈,应念守山人。”(《念》)“茅屋轩窗读,朝云暮雨斜。守山堪是命,对话壁松夸。”(《朝暮》)“便寻得、虬枝疏萼,仰苍穹、挂雪向天庭。守夜修身无眠,等待春醒。”(《一萼红·梅语》)守壑,守青山古道,守山,守夜,我们通过这个“守”,可以读出这既是他的工作与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其思想灵魂的一种的执念,这份坚守之情,是长期的一份单调,也是一种充实。

山里的生活除了单调与充实,也是朴素的,有时是喜悦,有时是寂寞,有时是悠闲。“淡烟疏雨清幽渡,约翠流云绕壑扬。共煮新茶山菊好,农家品味话秋香。”(《山家》)淡烟疏雨、约翠流云,山壑清幽,山里人家煮着新茶,菊花香气沁人心脾,大家一起讨论着秋天。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气。“溪映老身依石歇,鬓稀发少霍然惊。自怜常在茅庐住,朝夕无情我有情。”(《自怜》)溪水、石头、茅屋,就是这样在朝夕更替中,诗人鬓发渐疏,山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人唏嘘。“窗前种下山楂树,荫满中堂好饮茶。红果几枚摇绿叶,大山正是老夫家。”(《家》)把山楂树种下,几枚红果,绿叶摇窗,独自品茶,好一份悠然自适之状,于是哼出“大山正是老夫家”,以山为家,俨然一副隐者之态。“花间月下向谁求,故里三千云水楼,总是清音闲伴愁。月弯勾,一半儿心思一半儿酒。”(《一半儿·心思》)花间月下,弯月清音,勾起了诗人的一份闲愁,佐愁的是酒。这种愁,来得清淡,更多的是一种诗人的无聊心境。

静寂的氛围、空明的诗境、淡远的风格、幽独的情怀,是中国山水诗的主要特色。诗人们主要以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以此为创作题材,实际上是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寄寓幽独心境,从而“安置”诗人幽独的心灵。于是,诗人们总强调一个“静”字。孟浩然《涧南即事贻皎上人》:“约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岁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代表着山水诗人创作中共同的特点:静。诗人们在写山水物象时不约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静,几乎没有谁在写它的喧嚷。实际上写山水也正是为了写这种遗弃尘世的静谧。风声、水声、虫鸣、蛙鼓,都是为了反衬其静。

泰山人的诗同样呈现着一份静。“嶙峋无伴侣,只有鸟空鸣。”(《嶙峋》)这鸟鸣,让山更显幽寂。“晨起聆风啸,溪边有雪梅。虬枝惊艳见,薄雾冷霜陪。行杖开门去,清香满袖回。一冬期盼着,春事泰山催。”(《山梅》)风啸、薄雾、冷霜、清香,在冬的静穆中透出一丝生气。“寺鼓悬声催雀鸟,山人表,吾来一曲渔家傲。”(《渔家傲·山晨》)清晨,雀鸟叽喳,山里开始了新的一天,这其实也是热闹中的宁静。其实,山水中的静谧氛围,未必全然是客观描写,主要是一种心境的建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所谓“静”,只是一种心灵之静。

       中国山水诗还突出强调禅意。代表人物王维、裴迪、常建等,都与禅僧多有往还,诗风也深受禅的影响。佛教禅宗的“空观”对诗人艺术思维起到了渗透作用,“空”是佛教第一要义,禅以心为万物之本体。于是,山水诗中多以“寺”“鼓”“钟”“梵音”诸词,是混迹于尘俗之中,求取避世心境,对一份自在心灵的向往。

我们来看泰山人诗中禅意的体现。“风物穆清姸,茅庐有此缘。阴云催暮雨,顽石漱流泉。行得精神步,亲闻寺鼓禅。苍穹无寄语,经岁又经年。”(《山》)天天闻“寺鼓”,山中岁月是“经岁又经年”,可见“空”相。“万千气象刚柔韵,上善风情若水融。曾经胸怀修壑谷,青山不老与心同。”(《花甲》)刚柔兼具,上善若水,胸怀壑谷,“青山不老与心同”恰是天人合一之境。“明堂寻古迹,暮鼓佑今魂。”(《乡情》)“人与烟同宿,钟敲佛语惊。”(《嶙峋》)生活在泰山,听取“晨钟暮鼓”是常态,在山水中栖息心灵,正好是“且莫自嘲人未老,须调教,青山绿水修身好。”(《渔家傲·山晨》)这种清修式的生活,让我们读来心灵也宁静了许多。

泰山人的山水诗,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 王若虚云:“世间笔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胸中有山水,故诗中有山水;胸中有乾坤,故诗中有乾坤;胸中有真趣,故诗中有真趣。

特为之序。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