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淮河柳 男  
  • 注册日期:2016-09-21
  • 最近登录:2024-04-07
  • 粉丝人数:2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淮河风情之二:大禹治水的启示

淮河柳 发布于2018-06-03 08:26   点击:2340   评论:0  

淮河风情之二:大禹治水的启示

 

大约在五千年前,洪水在中华大地上严重泛滥,而黄淮流域又是其中的重灾区。大禹奉当时的部落联盟最高领袖尧的命令,治水来到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大禹以涂山为根据地,率领治水大军,不避艰险,“疏川导滞”,历尽千辛万苦,足迹曾遍及中华大地,终于战胜洪水灾害。因此,大禹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大禹治水的精神也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优秀民族精神。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史记·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尺,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帝尧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委派鲧负责治水。鲧采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不仅没有治平洪水,反使堤溃洪水泛滥,造成更大的灾难。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面对风险巨大、治水艰苦的任务,大禹以民为重,开始了艰苦而又漫长的治水历程。据史料《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义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吕氏春秋》曰:“禹取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孟子·滕文公上》曰:“疏九河,瀹济漯,注诸海,决汝汉,推淮泗,而注之江……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记载表明,大禹娶涂山氏的女儿,结婚四天后就告别娇妻,回到治水前线,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一去十三年,其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就连他的儿子启降生时,他也未能回家看望、照料。

在治理洪水的艰苦岁月里,大禹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四处奔波、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没有了毛,手脚上满是厚厚的老茧,皮肤变得黝黑粗糙。《韩非子·五蠹》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来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虐之劳,不苦于此矣。”为完成治平洪水,拯救百姓的伟大目标,大禹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吃最差的饭菜,穿最差的衣服,住最差的房子,把所有财物都用于治理洪水事业上。为了赶时间,大禹在陆地上就乘车,水路上就乘船,泥泞之地就乘撬,一年四季,奔波忙碌,“劳身焦思”。《史记·夏本纪》曰: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溃。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国。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洲,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大禹沉痛于父亲鲧治水无功受戮。在漫长的治水过程中,他认真吸取了先辈治水的经验,特别是失败者的教训。他亲自登高山、涉江湖,踏遍九州,体察山河形势,了解河流变化的习性,经过无数次实地调查研究,大胆提出了“疏川导滞”、因势利导的治水方针,即“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宜之。”《孟子·告子》指出:“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也就是按照水势就下的规律加以疏通,使之注入大海。大禹使用这种因势利导的方法,加上勤奋努力不怕困难,组织有方协调有力,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受到了帝舜的旌表。

治水成功后,大禹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克勤克俭、廉洁自律。大禹原喜欢饮酒,有一次大臣仪狄进献美酒,大禹享用之余忽然惊觉,“遂疏仪狄,绝旨酒”,从此不再喝酒,恐饮酒而误了国家大事。另外,大禹节俭自律也体现在他的薄葬上。《史记·夏本纪》曰:“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墨子·节葬下》说:“禹东教乐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棺三寸,葛以缄之。”墨子认为,大禹“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其节葬并非“忧财用之不足”,实乃节俭自律之生活原则。《史记·夏本纪》说:“禹为人敏而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新,其言有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盛叠穆穆,为纲为纪。”当时,司徒皋陶曾下命令,要人民以大禹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然就施以刑法。《史记·夏本纪》说:“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全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防风氏原是一位部落首领,曾与禹的父母鲧一起治理洪水,鲧治水失败后被杀,防风氏又跟着大禹一起治水,出生入死,可谓劳苦功高。治水成功后,大禹召集各地诸侯,论功行赏。庆功会开始了,其他各地诸侯都到了,唯独防风氏迟迟未到。为了严明法度,大禹斩杀了防风氏。《国语》曰:“昔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一事例足以体现大禹公正法纪,严明法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大禹入主中原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等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十分原始落后。大禹从各民族的特点出发,在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前提下,用他“敬民、养民、护民、教民”的思想,传授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他帮助各民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他派益在低洼的水田中栽水稻,令稷在西北高原种粟黍,使各族人民逐步掌握了这种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进入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时代,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推进了各民族的交流、渗透、合作,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奠定了中国农业国家的基础。

治平洪水后,舜这样评价大禹:“能治水成功,行声教之言,成就最大。勤劳于国,尽力沟洫;节俭于家,卑官菲食;谦恭而不自满,可谓贤才之最;备受赞美而不骄,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能;不尚征伐而战绩斐然,天下无人能与之争功。”因治水有功,大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于是设置九州,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筑城堡,征收贡赋。《史记·夏本纪》曰:“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于是遂即天之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从此,中华民族由部落联盟,进入形成国家、称有国号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了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新局面。

大禹治水,三过桐柏山,在桐柏山留下了不少神话故事。有个《玉井龙渊》的故事,说的是大禹率领众天将降服巫友祁,把这个水妖压在了玉井里,并用铁链子锁住。为了纪念大禹“导淮自桐柏”的治水功绩而建造了淮源镇固庙村的一座禹王庙。该庙始建于东汉,与淮祠同时落成,汉延熹六年(公元163年)曾立碑于庙前。其主要建筑物有三经辕门五间,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威武异常;中间有客厅三间,还有接官厅、道房、寮房等。后有高大雄伟的大殿三间,即是“禹王府”,登上大殿需要上十三级台阶,青砖作壁,石阶雕栏,翘脊飞檐,四角悬铃。正殿中央端坐着禹王塑像,高4米,木塑金装,相貌端庄、慈祥。当时的禹王庙规格高、气派大,是全国最为壮观的禹王庙。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大禹治水中所表现出来的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规律,因势利异的科学精神;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己精神;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法治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和谐精神,几千年来一直倍受传颂,万民景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淮河流域诞生的大禹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已成为公而忘私,勤恳敬业,忧国忧民的代名词;大禹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和道德精神已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行为的指针。大禹精神启示着我们,大禹精神激励着我们,缅怀大禹,学习大禹精神,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良传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0)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