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淮河柳 男  
  • 注册日期:2016-09-21
  • 最近登录:2024-04-07
  • 粉丝人数:2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淮河风情之五:文坛领袖何景明

淮河柳 发布于2018-06-06 08:27   点击:1489   评论:1  

淮河风情之五:文坛领袖何景明

 

何景明(公元1483年~公元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代文人,终年仅39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

淮河,峥嵘岁月里的淮河,在一路流淌,流到明代,在淮河南岸的一所院落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号为梅庵的父亲喜滋滋地抱起了这个刚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窗外明丽的景色和眼前的儿子在他脑子里交相辉映,于是他给自己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取名景明。景明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何景明。

京城里,天子脚下,何景明这个19岁的进士一来,名字就不胫而走。考进士很难,当时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在繁华的应天府,19岁的进士,人们争着想看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了得的本事。大明开国到如今,这么年轻的进士能有几个。他确实是太出众了,让京城里的人也不由得打听他是哪里的人,那个地方怎么这样有风水,出了这样年轻的才俊。从他那里,人们知道了他的家乡信阳,把他的大名和信阳的大名一起扬在了京都。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李梦阳、边贡很快和他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这之后,又有徐贞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和他一起交游。这一群大明的文化精英在一起以文会友,攻古文辞,他们被后人称为明“前七子”。后来,他们又针对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统治文坛的“台阁体”以及“八股文”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前七子”对“台阁体”和“八股文”的发难得到朝野文人的重视和社会的共鸣,很快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所提出的“文必秦汉”,推动了汉赋,辞赋的繁兴,不仅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儒、经之外,出现了“文章”的概念。另外对铺陈写物,不歌而诵的写作手法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提高。楚辞的一些特点,如词藻华丽、手法夸张、意境华美浪漫,深远地融在了秦汉的文学之中。这与死教条的“台阁体”、“八股文”相比,充满了活力、张力与感染力。何景明因在这次文学复古运动中作用突出,贡献巨大,遂成为明代文坛“前七子”(其他6人:李梦阳、徐贞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四大家”(其他3人:李梦阳、徐贞卿、边贡)的首领,并成为明“后七子”的开山人物,后人即把他与李梦阳一起称之为明朝中叶的文坛领袖。

“诗必盛唐”,唐诗代表了诗的最高成就,也是唐朝留给后世的瑰宝。唐以后的历代诗歌,都未能超过它。唐诗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唐诗,也和家乡一样,是何景明的所爱。他为了表示这种爱,专门仿唐代名家之作写了一首《明月篇》(节选):

长安月,离离出海峤。

遥见层城隐半轮,渐看阿阁衔初照。

潋滟黄金波,团圆白玉盘。

青天流景披红蕊,白露含辉泛紫兰。

紫兰红蕊西风起,九衢夹道秋如水。

……

作为明朝中叶的文坛领袖何景明虽年仅39岁,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世著作有辞赋32篇、《何景明诗集》26卷(诗1560首)、《大复集》38卷、《雍大记》36卷、《学约》3卷、校汉魏诗14卷、编定右丞相集5卷及《何子杂言》等10多种。在明代诗歌集《明诗别裁》中就选了何氏的48首,为全集之冠。400多年来《大复集》刻印就有20多种。河南巡抚蔡汝楠曾为何景明在汝南天中山下立祠并亲撰碑文,开封禹王台五贤立祠即专为何景明、李白、杜甫、李梦阳而立,可见何景明在国内文学界影响之大。何景明著作多收入《四库全书》,而《四库全书》又被译成多种国家的文字,因而何景明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明史》记载:“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明史》是当朝的正史,简短的几句话,极力褒扬了何景明的为人。他既是一位诤臣,又是一位清官。

他在对皇帝进谏时,常常直捅天子的痛处。正德九年(1514年),朝中乾清宫火灾,何景明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他上书天子献治国安民之策,在《应诏陈言治安疏》里,敢于揭露皇帝的四个错误:“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他说的这些都是皇帝的痛处,虽然是皇帝不当做的,但都是皇帝正在做的或已经做了的。当时的朝中没有不佩服他的勇气的,因为当时的天子明武宗并非圣明的君主,这些话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如果当朝天子圣明,他大可一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可惜,明武宗比他的先祖朱元璋,不可同日而语,何景明的治国安民之策,皆被他当作了耳旁风一吹而过。文坛盟友李梦阳受迫害被关江西牢狱时,很多人都不敢替他说话,惟何景明冒险上书求救,其刚正和勇敢令人敬佩。

当朝的权臣钱宁见何景明名扬四海,众人称赞,很想和他套近乎,常找机会接近他。他在任吏部员外郎直制敕房的职上时,钱宁把一幅名画送到了他家请给提跋。这幅画送来后在他家放了一年多,之后,何景明把画还给了钱宁。还说:“此名笔,毋污人手。”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清廉,也表示了对权贵的蔑视。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员贡献的一金一物;就任陕西还里时,《明史》也明确记载:“官囊不满三十金。”在那“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何景明如此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真是难能可贵。

宦官刘瑾恃宠弄权乱政,贪赃枉法,朝中大臣们看在眼里,无人敢惹他,何景明不畏权势,挺身而出,与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上书礼部尚书许进(也是信阳人)弹劾他,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刘瑾岂肯坐视无睹,对他趁机打击报复,革职上告诸官,何景明因之还乡。

终于回到家乡了。自从那日踏入京城,身处繁华的都市,时常和名士大家文武百官的来往,文坛崇高的地位,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带来的遗憾,并没有淡漠他对故土的深深热爱,多少个夜里,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风物在他的梦里萦回,可是,家乡路途遥远,醒来后的何景明只有挥笔,把梦里热切的思乡之情,化做一首首诗,不仅让自己,也让所有看到它的人,感动、陶醉其中。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380多首歌咏家乡风物的诗。家乡北部的一马平川,南部的山峦丘陵,清清淮水,温和气候,肥沃土地,名刹古迹,一一都在他笔下展现出来。

吃着家乡的菜,喝着被苏东坡称为“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家乡毛尖,这段在家乡的时光,是他一生里最悠闲也是最值得回味的,充分感受了家乡的温暖。在京城多少年的乡愁,变成了他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他饱蘸浓情把家乡的旖丽风光尽现出来,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在《大复集》里。

他写家乡的寺,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里:

寂寂春山寺,双峰昼自阴。行吟白云里,独慰翠微心。石磴悬萝暗,岩亭杂树深。还疑武陵口,溪水入花林。

他写家乡的台,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

野阔穷秋出,云寒望未开。万峰遥驻马,残日更登台。水落龙蛇蛰,沙空雁鹜来。孤怀对摇落,呤罢有余哀。

他写家乡的山,在挚友的畅饮里:

震雷山头石潭水,夜夜蛟龙行雨归。青春下与沧溟会,白日常闻霹雳飞。

他写家乡的城(在今信阳平昌北),在美丽的浪漫里:

故谢城边溪水流,郢中风物更堪愁。行人欲问阳春曲,此地犹传白雪楼。

数百首诗,犹不能抒尽他对家乡的情怀,他还写下了大量的文章以抒胸臆。后来,刘瑾被诛,他带着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回到了天子脚下的京城。

关于他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何景明一生为官,忧国忧民,尽忠职守,屡屡献策献计,可是,被皇帝采纳的寥寥无几。他的政治抱负,在岁月磋砣中成为泡影,但他的文学成就、学术思想却经久不衰,流芳百世,令人景仰。

何景明生在浉水旁,长在淮河边,他是属于信阳的,也是属于全国的,世界的。现在,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在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他号大复,是以他家乡的大复山而起的,后来,他的墓,也叫大复墓,现位于信阳市西北3公里的金牛山管理区飨堂村。大复墓面对贤首山,背依连绵的山岭,傍依涓涓的浉河,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代文坛领袖何景明和他的精神财富将与信阳的美丽山水永存。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