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淮河柳 男  
  • 注册日期:2016-09-21
  • 最近登录:2024-04-26
  • 粉丝人数:2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淮河风情之九:老子与《道德经》

淮河柳 发布于2018-06-10 08:21   点击:999   评论:0  

淮河风情之九: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亦有争论。

老子是个谜,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猜测老子之为谁?中国人对有所存疑之古人古事向来都是十分认真的,一旦存疑就须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解疑。中国学术界又向来有一个传统:“例不十不立,例不十不破”,而且这些可资作为证据的“例”必须求之于信史,传说是不算的。然而老子之为谁的存疑,正是疑之于信史。司马迁老先生在中国的第一部信史《史记》中为老子立了一个三百余字的小传:

      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雨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字而去,莫知其所终。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德而养寿也。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据此黄瑞云先生曾提出如下疑问:孔子既问礼于老子,老子自当与孔子同时或略长,然苦县属陈国,陈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才为楚所灭。 孔子即卒于是年。老子怎么可能成为“楚”苦县人?先秦典籍屡见“老子”、“老聃”而绝无李耳之名,老子安得又“姓李氏名耳”?春秋典籍中甚至没有人姓李。……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76年)三家分晋乃有魏国,上距孔子之卒已一百零四年,与孔子同时或更长的老子的儿子怎么可能为魏将?汉文帝即位上距孔子之卒整三百年,老子的第七代孙怎么可能仕于汉文帝呢?据此,黄先生认为:司马迁老先生为老子立传,也只不过是依据传闻而已。因而黄先生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老子就是老子,亦即老聃,老子与孔子同时或略长;《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但其成书有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因而掺入了一些战国时代的词汇甚至段落。黄先生之说是也。

黄先生对《史记》中关于老子的生卒籍贯虽有质疑,但也没有充分的依据予以否认,毕竟也认可了《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我们还是取司马迁老先生之说,并参照黄先生之言,认定老子为楚苦县历乡曲仁里、即今河南鹿邑人,《道德经》为老子所作。

老子之伟大在于《道德经》之伟大,《道德经》之伟大则在于它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实在说不清有多少万言的文字去诠释它,而且永远地言犹未尽。《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那种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辩;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大似不肖”。因此,在老子生前和老子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内,《道德经》都不如儒学和佛学那么彰显。而至如今,历史距老子已经二千五、六百年,《道德经》之学却赫然而显,并且走出了国门,冲出了亚洲,走上了世界。

《道德经》之学被历代学者称为玄学。玄者,神秘之谓也。《道德经》之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神秘的学问,是因为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道”和多次以玄喻道,以玄冠德。老子所讲的道与和他同时代的同为中国古代的其它哲学家不同,其它哲学家所讲的道,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提出来的,也可以说在其他哲学家那里,道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代称。而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物质世界的未知物质的代称。这种物质先于天地之前就已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而产生出来的。我们姑且不论能够产生天地万物的物质是一种还是多种,反正天地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也姑且不管老子在当时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老子在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产生的一点上,算是蒙对了。现在我们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用现代的科学成果去思考老子所讲的道,尽管在我们的思考中,仍然无法确知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物质,但科学发展不断带给我们的数不清的惊异,使我们对老子的假说并不产生多少神秘之感。那么在古代呢?在十八世纪以前呢?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现代科学成果的学者们能不感到神秘吗?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把道作为概念,运用于行文之中,它的含意并不是一元的,在他概述道的本质特征时,道的含意是一种物质世界中的未知物质,而更多之处道的含意则是道的理念。可以说老子作《道德经》,并非是向人介绍一种未知物质作为目的,他是通过宣扬这种物质的特殊功用——能够接收世间所有有生物和无生物的信息,并根据它的特有属性给以反馈——以自然的力量给予奖励或惩罚,把道作为一种类似神佛那样的世界统驭者来警示世人,从而达到规范世人之目的的。这也可以说就是老子的道的理念。历代解“老”诸家,多数人把《道德经》一书中所出现的道都诠释为世界的本源,对这一点人们一直不好接受。同样对“玄”也是如此,在《道德经》一书中,玄的含意也不是一元的,它既有神秘的,高深莫测的含义,也有对事物的概括抽象之意。

《道德经》虽然伟大,但我们认为它为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伟大,是在所知范围内的规范性之伟大,更是一种主观愿望性的伟大。《道德经》之学旨在宣化自然无为听天由命,是在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在老子时代,内战频繁,战争的性质又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历史时期,确有消弭战争的重要意义,然而也只有在人们的视界只在中华一隅,不知尚有外族的规范性范围内才有意义,而且也仅是主观愿望性之意义。如在外族入侵,强占我领土,奴役我人民之时,我们还能自然无为听天由命吗?我们还能无欲、少智、守柔、退让吗?对阿Q之属的听天由命守柔少智,鲁迅先生曾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对蒋介石之属的对日一味退让的不抵抗政策,我们呼其为国贼!也许老子在其历史的局限之内,在对世界诸多疑难问题进行苦思冥想,实在找不到任何答案之时,万般无奈之下把一切自然之变化都委之于道,而不象其他人那样委之于神,而他对道的认定是一种惚兮恍、恍兮惚的无机物化的虚幻,而不是一种人格化的意识之虚幻,才是他的真正的伟大之处。于是我们现代人由老子之道联想到了无线电波,由老子的自然无为联想到了大工业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于是我们惊诧: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那种可以接受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所发出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的那种物化的虚幻,而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发现了;在本世纪的前半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大工业将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预见到了。对于前者,我们还不能确切地证明老子的伟大发现,但科学始于幻想,说不定什么时候人们就可以证明了;对于后者,我们是确确实实地正在感受着,老子真伟大。老子真是幸运的,不管他当时怎么想,不管他的道和自然无为是否作如是之思考,但他的理念与现代科学相碰了。然而相碰是一回事,伟大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因为老子的偶然灵机-动,就将其神化,让其背负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不管是褒扬还是贬抑,所以老子还是老子,是人不是神。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公元200年,又幸运地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并引发了以呼吸吐纳以求取长生的修道修仙的运动。它之所以会成为这个运动的精神支撑,亦由它的理念“大似不肖”所致。《道德经》还能引起人们多少联想,可也实在使人没法预料了。但作为道教的最高典籍整整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二百多年,以致使即使是儒家的忠实信徒在解“老”时也难免带有道教的色彩,《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就是明证,这八十一章显然是循着九九归一的道教理念而来。只有清代的魏源才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这六十八章确保持了每章的相对完整性,而八十一章则未免支离,所以现在版《道德经》多取六十八章之分法。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