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7-09-14
  • 最近登录:2024-03-28
  • 粉丝人数:7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千古名诗出“错”,“错”得​妙不可言

陈昌国 发布于2018-06-19 08:51   点击:1411   评论:0  

千古名诗出妙不可言

        作者∶陈昌国

 

   崔颢公元704-754, 是唐代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了他四十二首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黄鹤楼》唐代版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诗人登临黄鹤楼以后,一览名胜风景,触景生情,借助美丽的仙人驾鹤升天的传说,诗兴大作,意境开阔,一气呵成。此诗开头三句,每句都用“黄鹤”,一处比一处增强诗意。开始四句连用两个“去” 字,两个“空” 字,把对黄鹤与昔人的留恋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让黄鹤楼名声大振,自古以来是人们瞻仰的名胜古迹。这首诗也让很多诗人拍手称赞,包括诗仙李白在内。李白写过一首打油诗,表示崔颢的《黄鹤楼》诗已经尽领风骚,害得他想写一首咏黄鹤楼的诗都很难下笔,以致于使他有点生气了∶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在李白心中居何等地位。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论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可是,这首至今都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被古人一直称为“拗体诗”。所谓“拗体诗”,就是指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律诗。比如,孤平,三平调,失粘,失对等等错处。《黄鹤楼》错就错在失对和三平调上。首先我们讲什么是“失对”。按照律诗的要求,“失对” 是指诗中一联中的出句第一句 与对句第二句 平仄不完全相对。这里是指节奏点上的字七言诗中的二、四、六位 平仄没有相对 一、三、五字,可以不论 。“三平调” 是指一句诗的末尾三个字都是平声字。下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这首诗什么地方出律了。这首诗应该遵循的平仄格律是参见王铁钧编著《诗词写作入门》第109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此基本格律中,绿色标记处表示可平可仄。对照基本格律,我们可以发现,《黄鹤楼》诗的第一句第四字该仄而平,因为“乘” 是平声字;而第一句第六字该平而仄,因为“鹤” 是仄声字。这样一来,第一、二句就失对了。另外,第三句的第四字该平而仄,因为“去” 字是仄声字。这样一来,第三、四句就失对了。我们再看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 中“空悠悠” 三个末尾字都是平声字,因此就犯了“三平调”。

试问,崔颢当时不知道这首《黄鹤楼》出律了吗?我想,他是知道的。只是如果按照这个基本格律作修改以后,原诗的意境就会大有逊色,失去原味。

 

后来的版本,有人把第一句改为∶“昔人已乘白云去”,失去了民间传说中的原味,诗中三个黄鹤”,只剩两个“黄鹤” 了,气魄也就大减了。明末清初文人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中说∶“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下三‘黄鹤’ 为奇耳”。

试想,如果我们将《黄鹤楼》全诗全部按照基本格律作修改,比如将“黄鹤” 改为“白云” 或者“仙禽”,将“乘” 字改为“驾” 字,将第三句中的“去” 字改为“飞” 字,把第四句中的“空悠悠” 改为“荡悠悠”,那么平仄格律是符合了,但是原诗的气势和优雅可能要失去很多。

 

作为初学写律诗和绝句的人来说,严格按照基本格律去写是必要的。这样才会产生诗的韵律协调及美感。但是又不要把格律作为束缚自己思维和意境的枷锁。这一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借林黛玉教香菱学写诗的故事,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惟妙惟肖∶

 

香菱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 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 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 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 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 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 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 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 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从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诗词创作中,词句重于格律,意趣重于词句。

 

作者简介∶

陈昌国,诗词曲对联爱好者。经常在《唐诗宋词元曲》,《诗词美文阅读》,《国书坊》,《宋词》,《诗词吾爱》,《新浪微博》和《360doc个人图书馆》等媒体发表诗词曲、对联、散文和短篇小说。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7)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