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3-06-28
  • 最近登录:2021-09-14
  • 粉丝人数:2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普救寺楹联诗歌赏析

彩云追月满江红 发布于2018-07-02 18:52   点击:4920   评论:3  

天下寺庙不谈情 唯有永济普救寺——普救寺楹联诗歌赏析

任艳风 朱天运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称蒲州蒲州镇西厢村的峨嵋塬头上,东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它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从塬下到塬上,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普救寺始建年代不详,隋初已有。古时普救寺建筑宏伟,环境优美。“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楼台山色里,白柳水声中”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普救寺毁坏殆尽。嘉靖四十一年(1562)蒲州知州张佳胤重修。民国9年(1920)遭受火灾,建筑物多毁,仅存寺塔和三眼菩萨洞。19869月起,山西省政府拨款修复。1990年对外开放,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国家4A级景区。寺内舍利塔(即莺莺塔)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新修复的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钟楼、塔院回廊、舍利塔、大雄宝殿、梨花深院、书斋院、藏经阁等。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式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由于《西厢记》的问世及流传,使该寺驰名天下。寺内的舍利塔也被称为“莺莺塔”,闻名遐迩。张生和莺莺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普救寺成为蜚声中外的游览胜地。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古人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俯首击石,聆听蛙鸣。

普愿天下有情;

都成菩提眷属。

    此为普救寺山门楹联。

    普救寺山门匾额“普救寺”三字及两旁楹联“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此联来源于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鉴于此戏文在民间流传甚广,赵朴初便将它改写为普救寺大门对联。

2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此为普救寺梨花深院木制屏风诗文。

    《西厢记》中叙写,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借宿普救寺“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梨花深院”。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书斋院”。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竟然悔婚,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相思致病。丫环红娘抱打不平决心成全二人,在红娘的穿针引线积极帮助下,两人偷偷递简传情。当莺莺接到张生的情诗后,终于大着胆子写了这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此诗短短20个字,标志着崔莺莺毅然决然地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走上了追求爱情幸福的道路。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此为普救寺梨花深院院门楹联,系王季思摘晏殊句。

    梨花深院,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与藏经阁之间北隅,为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原为僧院,后为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时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南门上“梨花深院”匾额及两侧楹联均为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所题。此联摘自宋代诗人晏殊的《无题》一诗。因《西厢记》中张生有“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的戏词,故将崔莺莺住处命名为“梨花深院”。“溶溶”形容月光如同流动的水波一样。这副联是晏殊《无题》诗中的颌联,并非专为此地而写。因诗中有“梨花院落溶溶月”之句,故王季思先生把它写于此处。 

4

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

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

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

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

 

    此为梨花深院内金代诗碣。

    梨花深院内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跋文载,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金泰和四年(1204)河东县令王文蔚将其墨迹刻石的。因此称作“金代诗碣”。这方诗碣,是修复普救寺清基时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5

胜地曾为瓦砾场,浮图今放海珠光。

望分条华东南伏,影接星河上下长。

莫向空门悲物理,从来吾世有沧桑。

酣歌且卧芙蓉级,明月相携照十方。

    此为普救寺内现存明代《再建普救寺浮图诗碑》上的诗文。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发生大地震,以蒲州为最烈,史称“天塌蒲州”。普救寺及莺莺塔俱毁于大震之中。寺塌塔倾,使蒲州成为河抱孤城,人们屡思重建寺院。嘉靖四十一年,四川铜梁人张佳胤任蒲州知州,捐俸倡修普救寺舍利塔,顺乎人心,被人们传为美谈。如今,莺莺塔前有一通石碑,刻的是张佳胤嘉靖四十三年复迁颍上兵备行,离开蒲州前写的这首《再建普救寺浮图诗》和负责修寺建塔的王太石题的跋。在封建社会,一个地方官员能拿出自己的俸禄修复当地名胜,为民造福,泽被一方,为后代做了一件大有益的事,值得大书特书。

佛家无欲则刚,偏成就书生意气,一段西厢佳话;

禅院有容乃大,故任凭香客情缘,三春人面桃花。

    此为普救寺景区楹联。

    “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语出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为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的流水,是因为它的容量很大;没有个人私欲,人才会刚强起来。有容乃大,出自《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此联大意:佛家没有什么私欲,因而表现得非常刚正。它支持了张生扶困救难的义举,于是就促成了一段西厢佳话。禅院能包容各种事物,因而表现得非常大度。它保护烧香敬佛人的美好感情,于是也就有了“西厢记”这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佛门讲“无欲”,色戒为八戒之一,是绝对禁止的。然而,偏偏在普救寺内就发生了一件缠绵婉转的男女爱情故事,偏偏寺院方对这一事件又采取了默许甚至是支持的态度。本联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探讨。上联讲“义”,下联讲“情”。而“义”“情”为人之共性;面对“真善美”,佛家也不是那么不讲情义的。

因此,“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的俗语就成了普救寺的一大亮点。普救寺这座千年古刹,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胜地,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四方游客的青睐。

 

 


 

【作者简介】

朱天运,男,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在山西和北京的高等学校执教三十余年,曾任北京人文大学文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著有《中外文学名作导读》等书。从事楹联研究和撰写工作三十年。


 

任艳风,女,1966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山西杏花诗社社员,运城市作协理事,运城市诗词学会理事,运城市楹联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副秘书长。

工作单位:山西省永济市农机服务中心

(任艳风 朱天运《天下寺庙不谈情 唯有永济普救寺——普救寺楹联诗歌赏析》发表于2018年6月20日《黄河晨报》15版(文史))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