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怎样把诗写明白五(章法)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8-02 07:48   点击:1843   评论:9  

怎样把诗写明白(五)

 

七、环环相扣

说说诗的章法。这个话题通常应该泛泛说,可以绕过好多根本性内容稍细则很麻烦,亦试着说下去。

就写一首诗讲,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写诗所用的思路和技巧都是围绕和贯穿这个地方的,关系着写得让人懂不懂,写得成功不成功,叫不叫诗,有时也代表着一个人会不会写诗。

章法是指对结构的安排和处理,重在结构内外在的各种联 系。诗的结构从浅处看并不复杂,深一点便费说了。哪个地方都看似好明白,其实很难明白,要不写诗就都容易了,所以哪个地方也就非一两句话能说透,理解起来需要一点灵犀。

灵犀是什么?不是灵感,是人的思维结构接受不接受,有没有这样的一点空间,有这个空间就有灵犀。

思维结构是个大问题。人怎么想问题,处理问题,包括怎样学习和存储信息,怎样提取和运用信息,都有赖一个什么样的思维结构。思维结构有健全完善的,也有塌瘪的,拧巴的,甚至是零乱破碎的。

思维结构决定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也反作用于思维结构。不健全的思维结构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造成的。后天影响和造成思维结构不健全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未有系统的学习经历,或学习时忽视了思维结构培养,导致思维结构松散,不稳定,缺乏内在有效联 系,进而引发外在表现虚荣浮躁而不利于新的认知;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情感和认知错误,包括受到过内外因的打击,而导致出现思维结构断层和割裂;日常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和解决而不断积累,造成了情感和认知也随之偏狭,从而诱使思维结构出现了扭曲,等等。

对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人,思维结构往往是很脆弱和不稳定的。脆弱的思维结构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健全的反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就是这种思维结构。这种思维结构最怕不合理的“先入为主”。

不合理的先入为主,会加剧思维结构的恶化。像那些杂乱无章的思维习惯,或某种程度极端的思维倾向,都属于思维结构不健全的表现。不过,思维结构可以通过合理的有效干预来进行改造和重建,尽管这很难。

改变思维结构就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例如,通过在学习和训练中,对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干预和养成,进而促进思维结构的改变和完善。

有什么样的思维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外在表现。像学习,认识,思考,理解等方面情况,以及形成的各种意识和思路怎样,包括日常使用语言的方式和具体表达的实际情形。

最显著的地方,比如可以问一问,为什么有的人理解知识总是浅薄虚浮而不深入,好显摆和拎点信儿就跑?对待事情总是猜忌多疑而又无意仔细研究,好处处发难却不好自我反思?对待问题总是以选择心态而牵强附会和歇斯底里,与人很难达成共识?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思维和认识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性格问题,而是思维结构本身出了问题。

又比如,一个人写了三天半诗,或不管多长时间,总之还未熟能生巧,尚达不到信手拈来才有一点体会就大谈好诗的标准,大谈格律、意象该怎么怎么样,大谈如何如何评诗,妄言什么招数对写诗有多么多么灵妙,等等,这些对写诗的浮躁态度、片面认识和摸不到本质的情形,无非是古今人云亦云和一己之小感觉诱使下的虚荣躁动,并没有充分科学研究和深入实践依据,也都是思维结构出现了这样那样问题的表现。因此,以下要联 系这方面来说和理解。

对一种结构最关键的东西是条理和秩序。有条理就有秩序,有秩序就有条理,其实是一回事。条理重在联 系,秩序重在摆布,不同的描述而已。

凡人脑之外用到结构的地方,比如判断,分析,理解,使用,就不再像形象思维那样,把一个具体的物象描述下来就可以了,这要涉及到思维转换。思维的转换其实就是思维结构的转换,是不同的思维结构间相互放电的一种现象。思维结构间不能放电,思维转换也难以实现。

通常说,男善抽象思维,女善形象思维,这是先天优势问题,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处理好思维结构转换问题并有很好的训练,且养成思维结构间合理的转换习惯,优势不仅能够得到强化,劣势也可能变成优势。

任何结构都是指一定框架和组织支撑,代表一个或多个复杂系统。对结构的安排和处理也是重新建立结构的过程。建立一个结构和理解这个过程,都需要一点很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谈结构是谈得清,也听不清的,

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是思维结构针对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外的所有思维形式。在有正常的思维结构保障下,人的学识、经验越充分和求知欲越强,逻辑思维能力越好。相反,遇到不健全的思维结构,人的后天努力如果不能及时同改变和完善思维结构结合起来,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对不健全思维结构的强化。这种强化当然对逻辑思维是不利的,是越强化越糟糕的。

其实,思维结构很难说先天都是正常的。一个人的思维结构与生俱来的那一天,除了一定基因部分和胎教部分,都是有待后天填充的。未填充的思维结构总是说不上充实的,很难认定就是健全或不健全的,因而任何人在后天都面临着思维结构的改变与完善问题。

逻辑思维正是借助了思维结构对后天有强大依赖这一性质,才天赐给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也因此,逻辑思维才是借助后天形成或习得的各种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原理和规律,以及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并直抵事物的本质的。又因为事物的本质都是以现象的方式存在的,故逻辑思维是透过各种现象对本质的抽象活动,即抽象思维。

通俗地说,逻辑思维就是闭着眼也能把一堆乱麻,缕出头绪并认清这堆乱麻是怎么产生的,何以产生,有什么价值。相反,见到这堆乱麻不仅闭不上眼睛思考,反而大发雷霆,气急败坏,甚至歇斯底里纠缠不止,那么就与逻辑思维差之千里,而思维结构的确是不健全的。

逻辑思维的过程及其结果,因为针对的总是事物的本质,故不允许概念不清,判断模棱两可,推理自相矛盾,也不允许跨越包括系统研究和实践在内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所以逻辑思维总是遵循一定的顺序、秩序、条理、层次、布局等事物本身存在的性质,并尽量发现相应的结构关系和联 系,从而来认识各种现象并揭开事物的本质。

由此可知,一个人对待认识问题,如果首先能问一问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思维结构,有没有思维缺陷,便有了自知之明。有这种自知之明,好多事情还是容易认清的。认清的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实践,让实践也有了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可能。

理解了这些,下面说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不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搞得有理说不清,没理也有三分理,最终谁都一事无成。

诗的结构就是话语结构,与人的逻辑思维结构有着密切联 系。比如,一个说这有条理,一个说没有,一个说这有联 系,一个说不存在,像这样的争论,看似见仁见智,其实是各说各话,因为各自的逻辑思维结构有差异。

一个人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结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思维秩序和良好的话语结构,这时思考和说话才是有条理的。当思维结构出现了问题,对外界的认知也必然出现结构性问题。写诗和对诗的认识,包括评价,也不例外。

仅以李白《静夜思》和王之涣《登鹳雀楼》观察就可知道,用诗说话和平时说话没有实质分别,差异仅在于因艺术性的有无,而使它们呈现出了各自部分特点和特征有所不同。

诗之所以是换着说话,就在于未摆脱对日常语言的翻版。日常语言及其表达是以自然话语流的形式,以一个或几个声音从高到低的句子向外传递的。诗因为艺术性的介入,而将日常语言切分为一个个有间隔的话语片段,按一定受限的方式向外传递。这么一变化,诗没有了自然话语流的特征,有的则是更显著的节奏,色彩,趣味和情调,声音也由流动变成了运动。如此一来,诗使用的场合也受到了一定局限。

如果再从一段完整话语结构观察,诗无疑是通过对日常说话有条件地截取,筛检和重组,才让这些话语成分适合了诗的结构。这个过程中,除了情感和思维,其中大量的剩余话语成分都被当做话外线索而隐去了,诗最终得到的是最有价值的梗概和凝聚了的情感和认知。也因此,诗的短短几行字,又是在艺术性介入之后,便能代表比日常话语多得多的信息。

这算不算诗的绝对特点?不能否认,把诗承载的全部信息翻译成日常话语不仅费言,几乎感觉就是不可能的。相反,把一段日常话语写成诗倒相对容易,而且往往让人觉得更有表现力。用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观察和体会一下,不难悟出一点门道。

除此之外,诗与日常话语还有别的什么分别吗?这些分别已经足够了,足以让诗就是诗,日常话语就是日常话语,于是也反映出了诗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风味。

说来说去,这些分别也是形式和特色之别,根子上并没有变。二者都以表情达意为语言的主要功能和话语传递的主要目的,无非诗从表达的实用性中分离了出来,转而以表达为美并定位于欣赏,日常语言则依然把表达作为实用方式而用于自然话语交际。

不能在语言和表达的实质上,诗与日常语言有实际的断层或分离,就意味二者虽属“一分为二”的关系,却有着殊途同归的联 系。

实际经验也是这样。日常说话讲究结构完整,意思通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诗何尝不是?这些就是二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特点。

例如,诗也是一段完整的话,一段通顺的意思,一个条理清晰的故事,一组逻辑严谨的思维。这说明,诗与日常语言的说话结构是大体相同的,其差异仍然是艺术性的介入使然。

是艺术性的介入,让诗比日常语言更重视话语的表达,如同把它们所有的共同特点集于一身而独自占有一样,特别显现出表达的魅力。这之中,就包括对话语结构的特别安排和处理。

不要以为日常语言有相对随意性就来纠缠,要抓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等于还是思维结构的问题,是自己的脑袋跟自己的脑袋打架。比如,一个不稳定的框架一会偏了一会正了地不消停,自身尚找不着稳定性,里面的填充物也就很难有准确的位置感
  好多人一见到传统诗有各种结构就发憷,好不容易弄明白一两个格式了,一遇到变化又顾不过来了,妄说这个不行、不对,那个不行、不对,遇到对仗也犯头疼要么肆意认知,篡改“创新意识”,要么守如“雷阵”,亦步亦趋,当写出了一两首诗结构条理还不甚清晰,过度跳跃还察觉不出来,又开始盲人摸象,怀疑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总是出现各种各样判断问题。这些就是思维结构抓不住主要矛盾的表现。这种表现不能认为是一时认识问题,不从思维结构缺陷找原因,认识多少都可能走不出自己的怪圈

诗的结构,就诗词分说而言,是有不同的。诗分古诗,格律诗,又分齐言和长短言,这些本身就是结构的划分。从结构的脉络看,有的以起承转合为遵循,有的未必。从布局看,多数以总--总为内在联 系,亦有其它情况。这足以看出诗在结构安排和处理上总是千姿百态的,有大体的遵循而无一定之规。

即便在同一个大体的遵循里,具体情形也是多姿多彩的。比较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七律·长征》会发现,前者起承转合循规蹈矩,后者则把转合压缩给了最后两句。

词是一格一式的,一般分单调和双调,通常按前景后情,前情后景,或先铺陈后叙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和布置条理。在这点上,单片和双调大体相仿,唯部分单片小令与诗并无二致。

李煜《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两首诗,结构上与诗的起承转合基本一致。

寇准《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这首单片小令,就是按前景后情安排秩序,“江南春尽离肠断”虽有转意,未必要按诗的结构关系去附会。

晏几道《清平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这首词,基本是前情后景的,即先把感受说出来,而后再与景物联 系起来,待收结时再扣回来。

除了诗的总体结构,还有诗句的结构,也叫句法结构。单句的结构,如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联对的结构,如对偶,对仗,工对,宽对,流水对等。

此外,诗的结构还包括与外部的联 系。如题目,题记,注释,尾话,后记等,这些也应当看做诗的结构的一部分。

这样一看,诗的结构又大了出来。要理解一种结构,脑子里总要有大结构,小结构,更大结构,更小结构,以及狭义,广义的概念,且让这些概念以各种方式联 系起来。这便是在理解任何一种结构时,事物与人的思维结构的联 系。

又比如,通常说“知识建构”,其实是思维建构。思维结构建不起来,知识结构就建不起来,这时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效率可想而知。不仅仅是效率,在性质上关系更大。比如,为什么有人拿知识随波逐流,有些人则将知识化为修养?是脑瓜子不一样,人才不一样。

一首诗,一旦一个诗句形成,就意味整首诗的结构基本确定。各个诗句的关系及其联 系也必须生成雏形,且这个雏形必须保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种结构联 系始终不断。

因此,诗总是从第一句写起的,落到最后一句结束。这个过程中,不允许出现破坏结构联 系的任何成分。能够这样写诗的唯一保障,就是环环相扣。

环环相扣,不一定要一句连一句的扣,这弄不好会成流水账。只要上下有联 系,没有搞破坏的字词、想法、念想就行。

写诗或先有内容,或先有意思,或先有灵感,最终都要把意思作为核心。意思才是主题,有了意思才好展开思路,然后有的放矢地结构布局,或通过思路结构出意思,也是一个道理。根据意思选择有用的内容,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当然,内涵是少不了的,要实事求是地植入以各种联 系,用意思把内涵托出来。

说到底,在写一首诗时,是人的思维结构完整清晰,诗的结构才完整清晰,因为思维和思路,包括做出各种选择,都是按一定的思维结构布局和秩序来完成的。相反,思维结构一乱,这些也会跟着乱起来
  换句话说,是人明白才让诗写得明白。人平时有合理的认知,丰富的情感,良好的观察习惯,正常的思维逻辑,且善于思考和有流利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诗时才能有恰当的遵循。否则,只靠临时抱佛脚,不肯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为写诗就是写诗的事,那么态百出,问题百现,是防不胜防的
  例如,生活中只有懂得了什么是有条不紊,中规中矩,按部就班,然后才可能提得上去突破,有所创新和创造。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侥幸图个“跨越式发展”,有些账总是要还的。与其幻想一口吃个胖子,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似的连自我添堵都不知,不如早日退回到原点,坚持从脚踏实地出发开始。写诗正是这样

即兴几句,聊作分享。以我刚刚雨中回家做内容,想想是什么心情,如何选择格式和组织环环相扣联 系,该抽出什么意思来表达,能否给人以启迪。

题《五绝·回家》:

劈头风夹雨,阻我路中行。人有归心切,无何制此情。

在这方面,李白《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杜甫《春望》《客至》,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长征》等今古大家经典之作,都是浅显易学的范本。

如果写诗出现对结构无所贡献,与上下文缺少联 系,中途心血来潮出现的突兀,包括过度跳跃,哪怕一个字词,一个意思,都可能造成结构混乱,诗也就不成诗了。比如,把上面拙作改成这样:

劈头风夹雨,雷电一同行。将我途中阻,回家不误程。

这时,不仅成了流水账,内涵也没有了,只剩下“回家”这个内容和单纯的意思,让人感觉空洞,平淡而苍白。为什么成了这样?

“雷电”这个渲染是不必要的,白白挤掉了该有的表达,后面也就只能就事论事了。那么,把原来的后两句移过来可否?

似乎好些,却不是环环相扣。因为多了个渲染,虽满足了作者对环境什么都想说的观察意识,却因为摸不到重点而伤了应有的情感上的意思表达。这时与后面“归心切”挂不起钩,等于该说的还是没有说出来,不该说的零碎反倒一大堆。这么一移,即便有部分意思和内涵移过来了,但归家心切的急迫心情是说出来的,不是表达出来的。

这说明,这个改动是失败的,是“雷电”这颗“老鼠屎”惹的祸,坏了全诗的结构及其联 系这锅“汤”。也说明,即便都是真实的内容,都是真情实感,不懂得选择什么是有用和没用的,不懂得把握结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联 系,不懂得意思和内涵该有什么样的关系,写出来一样不是诗。

说与表达是有区别的。说是把什么事用言语直接说出来,表达则是通过表情,动作,心理,态度,语气,场合等间接方式具体表现出来,是通过揭示一件事情本身的内涵来让人体会,而不是单纯靠语言说给人知道。

写诗并非不能说,说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无非要区别于日常语言的“说”。如,联想式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辩证式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很好的说。只有情感、意趣方面,因感染力的需要才不能无味地说出来,必须通过具体的表现方式来突出表达意义。如,夸张式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式刻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烘托描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表达就是表现,就是通过语言与艺术性的结合,来实现对各种话语意思中内涵的揭示,如情感,情绪,态度,趣味,意味等。语言表达最该有的效果是避免枯燥无味,既要有生成环境,又要有话外之音的余地,甚至用语言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还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是语言表现力的直接体现

《诗经·关雎》(节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诗,如果缺少了前两句起兴,就无法激发相应情感和引出美好的想象,后两句就变得无凭无据,也就算不上诗的表达了

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是古时送别之所,故址在南京西南。这首诗是怎么借咏劳劳亭说离别的呢?前两句只要交待出劳劳亭是做什么的,怎么说自然无妨,那么下两句怎么办?

诗仙如果用一般的日常语言把自己的想法直说出来,必然算不上表达,故诗仙把春风赋予人情内涵,以借春风这个象征性意象道来,说成“春风知别苦”。本来这样已经足矣,下一句顺着说成“也怕上愁情”,以这样的拟人化,也能很好的完成表达。但是,诗仙却说成“不遣柳条青”,一下子又把“柳条”这个象征托了出来,与“春风”形成新的意象呼应,进一步赋予了更直观的人性内涵,于是一股盼春爱春又伤春,恐怕与美好分别的情调便呼之即出了,从而远远超出了表现离别情绪本身。这就是表达,是任何“说出来”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应该说,前两句一个“霜满天”,一个“对愁眠”,用渲染把要说的意思托了出来,这对表达已经足够,谈不上是“说出来”的。可是,绝句毕竟是四个句子,后两句怎么办?

如果不重视表现,不重视给人以体会,弄不好还等于“说出来”,反倒是要砸锅的。于是,诗人紧紧扣住“对愁眠”三个字加以进一步渲染,从视觉转入听觉,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用“夜半钟声”来衬托“到客船”,从“愁眠”之静引出听里之动,因而烘托出了一个“对愁眠”的无眠之夜,使“愁”的内涵得以进一步延伸,着实让人把一个无形的感知变成了有形的体会,把还仅仅是作者的情感变成了读者可以共鸣到的情感。

通过这些分析可知,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性的介入,才让日常语言的一般说话,变成了诗的表达性“说话”。任何有损于表达的“说话”都不是诗的语言,而是诗的“老鼠屎”。

写诗不允许任何一个字成为坏汤的“老鼠屎”,但有些时候并非出于什么都想写,也会出现“老鼠屎”。比如,这样写诗:

沐浴倾盆雨,云端烈火燃。树梢闻鸟叫,明月照苍天。

把这用格式软件检测一下,绝对让有些人窃喜,以为灵感妙得,想嘚瑟嘚瑟也说不定。可惜这不是诗,里面处处是“老鼠屎”。因为哪个句子也接不住另一个句子,就成了谁和谁都不呼应,也就等于谁都是谁的“老鼠屎”。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人好如此写诗?因为在作者的思维里,这些句子是呼应的,前后是有条理的。何以见得?因为里面的结构联 系一半让他写了出来,一半还在脑子里,用这种思维结构写诗,自然就以为这是合理的。况且,受某些先入为主的影响,早早地就有了写诗和日常语言没有关系的固执观念,更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养成了这样写诗的任性和习惯。

顺便反思一下,前面为什么我们不赞成像姜夔《疏影》和李商隐《锦瑟》那样写诗?到此也应该有点顿悟了。这一词一诗倒是把剩在脑子里的话说出来了,可惜是云山雾罩不着天地的。再反思一下,为什么有人还赞成和热衷欣赏这类诗词?到此也应该知道答案了。

固执与任性比魔鬼厉害,重复恶习比固执和任性更厉害。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厉害”中学诗和写诗的,难怪自己熬汤,自己下“老鼠屎”都无法自知。

另一方面,生活中说话相对有随意性,颠来倒去也能把话说明白,这时思维结构出现问题或许并不太引人注意,但写诗恰恰是需要改变这种思维结构方式的。

本文系列:

1、《怎样把诗写明白一(语言;意思)》

2、《怎样把诗写明白二(思路;内容)》

3、《怎样把诗写明白三(内涵)》

4、《怎样把诗写明白四(艺术性)》

5、《怎样把诗写明白五(章法)》

6、《怎样把诗写明白六(开合)》

7、《怎样把诗写明白七(本真)》

8、《怎样把诗写明白八(回归)》

9、《怎样把诗写明白九(后记)》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6) 查看   收藏(1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