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自然风7 男  60岁
  • 注册日期:2018-06-27
  • 最近登录:2023-08-03
  • 粉丝人数:7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左邻右舍

自然风7 发布于2018-08-10 05:54   点击:561   评论:1  

左邻右舍

 

我刚到赵光的时候,家住四委。那是一栋土坯房,南北朝向,房顶还是苫房草的。这栋房好像住了七八户人家,有的是独门独院的,算是两间的户型;有的是东西屋各住一家的,中间共用一个门,共用一个厨房,是一间半的户型。

各户之间以间壁墙为界点,用板皮或细木条夹起一米多高的栅栏,构成了自家独有的前后两个小院,东西屋住着的人家便要共用房前的小院了。

屋里的面积总共也不会超过20平方米,实在是小得很。不是防风躲雨,不是吃饭睡觉,不是寒冷、酷热难耐,人们便会到院子里来,忙着自己的琐事,也忙着左邻右舍搭话,这家好像也扩容了似的,不仅面积大了,“人口”也多了。

串门这个词现在似乎已经很少听到了,但那时左邻右舍之间的串门是司空见惯的,特别是孩子们,经常是跑了东家跑西家,一个孩子进去,两个孩子出来;两个孩子进去,一帮孩子出来,一会便聚了一群孩子,吵吵嚷嚷、打打闹闹地满街玩耍起来。

大人们串门也是没什么“正经事”可谈的,就是邻里们相互说说话、解解闷而已。也别小看了这说说话、解解闷,那是可以排解孤独的。时间长了,经常互相串门的邻里之间便加深了友谊,处成了朋友,开始相互走动起来,开始相互关注、关心,相互帮忙、帮助起来,成为生活中的相互依靠。

我家是从山东“闯关东”来的,在赵光没有一门亲戚,能称得上关系比较亲近的就是这左邻右舍的叔叔大爷、大娘大婶和小朋友们了。我想,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母亲也是把左邻右舍的人当作了亲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大概不是经验之谈,而是人们的切身感受。

记得小时候因与爷爷争饺子吃被父亲打了一顿。我跑出家门在大街上哭,被邻居大婶领回家,内心就感到十分温暖,就像自己的亲婶子一样的感觉。

后来,我家搬到北岗的新房去了,我们还经常到老邻居家串门,这种友好的关系保持了好多年。

我们的新家是父亲单位盖的家属房,一栋房六户都是同一单位的。从西往东是杨春家、石玉印家、李殿忠家、夏殿臣(连长)家、我家和张代友家。李殿忠和我父亲同行,也是木匠。

搬家的时候是冬天。由于房子刚刚交工,还没来得急糊窗户缝,晚上北风吹得呼呼地响,屋的温度也降到与屋外差不多了。冻得实在受不了,父亲便找夏连长商量,半夜里到单位仓库里拿回许多腻子来,用火烤软了,发给各家,连夜把窗户的玻璃口封住了,这才使大家抗过了第一个寒冷的夜晚。

这一年春节的时候,就我们这几家互相熟悉,大家几乎天天在一起玩扑克,欻嘎拉哈,其乐融融,好像一个大家庭似的。时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有些情形仍然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来都感到很温暖、很温馨。

尽管后来逐渐地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包括住在一片的同学,交往的范围大了,但左邻右舍的关系并没有淡化,而是与日俱增的。

当时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算太好,生活中的许多物资都是不充足的,有的时候可能油没了、面没了、盐没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小孩子拿着碗、拿着盆去邻居家借一点,度过难关。等自己买了,第一件事便是还油、还面、还盐,从不会忘的。如果哪家包饺子,都要多包几碗,左邻右舍的都要送去一碗,大家共同分享这人间美食。

大概是1972年吧,爷爷有病,父亲回山东照顾爷爷近半年时间。一天晚上,炉子不好烧,母亲把炉膛里的煤掏出来放在地上。第二天早晨我们母子二人天大亮了才“醒”过来,是煤烟中毒了,头疼得要炸了似的。这时李婶来了,帮助点了炉子,做了饭,照顾我们母子,真的像亲戚一样。

对于人类来说,左邻右舍是一个充满亲近、充满温情的词汇,是一个含有依靠、含有信赖的词汇。我喜欢这个词汇,尽管现在已经没有实质意义的左邻右舍了,但我却十分怀念有左邻右舍那段时光。

 

 2013年6月5日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