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花如草草非花 女  44岁
  • 注册日期:2013-10-04
  • 最近登录:2022-05-20
  • 粉丝人数: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 赏析遣词造句老师《满庭芳•夏曲》及七律《榴花》

花如草草非花 发布于2018-08-15 16:18   点击:474   评论:4  
未经老师首肯,斗胆拿他的词来鉴赏,还望老师雅量海涵。也肯请老师恕学生莽撞之罪。鉴赏之前我先声明一下,我和遣词造句老师没有任何深交,为他的词写赏析那是我的一厢情愿。今人能把古诗词写到如此水平,造诣绝非平平,我仰慕欣赏他的才华。诗词的鉴赏不外乎“一读二感三悟”,“读”,即细读,用心的读。只有用心的读才能去“感”,“感”,就是感觉,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写环境里,去体会彼时的那种心情,也就是所谓的“身同感受”吧。有了那种感觉,才能领悟作者所要寄的情或者表的意。这两首鉴赏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与老师无关,如果各位要拍砖,不要累及老师,直接冲我来即可,我定当慷慨地奉上我的头颅……


《满庭芳•夏曲》遣词造句
市井人喧,道槐蝉乱,耳根软硬难宁。
不分老小,镇日掌中屏。
隐隐泉音松影,似邀我,雨后来登。
叹天下,奇峰妙景,悉数已归僧。

置身山外好,追溪逐月,倚树猜风。
上一季,芒鞋错过梅亭。
微信扫得凉粉,又何必、寻寺听钟。
盘膝坐,淙淙谡谡,都是木鱼声。

这首《满庭芳•夏曲》是我第二次赏读遣词造句老师之词作。他的词给我的感觉依然“语言自然寓意深刻言情真切”之感,所以我又一次想为他的词写一篇赏评。
这首词以“市井人喧,道槐蝉乱,耳根软硬难宁。”开篇,给读者描绘出一幅“人语喧哗蝉声嘶叫”的夏之盛景,所以“耳根软硬难宁”。“软硬”二字用的特别好。人常说“服软不服硬,”然而这耳根却偏偏“软硬”都不接受。读者不免会问“耳不宁心何以宁?”作者接着就给出了回答:“不分老小,镇日掌中屏。”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沉迷手里的手机屏。”真情实景,言语自然。“镇日掌中屏”的“镇”字用的绝!用的妙!在我看来一点也不输秦观“山抹微云”的“抹”字。不是吗?这耳根不得清静的日子,那该怎么怎么熬呀?这不全给“掌中屏”给镇住了么。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隐隐泉音松影,似邀我,雨后来登。”由此句看来,作者并不迷恋手机屏,似有“人皆沉迷而我独醒”之意。于是乎,——“隐隐”是作者之感觉,恍恍惚惚若有若无,如梦一般。“泉音松影”,这正是作者所期待所向往的地方。为什么作者期待呢?“泉之音”古今谓之知音,“松”以“长青”“高洁”而倍受文人雅士之钟爱,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作者做梦都想和他们相伴。“似邀我,雨后来登。”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像似听到她们的邀请,而且还是在飞尘敛歇空气清新的雨后。可是作者去了么?“叹天下,“”一个“叹”字又将自己从美好的向往中拉回到残酷的现实。“奇峰妙景,悉数已归僧。”原来这些美好的地方,都归了那些“僧人”所有,“僧人”,得道的高人呗。“奇峰妙景”归了他人,那么自然就没自己的份了?至于作者去过了,还是没有去过,留给读者一个揣测的空间,由你去想象?
那奇峰妙景不容自己。“置身山外好”,承上启下,过度自然,领起下篇。身在山外也挺好呀。这是作者退一步的想法。到底怎么个好法?顺其自然去“追溪逐月,倚树猜风。”这也是自由快乐浪漫的生活,是不是就称心如意了呢。然而却并非如此。“上一季”,自己还是“芒鞋”错过“梅亭”。“芒鞋”这里大概是借用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之意,比喻自己的脚步比奔马都快,但可惜的还是错过了“梅亭”。“梅亭”故人有“东风第一”和“第一春”之称。这给作者留下了大大的遗憾。因为有了这个“遗憾”才有了下句“微信扫得凉粉,又何必、寻寺听钟”,现在的时代用微信扫码都能买来“凉粉”,那还有什么必要再遍寻寺庙去听那“钟声”呢。“凉粉”夏天可消暑降温的一种饭食。与开篇“市井人喧,道槐蝉乱。”相呼应。这也是在这个耳在这个喧闹暑日唯一可以让作者感到爽心的事吧。——“有一碗凉粉吃”那就没有必要去“寻寺听钟”。“寻寺听钟”与上片的“奇峰妙景,悉数已归僧”相呼应。不是有“晨钟暮鼓”之说吗,“钟声”,乃“醒人”之声。我以为“凉粉”和“钟声”作者在这里应是有所指的。“盘膝坐”,微信扫来了凉粉,那就好好地来享用吧。“淙淙谡谡,都是木鱼声。”谁知道却被一阵阵的“木鱼”声搅的没有了好心情。也许你会问木鱼声是那来的?我告诉你,现在的人们不尽信奉宗教还信奉万能
的大神,自己在家里设了神位,一日三祷告,所以听到木鱼声一点也不奇怪,更何况也有很多冒充的假尼姑假道士敲着木鱼游走化缘于街头巷尾……
这首词以声而起又以声而结,情贯其中,回味无穷,不正是一首夏日之曲吗?通篇行云流水结构严谨过渡自然语言朴实,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情景交融,是我赏读过今人之词作最棒的一篇。
附《七律•榴花》遣词造句
暑溽平生酿此红,轻轻一点胜春浓。
或因刺少招俗客,强忍蜂多背艳名。
风过空栏偏误己,色逢乱世不言情。
腹中好意口中味,都教老夫认未同。
这首七律《榴花》是我第一次赏读遣词造句老师的诗作,也是读过诸多诗作中我认为言语自然寓意最深言情最真的一篇,因而便产生了写一篇诗评赏析,浅谈自己对这首七律的一点见解。
诗的第一句“暑溽平生酿此红,”点明了石榴花生长的季节和颜色,而一个“酿”便表明了石榴花的红是经过“暑溽”这样高温潮湿苦闷的环境下生长造就的,所以她的红就像是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造就的,绝非一般的红。正因为这红非同一般,所以“轻轻一点盛春浓。”“轻轻”就像画家手里的画笔,毫不费力地点了一下就点出了“一点”比春更浓的色更浓的情。“一点”还表明石榴花很小。正是这小小的非同一般的石榴花。“或因刺少招俗客”,“或因”只是作者的猜测,但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转成。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庸俗不堪者追捧,作者用了大胆猜想,她不仅仅是因为非同一般,更主要的大概是因为她刺少。少刺的石榴花只好忍受带刺的群蜂的攻,“艳名”我觉得这里是“反语”吧。“风过空栏偏误己,色逢乱世不言情。”这两句是作者的感叹之语。——就连那从空栏越过的风也都误解自己,那么面对这“乱哄哄”的众人何必要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呢。最后两句才是整首诗的升华,“腹中好意口中味,都叫老夫认未同。”花落成果——原本是满腹好意但到了别人口中却变了味道。石榴有酸也有甜,可有人喜酸有人喜甜。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那全凭他人的喜好吧。可作者对别人口味却最终也没有认同。我感觉这种七律是作者托物言己的写照。寓意之深,有点颇似李商隐的《无题》,寓意深深,回味无穷。
诗词创作与个人生活环境经历等等有关,只有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词,那才是真正的好诗词,如陆游的《示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有赵佶《宴山亭》李煜的《虞美人》等等。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