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05-20
  • 最近登录:2023-05-15
  •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格律探原,兼谈拗救

北山钓者 发布于2018-08-16 09:17   点击:1403   评论:2  
      律诗的拗救,是格律争论的一个焦点,这是人们对格律一词误解造成的,律诗的律有两个含义,一为声律,一为法律,清《唐音审体》说道: 律者,六律也,谓其声之协律也;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严不可犯也。最初律的含义是声律, 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这是律诗最早的定义,可见最初律诗的平仄是为了稳顺声势,律诗平仄十六格式是稳顺声势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唯一方法,杜甫创作的大量拗律也是声势稳顺的, .宋·吴可《藏海诗话》:“ 老杜句语稳顺而奇特。”这就是评价杜甫拗律的。
        当人们为了表意,不能完全遵循平仄正格时,就用拗救方法,拗救的思想其实从声律创立之初就有,沈约说: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浮声切响,其实就是拗救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初唐格律的胚胎调声三术里,其第三相承术说道,若上句仄声多,则下句以三平相承,这就是拗救。
   唐代炙毂子诗格有一段说互律体,如下:○玄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入檐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云依依。”律全用侧。

     互律,其实就是拗救,是唐代对拗救的称法,拗救这个词大概是王力提出来的,宋朝还没有,宋 吴可 《藏海诗话》说:“ 苏州 常熟县 破头山 有 唐 常建 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 唐 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禅房花木深’。”,可见宋朝用上句拗,下句亦拗来表述拗救。
       清朝则用单拗双拗来表述,清赵执信《声调谱》说:律诗以本句平仄相救为单拗,出句如杜甫之清新庾开府,对句如王维之暮禽相与还是也,两句平仄相救为双拗,如许浑之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也,其它变例数条皆本此而推之,而起句结句不相对偶者则不在此限焉。

可见清朝把拗救称为单拗双拗,并说拗救只用于中二联对偶句。

现在人们把格律错误理解为僵死不可破的规矩,理解为法律,把拗救错误理解为上句犯错,下句再犯错,这是对格律的调声原义不了解的缘故。己丑牛先生写了篇《子虚乌有的格律》,就是否认格律的法律含义,并不否认声律含义,很多人没有深厚的格律历史知识,都没读懂此文。
     古人以律诗变体为美,比如唐炙毂子诗格把不粘的背律体称作大才,又如苕溪胡元任《叢話》曰:律詩之作,用字平側,世固有定體,眾共守之。然不若時用變體,如兵之出奇,變化無窮,以驚世駭目,杜甫,黄庭坚的拗律,苏轼的破律,皆为古今称道,原因在于古代人人皆可写律诗,故合律便不稀奇,故以破律为美,好比富足人家不缺白面猪肉,反思野菜窝头为美餐。
        今人以律诗正体为美,追求正格中之正格,甚至夜郎自大,把千古七律第一黄鹤楼欲开除出七律而后快,究其原因,当是五四废除旧体诗词后,诗词普遍衰落,遍野饿馁中,能写出正格七律者不多见,故以正格为追求,以合律为能事,衿然自夸者全不知自己为穷酸家有一碗白面者。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