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渔樵   
  • 注册日期:2013-07-10
  • 最近登录:2024-02-15
  • 粉丝人数:4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详解全译(五八至六十)

渔樵 发布于2018-09-18 14:30   点击:2769   评论:0  
河北省博野中学 于铁江译释(2018.9.18)


 

http://image98.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7/2807/76728912_24

五八(南唐后主李煜书)

江行署字实奇观,韩马标题见一脔。

有此毫锋如此腕,罗衾何怕五更寒。

【启功自注】

南唐后主李煜⑴书。

李后主书,宋人亦每称之。宋丛帖中常载其目。今惟汝帖⑵残石中存其五言律诗一帖,顾已剥蚀模糊,非复真面目矣。凤墅帖⑶残本七卷中,有中主之书,而缺后主。才人不幸,而为帝王,笔砚平生⑷,竟无寸札之留,只馀啼血号天,小词数首⑸,亦可哀已。

今世传有古画题署二事,以余考鉴,盖同出李后主之笔。唐韩幹⑹画马卷首有“韩幹画照夜白⑺”六字,下有花押⑻一。其邻近隔水⑼处有吴说⑽题识,云“南唐押署⑾所识物多真”,知其为南唐之字,笔法健拔,与汝帖中字相类,可知为后主笔。此其一也。又赵幹画江行初雪图⑿,卷首有“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十一字,字大如钱,笔势亦与汝帖中迹相类。或谓此为画者之款,然唐宋画人应诏之款,无在卷首作大字者。此盖后主之标题,“赵幹状”者,犹云赵幹所画者耳。此其二也。观其笔势,似欲锥破统万城墙⒀者,乃知虚张声势,无救亡国⒁也。

【译者附注】

南唐后主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汝帖:见第五十七首【译者附注】(8)。

凤墅帖:见第五十七首【译者附注】(7)。

4 笔砚平生:一辈子写字。

5 只馀啼血号天,小词数首:只留下几首啼血号天的小词。啼血号天:哭天嚎地,口中出血,形容感情极其深沉悲苦。

韩幹:(约706年-783年),唐代画家,以画马著称,蓝田(今陕西蓝田)人。有牧马图、照夜白等。

照夜白:韩幹卷纸本水墨画, 30.8厘米,横33.5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左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幹画照夜白"六字。图中所画的照夜白,是唐玄宗所喜爱的御马。

8 花押:草书签名或代替签名的特种符号。

隔水: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10 吴说:宋代书法家,字傅朋,号练塘,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之紫溪。人称吴紫溪。

11 押署:指签名,画押。

12 赵幹画江行初雪图:五代时期画家赵幹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设色画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江行初雪图》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全卷人物神态生动,刻画准确,鱼鳞般的水纹用尖细流利的线条绘成,一丝不苟。绘坡石及树木大多用笔简劲老硬,皴法与墨染浑融,表现出一种清刚利畅的情趣。

13 锥破统万城墙:据《晋书》记载,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筑统万城时,筑城的土都经过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凡刺进一寸,便杀筑者。

14 虚张声势,无救亡国:是说李煜写字有很大的力量,可是没有用处,不能挽救南唐的灭亡。

【原诗题解】

此诗称赞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有骨气,有腕力,笔画坚硬,这些可以从《江行初雪图》和韩幹画的《照夜白》题署中看出来。认为李煜凭此艺术成就,完全可以抵得过亡国的屈辱。

【原诗译释】

1.江行署字实奇观,韩马标题见一脔:赵幹画的《江行初雪图》是李后主题的署字,确实是书法奇观;韩幹画的名马图《照夜白》标题中也可以窥见李后主书法的风格。一脔(luán):一小块肉。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脔肉而知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谓可以从小处看出全貌。实、一:入声。

2.有此毫锋如此腕,罗衾何怕五更寒:有这样的笔锋这样的腕力,还怕什么五更天罗衾单薄不耐寒冷呢?有此毫锋如此腕:互文句式,上半句隐含“如”字,下半句隐含“有”字,全文即“有如此毫锋有如此腕”。《启功全集》第二卷将启功原稿之“如”字改为“有”字,这样此句就变成了三仄尾,于格律不合。罗衾何怕五更寒:李煜亡国被俘后所作《浪淘沙》有“罗衾不耐五更寒”之句。

【附图】

1. 李后主《照夜白》题图

 

http://a0.att.hudong.com/74/01/01300001028969128784019799355_s.jpg

2. 《江行初雪图》题署

 

http://www.aihuahua.net/uploads/allimg/160112/1-160112141040.jpg

五九(徐铉、李建中)

行押徐铉体绝工,江南书格继唐风。

名家汴宋存遗矩,只有西台李建中。

(铉有平读)

【启功自注】

徐铉⑴、李建中⑵。

徐铉书,世传多篆字,如所摹峄山碑⑶、碣石颂⑷,其荦荦⑸者。栖霞⑹有其兄弟⑺题名,亦篆书,但作“徐铉、徐锴”四字。近世出土温仁朗墓志为大徐篆盖⑻,新发于硎⑼,最见真貌,然非真行墨迹⑽。譬之峨冠朝服相见于庙堂之上,不如轻裘缓带促膝于几榻之间为能性情相见也⑾。

大徐简扎墨迹,数百年所传,惟贵藩一帖⑿。其帖曾入石渠宝笈⒀,而三希堂⒁、墨妙轩⒂俱未摹勒,不知其故。今屡见影本,笔致犹是唐人格调,札尾具名处作一花押。不见此札⒃,不知大徐墨迹之真面目,亦不知唐代书风,与时递嬗⒄,至宋而变,其变如何也。

北宋时后于大徐亦存唐人馀风者,李建中其人也。今存土母⒅等四帖,笔法与大徐绝相类,札尾犹作花押,亦见一时习尚。

米芾论月仪帖⒆云,“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大化迁流⒇,豪杰莫能逆转,“二王无臣法”(21),岂诡辩哉!

【译者附注】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父徐延休,官江都少尹,遂家其地,故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十岁能作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 初仕杨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三主,历官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 后随后主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徐铉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并精小学,世称"江东二徐"。雍熙984~987间,曾受诏校订《说文解字》,新补19字于正文中,又以经典相承及时俗通用而为原书所不载者402字附于正文之后,世称"大徐本"。又参与编纂《文苑英华》,所著尚有文集30卷,《质疑论》若干卷。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号“岩夫民伯”,北宋初年书法家、文学家。蜀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淡泊荣利,尝先后三求掌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善修养之术,曾奉命参与校订《道藏》。好吟咏,每游山林,多题字留诗。有别集30卷,今已不存。

3 峄山碑:《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

碣石颂:秦代篆体刻石。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东巡至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时所立。《碣石颂》原文是由李斯所写,三国时期被曹操损坏,后来由五代南唐徐铉临摹传世。风格与《峄山碑》相近,极尽规矩工整圆婉通灵之致。

荦荦(luò luò):明显,显著。

6 栖霞:南京栖霞山。

7 兄弟:徐铉与其弟徐锴分别称大徐、小徐。

8 篆盖: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

9 新发于硎:如同刀刚被磨刀石磨出来。形容刚出土不久的石刻字迹完好。硎:磨刀石。

10 真行墨迹:真书(楷书)和行书的墨迹。

11 譬之峨冠朝服相见于庙堂之上,不如轻裘缓带促膝于几榻之间为能性情相见也:比喻徐铉的篆体书法风格庄重,不如真书行书更见性情。

12 贵藩一帖:又称《私诚帖》,纸本,29.1×44.8cm。徐铉行书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篇结构平稳,但又不失趣味,书风含蓄天然,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河。

13 石渠宝笈:见第九首【译者附注】(9)。

14 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15 墨妙轩: 清代乾隆皇帝的书房名。以贮三希堂法帖石刻其续摹入石者。

16 此札:指贵藩帖。

17 与时递嬗: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依次演变。

18 土母: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 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9 月仪帖:见第卅五首【译者附注】(6)。

20 大化迁流: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21 二王无臣法:梁武帝曾说张融书法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张融说:“不恨臣无二王法,二王亦无臣法。”

【原诗题解】

此诗称赞南唐徐铉的行书极其工妙,继承了唐代的书法风格。北宋在徐铉之后还存有唐人风格的,只有李建中一人。

【原诗译释】

1.行押徐铉体绝工,江南书格继唐风:南唐徐铉的行书字体极其工妙,从徐铉这里可以看到,南唐的书法继承了唐代的风格。行押:行书。江南书格:南唐的书法风格。南唐在未入宋之时,迫于宋的压力,曾放弃国号,自称“江南国主”。押、绝:入声。铉:启功原诗自注“铉有平读”。《分韵撮要》注铉声调为阳平,诗中用此读音。

2.名家汴宋存遗矩,只有西台李建中:北宋的书法名家能够保留唐人遗风的,只有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的李建中。汴宋:北宋。北宋以汴京为都,故称。遗矩:遗留的规矩、风格。西台:见【译者附注】(2)。

【附图】

1徐铉的《贵藩帖》

http://image96.360doc.cn/DownloadImg/2016/04/1107/69555155_1

 

2李建中《土母帖》

http://image96.360doc.cn/DownloadImg/2016/04/1107/69555155_4

 

六十(淳化阁帖、大观帖)

编摹底本自升元,王著徒蒙不白冤。

淳化工粗大观细,宋镌先后本同源。

【启功自注】

淳化阁帖⑴,大观帖⑵。

魏晋以来法书墨迹,历经离乱,至宋所存无几。试观《宣和书谱》⑶所载,名目虽繁,以今存古迹之曾经宣和著录者⑷,已真伪参半。米芾得见数纸晋人墨迹,以其确出晋人手写而非钩摹者,已不惜一再记之,诧为稀有。徽宗贵为天子,元章⑸书画祖师,所见止此。常人欲观六朝、隋唐法书者,其难自可想见。

以古法书之难见也,故淳化阁帖在当时累次翻摹,风行天下,绝非偶然。阁帖固有传播之功,惟枣板摹刊⑹,失真自易,其得谤⑺亦在于此。而王著⑻竟为众谤所丛⑼,是盖随声不察⑽者多耳。

钩稽⑾宋人所记,盖南唐曾以向拓⑿集摹历代法书,共成十卷。其纸用油素⒀,法用钩填,既非原迹,故称“仿书”。“仿书”者,犹今所谓“摹本”。昔人钩摹,亦称曰“拓”,非南唐刻石、宋人翻刻之谓也⒁。大观⒂出其南唐集拓底本,重加精刊,如今之善本古书,虽曾影印,以其不精,再加精工重印⒃耳。此桩公案,情理如斯,愿与赏音⒄共商之。

【译者附注】

1 淳化阁帖:见第一首【译者附注】(9)。

大观帖:中国著名碑帖之一,宋大观年一一〇七--一一〇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故,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更定汇次,重为摹刻,命蔡京主其事。此帖刻于大观三年一一〇九,便有“大观帖”之称。因刻石置于太清楼,故亦有“太清楼帖”之称。《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

《宣和书谱》:中国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著录著作。全书20卷,著录宣和时御府所藏历代法书墨迹,包括197人的1344件作品,按帝王及书体分类设卷 。每种书体前有叙论,述及各种书体的渊源和发展,依次为书法家小传、评论,最后列御府所藏作品目录。体例精善,评论精审,资料丰富。

以今存古迹之曾经宣和著录者:此句后当脱“观之”二字,即拿今天所存的曾经《宣和书谱》著录的古代墨迹来看。

5 元章:米芾,字元章。

6 枣板摹刊:用枣木制成的书版翻刻。

7 得谤:受到别人指责。

8 王著:《淳化阁帖》的编者,北宋太宗时曾官侍书学士。

9 众谤所丛:众人指责最集中的地方。即大家都指责王著编刻的《淳化阁帖》没有依据法书原迹。

10 随声不察:只是随声附和,没有去探究真相。

11 钩稽:查考。

12 向拓: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钩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向拓亦曰"影书"、"影覆"。

13 油素:烫过蜡的纸。

14 “仿书”者,犹今所谓“摹本”。昔人钩摹,亦称曰“拓”,非南唐刻石、宋人翻刻之谓也:这几句话意思是,这里的“仿书”,仅指钩摹而言,不是临摹,也不是翻刻。古人将钩摹也称为“拓”,所以“仿书”也就是南唐集拓底本。

15 大观:即《大观帖》。

16 以其不精,再加精工重印:因为《淳化阁帖》刻工不精,故再刻《大观帖》精工重印。但二者所依的底本都是南唐集拓底本。其,指《淳化阁帖》。

17 赏音:知音,对此有研究者。

【原诗题解】

此诗评价《淳化阁帖》和《大观帖》。作者认为,宋太宗淳化年间由王著编刻的《淳化阁帖》与宋徽宗大观年间编刻的《大观帖》所依据的底本都是南唐升元时期的集拓本。虽然《淳化阁帖》刻工粗糙,《大观帖》刻工精细,但二者的源头是一样的,所以后人指责王著的《淳化阁帖》没有像《大观帖》那样依据法书原迹是不明真相。

【原诗译释】

1.编摹底本自升元,王著徒蒙不白冤:王著编刻《淳化阁帖》是依据南唐升元年间的集拓底本,王著被众人指责没有像《大观帖》那样依据法书原迹是徒然蒙受了不白之冤。升元:五代时期南唐烈祖李昇的年号。著、白:入声。

2.淳化工粗大观细,宋镌先后本同源:《淳化阁帖》刻工粗糙,《大观帖》刻工精细,北宋时期这一前一后两个刻本同出于南唐集拓底本一个源头。镌:刻。

【附图】

1淳化阁帖

http://p3.pstatp.com/large/a790003c4f82e2941e7

 

2大观帖

http://img37.ddimg.cn/5/19/23440037-1_u_1.jpg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