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謝池春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8-09-26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1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普通話真的沒有入聲嗎?(普通話的八聲四調·二之二)

謝池春 发布于2018-11-18 11:20   点击:4431   评论:18  
晴嵐書室謝池春(沛文) 2017年8月於網上首發
   《普通話真的沒有入聲嗎?》 普通話的八聲四調・二之二 
    晴嵐書室謝池春(沛文)撰

一位外國留學生來華學詩詞,他在詩詞大賽節目中分享學習心得時,非常受用、感激地講述一位南方朋友這樣告訴他:「用普通話朗誦《滿江紅》是不行的,因為普通話沒有了入聲,《滿江紅》入聲韻的味道沒有了,每一句都像是軟綿綿泄了氣似的,不能表現詞句慷慨激昂的感情和意境!」

現埸頓時寂然無聲,旁邊的師長、講用普通話的詩詞精英們,一時間都無言以對,似乎除了默認別無他法,那五六秒間有點像是開追悼會。
   
 ………………………… 

前文說過,「現在新詩韻要“滅入”,將漢詩真正推向五音不全的畸音境地,還自我感覺良好,實是建基於一種語言大一統的狹窄視野和有偏差的聲音感悟……。」

何以說是一種狹窄視野和有偏差的聲音感悟呢?

現在我們全都在慣性地指稱:「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但我要說:這實在是近代國人最大的謬誤。其實說普通話的人們天天都在使用入聲,只不過是,普通話入聲的調值剛好與現在四聲相同,因而比較隱晦難辨而已。要說是真正的語音面貌,普通話的入聲並未消失,也不可能消失,情形與粵語的九聲粘連為只有六調情況相類似(有些粵語課程,只用六聲教授粵語)。

試請擅於普通話的詩友們,唸誦一下「愛屋及烏」和「愛烏及屋」兩句,看看「屋」與「烏」有沒有分別吧,細味一下普通話裡面, 有沒有入聲存在的感覺,相信大都會慣性地說:沒有分別。但其實現在普通話的四聲之說,實不足以真實涵蓋它的語音全貌。 現在入聲分別派到了「平上去」三聲之中,其中平聲分為陰平陽平,亦即入聲分派到今天說的普通話四聲之中。也就是說,普通話除了一向所說的四聲之外,生活中還有這四聲之外因無知而早被輕忽的「入四聲」,合共八聲:分別是今天人們熟悉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還有我現在所指出的「陰入、陽入、上入、去入」,共八聲,普通話的真實語音全貌是「八聲四調」 。普通話的四聲之說,實不足以真實涵蓋它的語音全貌。

「四調」是甚麼? 先解釋當今四聲的四種調值:普通話第一二三四聲的調值分別是55、35、214、51,當作是歌曲的簡譜標音唱出就行了。而我剛說到的入四聲,調值跟當今四聲調值一樣,只是唸起來相對短促,而收音尾時帶有如唸「q」的不爆破喉塞音,是國際音標「ʔ」的深喉塞音,這就是我說的普通話「八聲四調」。 這個入聲字「q」尾塞音的說法,我在194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裡,為自己找到了佐證與呼應。情况便如粵語的入聲一樣:粵語入聲有陰入、中入、陽入三種,略舉字例,分別如「識(55)、泄(33)、蝕(22)」,它們的調值分別跟「詩(55)、試(33)、是(22)」(即陰平陰去陽去)相同,所以粵語是九聲而六調,只是粵語的「p、t、k」尾塞音效比較顯著,普通話只有「q」喉塞音,它在深喉處比較隱晦,可以游走於有無之間,主要表現為短促急收,有强烈頓挫之感。據此推理,普通話「烏」字的音素結構可以用「wu」來拼音,入聲「屋」字可以用「wuq」來描寫。實際唸讀時,如果陰平「烏」字唸一全拍,則入聲字「屋」可以唸半拍以短促其聲,並略帶尾塞音“q”。 普通話遇入聲字,例如「屋」,可以照樣認讀第一聲調,唸半拍以短促其聲,短促音加尾塞是入聲最大特點。為了加強其促迫感覺,可略帶尾塞音 “q”,任何入聲字都可以如此。作為尾塞音,g、q、 k 有相近似處,我認為普通話作音素結構分析時,拼寫式(非日常應用拼式)可以用 g 或 q 守尾,則“屋”字音素拼式可寫為“wug”(或“wuq”),但一般應用時的拼寫式則可省略g/q音符,這與現在“uei” 簡為 “-ui”, “iou”簡為“-iu” 道理一樣,不事煩瑣也。重要的是,用不著按照新規劃將第一或第二聲的入聲字,特地轉為第四聲來讀,有乖自然。但若同樣在「烏」字音尾嘗試加塞為「wug」或「wuq」,「烏」就有轉變了字義的感覺,因為它原本就不是入聲字,而入聲“屋”字加塞後,字義卻不覺變,反而意思强烈了。「三聲加塞情皆變,入聲加塞意無傷。」這是我在拙著《普通話平仄通》(香港明報出版社 · 2004)中“入辨”歌訣中的口訣。

「國語已無入聲」的錯誤說法越來越流行,文化圈中,人云亦云者眾,如今國人已習慣成自然,「入聲消失」成為「常識」,沒有人再能察覺其中的荒謬。

現實中當然還有很多生活例子,可以說明普通話的入聲並沒有真正消失。例如叫喊步操口令「一、一二一,……」,叫口令如不用入聲,可能戰士們都會打瞌睡,教官不會「yao~,yao~er~yao……」(一,一二一)這樣呼船般地呼喊;另外,又如廣播體操口令,如談話中跌宕、頓挫、激越的字眼字音,甚至詞語中改變了原調的的輕聲,都有「輕」入聲的意味,只要不依照新韻所倡導的刪除入聲自行去勢,誰說普通話不宜朗誦入聲韻的憶秦娥滿江紅?不懂普通話的人這樣說也就算了,連說普通話的人因為誤以為自己沒有了入聲,便也只能對此默認,簡直糊塗、愚昧,混帳之極!

國語·普通話語音,其實具備「十全大武功」,完全可以完美地表達入聲韻詩詞的情感,所謂沒有入聲,那是國語·普通話人自我認知不足而已。
我們看看《滿江紅》用韻的句腳 : 瀟瀟雨歇、壯懷激烈、雲和月、空悲切;猶未雪、何時滅、賀蘭山缺、匈奴血、朝天闕,通常人們用普通話誦讀,讀到「瀟瀟雨歇」、「壯懷激烈」等等押韻句腳之處,誰都不會拖拉延長,必定是短促激越之音,甚至同時閉塞胸腔與喉嚨以輔助激烈之聲「勢」,這就是入聲;「歇」字,也不會讀成普通話今天的所謂第一聲“陰平”,而是同調值促迫的“陰入”聲,當然更不會、也不必好像新韻所提議的,將「歇」字由第一聲轉讀為去聲(参閱本文首篇:二之一),因為原四聲之中本就有同調值的入聲。
所以我說,現實之中普通話一直都在運用著包含入聲的八聲四調,不只生活語言中如此,戲劇、話劇、朗誦表演等等更不可能沒有入聲,這是普通話中真實存在的情況,作為詩詞聲律的基本概念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並不反對普通話教學用四聲的說法,但任何尖專的學術理論,最後還須回歸現實與常識。
亦正如,我雖不反對普通話教學理論中的第四聲調值用「51」,但知道這五度音標並不能準確描繪普通話的音域跨度,我認為第四聲調值應該是61。很簡單,例如我們看看現在標示「媽」字是55,「罵」字是51,現實中「罵」字一起音比它高,顯然應該是61,怎麼會是現在標示的51?若「媽」與「罵」一起音等高,同為5,這樣「罵」字音就比「媽」字低了,若辯稱這種標示只是“相對音”,而非“絕對音”,則是用兩種不同的調域來胡扯。普通話教師經常對學生們說:「唉你們的第四聲總是降不下去」,其實我真想對老師們說:「你應該叫學生們先上去,一發聲能上去,下不下來倒不是問題了,第四聲應該是61而不是51。」 
我不會去要求普通話教科書作改動,因為不做詩詞的學生也不必要勉強學平仄,但這是詩詞對聯範疇中淺白易懂的聲韻概念。而既然學做近體格律詩詞韻文,則不但要學懂分平仄,還要知、辨入聲,就像是學音樂的,讀譜基本功總不能不學吧,難道要高雅遷就平庸?
雖然我在此稍為拉雜了些,說到了普通話第四聲調值問題,但總算是說明了:普通話今天的四聲理論和調值描寫,並不能完全符合現實,普通話的真實語音面貌,應該是八聲四調,入聲永不消失。

讓我再次引用前文句子:
「入派三聲」之說,緣起於元初的《中原音韻》,但其「附論」《正语作词起例》中說:「……但入聲作三聲,如平聲『伏』與『扶』、上聲『拂』與『斧』、去聲『屋』與『誤』字之類,俱同聲,則不可。何也?入聲作三聲者,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毋以此為比。當以呼吸言語還有入聲之別而辨之可也。」 另有一段也說得很簡單明白:「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 …… 然以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可見元朝曲韻《中原音韻》自己解釋的「入派三聲」,也並不是指入聲真的消失了的意思,所謂普通話「沒有入聲」,後人以訛傳訛而已。

於是,當今《中華新韻》主事委員們,也誤以為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這說明他們對自己的語音實在沒有應有的、足夠的認識。新韻會方設計的問題「七」中,也還提到“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在這樣的狀況下,仍然强推新詩韻,雖然會方的釋言中,也說還是希望詩友們“最終”也能學用入聲,想來只會是一句緩衝作用的空言而已,看看今天部分新韻擁眾言語中的狠勁,說明早已將“最終”二字初衷丟得一干二凈。
新韻的擁眾,還以為自己這一代人終於完成了偉大的歷史使命,實是不知自己在做著甚麼,沒有文化意識的讀書人, 可悲復可嘆!

。。。。。。。。。。。。。。
原本國語早已有自己存在的理由與廣闊的區域空間,今之規範成為普通話,則在方言地區,亦應該自置於適當的地位,那就是起著「普及通行」的作用,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普通話」。方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其中盛載著我們祖先數千年的文明文化信息,自古各地傳承文化,在一統文字的大框架下都是用方言教學,但今天方言教學內陸早已無存,方言用字丟失也就算了,更大問題是,國人已逐漸不能再用自己方言誦讀古今文章與詩賦。一語獨大、語言大一統的觀念是部分假文化人短視的快感,只能使雄厚的中華文化變得單調薄弱,逐漸步入整體的衰竭,成為世界語言之林的被淘汰者。其實語言如湖泊一樣,需要因應時代的活水源流,不斷給養,觀今普粵詞語相互補益可見一斑。

當今新、舊韻之爭,爭甚麼?
爭一兩個韻部歸屬?爭幾個古今字音考究?争論今人能否用中古語音讀唐詩?不是的,實際就只是爭入聲的去留,就是争漢詩聲韻要健全還是畸缺的傳承。可以肯定地說,漢語、普通話無論怎麼變,都不會變得沒有入聲。因為普通話中入聲辨別的相對困難,便乾脆說成是「沒有入聲」,竟然是唯獨這一代詩人應有的「德性」?
    如果堅持要丟棄入聲,建議先別忙在詩韻中推廣,請先在日常生活中試試看:說話時除了長平聲之外,只可以有“抑揚“(上去),不能再有“頓挫”(入聲),看看真正沒有入聲的生活如何舒坦暢快!懇請,不要自欺欺人的。
如果你們願意整個人生,都保持在“沒有”入聲的矇昧、自閉、無知覺狀態,一意要推行新詩韻,那也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們也沒有阻礙的理由,詩詞歌賦,本就無需契約,呵呵呵……人各有志悉随尊便。
   
本文旨在向國人傅遞這個信息:認為普通話沒有入聲是非常錯誤的觀念,以及向有關文化部門指出,在詩詞對聯格律韻文體裁的範疇中,想方設法刪除入聲的實際應用,只是削足適履的做法,唯有共同努力探討普通話的入辨方法,才是積極正確的方向。
至於其調聲(“調”音“條”,動詞)方式,與具體的直接聲辨、入聲區域分辨方法,筆者擬抽空在此另文闡發,並同時對既往發表過的拙作相關口訣(漢語拼音兼註音符號輔助)詳加闡釋。

今天新詩韻的滅入問題,著實不容小覷,數百年朝代變更都不刪除入聲,現在卻做了。今人對自己的語音如此缺乏全面真確的認識,誤假象為真貌,日日使用著仍然生氣勃勃的入聲而無知無覺,還以新韻魯莽、人為地滅入,無異自宮自戕,卻又自我感覺良好,阿彌陀佛!詩詞對聯學界,應該重新審視、檢討國人、詩人對普通話入聲的認識,重回五音健全的格局。

曾幾何時,神州大地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北人依舊不能吟」,北人耶?國人耶?

新韻行,律絕止,
五音畸損聲之恥 。
陰陽上去「入」無踪,
宋韻唐風成歷史。
陰陽上去「入」何踪?
四調八聲重疊置。

【偉大的藝術家梵高,一生只成功賣出過一幅畫,今天他的遺作卻在拍賣會上以天價拍出,他生前曾說:「我知道這些畫很難賣出,但以後大家總會慢慢了解,這些畫充滿新鮮感與愉悅感。」
同樣,我也知道我這幾篇文字,現在不易令很多人認同,但以後人們也總會慢慢理解它的意義。[ 沛文 ] 】
(弘揚傳統文化・歡迎完整轉發)
  
[ 這是我顛覆近代國人觀念的倡論之一,點讚慎思,因它可能贏得更多的是罵名。 ] 
  
    【晴嵐文化】

………………………………
本群拙作相關文章:
●《普通話的八聲四調》兩篇 
二之一:比來《新韻》話荒唐!
二之二:普通話真的沒有入聲嗎?
建議參考:
●《也來“胡”說普通話》
…………………………………… 
【本帖附圖說明】中華書局1948年版《辭海》中的入聲字拉丁字母標音,末端都附有「q」符標示的尾塞音,同字的國語注音符號則沒有入聲尾塞音的標示,這點與普通話漢語拼音相同,說明方案不標示不等於生活語境中沒有入聲。 (晴嵐書室資料)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