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常文居士 男  40岁
  • 注册日期:2012-05-12
  • 最近登录:2024-03-15
  • 粉丝人数:16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自析《七绝-冬日杂兴二首》谈谈诗意象之选择(一)

常文居士 发布于2018-12-02 16:06   点击:1739   评论:4  
此乃参赛作品,聊表参与之情。




七绝-冬日杂兴二首  
  

 

日暮溪清映白沙,炊烟篱落野山家。数声好鸟无寻处,枫叶飘飘似落花。

注:平水韵  

第一首七绝写的是个人感情。
     首句“日暮”写时间,就是黄昏时分,全诗的感情基调便定格在“日暮”二字上。此二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日暮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时间流逝之感,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有了日暮,下句的炊烟二字就有了着落。溪清映白沙,极写溪水之清澈。溪水是未有受过污染的,从侧面也说明此地幽僻,少有人到。人类喜欢傍水而居,有溪水的地方,就可能有人类居住,也为下句野山家的出现设下伏笔。第二句,炊烟篱落野山家,这句仍然写景。第一句写的是静态之景,那么此句就兼有动静结合之美。第一句写的是自然之景,那么第二句写的就是社会之景。第一句写的是近景,那么第二句写的是远景。于是一副黄昏田园风景图便浮现在读者眼前。只不过冬日的日暮、清溪、白沙、炊烟、篱落,野山家,无不带有冷清的色彩,同样暗藏作者孤独、萧索的情怀。
    
数声好鸟无寻处,前两句写视觉,那么此句便转写听觉。在作者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传来几声悦耳的鸟叫,打破了寂静,也暂时缓解了作者的苦闷。是为一扬,然而“无寻处”,作者只能听到叫声,却看不见鸟,是为一抑,热闹是那些不知名的小鸟的,作者还是作者。此乃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枫叶飘飘似落花,仍然写景。枫叶,就是红叶,自古就有“红叶题诗”典故。
《红叶题诗》的故事最早见于孟棨的《本事诗》中"情感第一"。一共有两则,此处起其一: :中唐诗人顾况在洛阳时,闲暇时与三诗友在上阳宫宫廷苑囿内游玩。看到流水从宫墙内飘来一片大梧桐树叶,上面写有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第二天走到流水的上游,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让它顺着水流入宫墙内。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过了十多天,有人到苑中踏春,又在红叶上得到一首诗,拿来给顾况看。红叶上写着:"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北宋刘斧在《青琐高议·流红记》中云:"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 但千百年来,一段段"红叶题诗"却让人们从此对落叶流水寄予了无限情感。枫叶似落花:诗友江之韵的《江源红叶》:疑似春花片片红,却将浓艳谢秋风。生来本是寻常叶,一染相思便不同。道出了红叶的本质。作者有《落花诗三十首步唐寅韵》更是多角度多手法描写落花,此不多谈。落花借花喻人,以花抒意,用落花来比喻红叶,感叹春去花落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繁华一梦的感慨,感到失去美好伊人的怅惘。崔护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李后主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宋祁《落花》有: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之全诗突出特点是巧妙的运用比喻手法。“春花”其实就是诗人“心中女子”的化身,诗人用“春花”的艳丽比喻少女的美丽,用“春花”的凋零比喻少女的嫁人,用花落结子比喻女子结婚生子。诗人对“花”的感情,其实就是对“心中女子”的感情。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一种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的特点。本诗何尝不是想表达此种感情呢?落花过后,绿树成阴,“绿叶成阴春事了,寻芳已晚月空明出自作者《落花诗30首步唐寅韵》之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枫叶飘飘似落花,显然属于后一种。“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无我之境”中,主体的意识要纯,用纯净的眼睛去观看,用纯净的心去体会。在此种境界中,读者感受不到主体的存在,或者参与,似乎只是描写而描写,主体的退出,哲理源于自然,自然在与“无我”。作者创作时,化入物中,以物观物,全然忘“我”,“无我之境”中作者依然存在,只是作者以隐退状态而存在。
    何为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本诗中,日暮、清溪、白沙、炊烟、篱落、野山家、好鸟、枫叶都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便构成荒凉、萧瑟、冷静、清寒的意境。作者的落寞、萧瑟、悲凉等感情便隐藏在这种意境之中。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举个例子:日暮即是黄昏,也是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暗含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夕阳的陨落让多愁善感的诗人联想到个体生命的非永恒性。这种感于黄昏日暮美景不长,人生短暂的忧患意识长久地滞留在诗人的心中,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生命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而这种忧患意识就集中体现为对夕阳这一黄昏意象深沉悲凉的感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就是抒写这种感悟。
     此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是却包含作者的多种感情。从全诗看,日暮写的是一天的时间将要过去了,而枫叶飘飘则写的是一年的时间就要过去了。流年易逝、时光难再。由炊烟、山家,可以想象,日暮时分,做饭的时间到了,可能有的人家在做饭,有的人家正其乐融融的在吃饭。这些都在诗之外,需要读者去细细领悟。作者年36岁,尚孑然一身,一生能有几个36岁呢?古有成家立业,家都没有,何来立业?一种渴望成家的感情自不待言,“缘分有天求未得,糟糠何处老相催(出自作者《落花诗30首步唐寅韵》之十六)正可作为注脚。由别人的家,自然过渡到自己的家。枫叶飘飘似落花,则解释为什么作者至今没有成家。对逝去伊人的怀念和追忆,对伊人刻骨铭心的爱恋显而易见。
    全诗通篇写景,景中有情。只不过不同之处,在于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融情于景。诗是一种文学体裁,上下句之间需要衔接紧密,前后照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结构上完整,再加上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更为形象生动,方算得上完整的作品。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却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0)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