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读书和生活之于写诗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1-11 19:39   点击:886   评论:1  
五绝 以诗代序
古来崇仕途,科举肇从初。独木贻何患,人多不读书。

读书和生活之于写诗

——在拙文《怎样基于生活写诗》下给两位诗友的回复

 

一、摘录

镀金诗友在文下留言:“生活人人都在过,感悟却有深浅,用心还在其次,读书少才是根源。所谓能感能发,何谓能感?天地万物,见到了都有感触。何谓能发?感触都能恰当点写出来。如此就是好诗人。而能感能发前提只有一个,读书。不读书如何能知天地万物的由来道理?怎么能感触?不读书又哪里来文采表达好?……”

树阴照水诗友跟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到用时方恨少。…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以“即兴”为题留诗曰:

诗从哪里来?有感更需才。万卷书读过,生活不空白。

 

二、我的回复

huge跟评:2018-12-26 23:51

欣赏二位说话,都很精彩。本来要写一下给镀金诗友的回复,看来主要意思不用写了,树阴照水诗友的意思就很好,深表赞同。

总认为,诗友间应该加强互动,这对谁的写诗都有益处,这就是一证。而且,只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正常心理,来看待和听取诗友间的意见,而不是先盲目顾及虚荣和面子,盲目先想着维护个人观点,就都能实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两位的见解都很有代表性,且不失个人的深入思考。镀金诗友对读书的认识独到,很深刻,很赞同,但也应避免用读书而疏远生活。

读书是人类有积淀才出现的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是人类走向理性和进步的表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包括更丰富、更知性、更精致、更有质量的生活,也就是更像人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读书与不读书的生活是有天壤之别的。读书对人的精神和灵魂有塑造功能,也有再塑和重塑作用,其实就是指导意义,我就把不读书的生活看成与动物性的活着无异。

要分清的是,读书的目的本质上并不是为了读书,毕竟喝西北风是无法读书的,这也是过去生活不好时,读书之所以是少数人的“专利“的一个原因。读书总是需要一定有闲时间,无闲则读书也无可能。其次,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读书,也就不能用读书来否定生活。

读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且读书本身就是生活,生活本身也不能没有读书,它们是包容关系,不是替代关系,生活永远是读书的上位概念。正常情况下,二者是不该也无法割裂开来的,割裂开来的情况其本身就是生活的欠缺。

虽然这样说,生活里缺少读书的情形,千百年来是很普遍的。这当然与历史上的愚民政治和制度有主要关联,很大程度上也与中国百姓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需求有重要关系。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封建社会长期统治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人的普遍积极性,等等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代中国真正的读书热,仅发生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剥削制度的取消,人们一边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勤劳建国、建设和奋斗,一边也有了工作和劳动之后的闲暇。那时也根本不像后来某些人故意歪曲事实所说的只读毛泽东著作,其实各种各样的读书都方兴未艾,唯出版能力不足,包括后来批林批孔运动中对一些书籍的限制和没收,造成了书籍的匮乏,而不是读书的匮乏。这我有亲身经历。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读书荒,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的,主要是因为人们致富的强烈欲望和一定剥削的存在,造成了人们闲暇的急剧短缺,以及社会在金钱大潮裹挟下畸形发展,又造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怪现象,再加之“快出人才”口号下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起到了对人们走入社会便不读书、厌恶读书情况的助纣为虐作用,让读书又进入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选择心态时代。

是这些多种情形,导致了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书籍越来越多,而人们读书却越来越少、习惯越来越难以养成的怪异情形。不能不说,中国当今围绕经济什么都好,唯围绕精神和灵魂则不可乐观。这不是好事,尤其对未来更不是好事。

镀金诗友对读书的认识是深刻的,有主见,也有见地,很发人深省,但如果含有读书高于生活的意识,或认为写诗可以重读书而不重生活,这便是在读书和生活之间形成了某种扬此抑彼的变相割裂,也就发生了概念上的逻辑问题。

事实证 明,只有在指导意义上,读书才可能是高于生活的,且这种“高于”必须切实具有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否则也是妄言的。这也等于解释了艺术高于生活的道理。

写诗需要读书,而且极大程度上依赖读书,但这不足以扬此抑彼。后主再怎么读书,前期也不可能写出后期饱满深沉的作品,后期即使再能写出前期的作品,也不可能再有前期那样的浪漫奢华情调,这不是由读书决定的,而是由生活决定的,这绝对不能割裂来看。

照此说下去,什么人果真反后主而为之,在丧国后依然故我,那也许是读书的结果,却是读书的呆子,无用的呆子,也就不可能像后主这样被称作“千古词帝”,也没这个资格,这不仅是对读书功能的扭曲,也是对生活现实的扭曲,更是对艺术创作性质的扭曲。

艺术创作的性质是美的,总是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这是至少的一层。站高一点说,如果搞艺术的人有这个意识的话,艺术创作的性质则是和整个人类及其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再从欣赏角度看,艺术创作是为满足欣赏需要服 务的,欣赏是社会大众化的欣赏,不是某个人的欣赏,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要时刻以这样的欣赏为创作的全部价值和目的,违背这个要求,艺术创作的意义和性质也不复存在。

又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来看,艺术为了满足自身表现美、提 供美、创造美的需要,创作的对象和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并没有对哪些可创作、哪些不可创作的限制,但这却不能成为可钻用的空子,而成为违背现实生活实际和现实欣赏需要的借口,即使那些以历史和未来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也不能忽视与作者所在时代的现实联 系。比如,“借古喻今”这个词,就很有意味。

这也包括哪些所谓“超现实”,乃至“脱离现实”的作品。这样的东西,如果究其根底的话,都是名实不副的东西。它们既无法不要欣赏而向没有欣赏的超越,也无法让作者本身从现实生活往绝对不食人间烟火的脱离,都不过是以某种观念、理念和作者一定的追求虚无缥缈地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而无法让这些变为某种程度上有绝对意义的现实或可能,更成为不了人们广泛而客观的需要。

由此回到镀金诗友说:“什么体会生活,不读书你啥也体会不出来。”这话既有合理性,又有可推敲性。

合理性在于,读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绝对不可抹杀的,所谓:“生活人人都在过,感悟却有深浅,用心还在其次,读书少才是根源”,所谓:“如何才能高于生活呢?我想就是多读书了吧?这样才不至于无从下笔。”这是二位朋友的见解。归纳起来,就是树阴照水诗友所引用的两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到用时方恨少”。

可推敲性则在于,借此便轻视乃至否认生活还不具有可能性,尚缺乏有绝对说服力的事实依据,也就是不正确的,至少属于不科学的认识。相反,树阴照水诗友所领会到的“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倒是不管证 明了与否,至少是人们一直所达成的普遍共识,既符合唯物主义理论,也越来越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广泛向往和需求。

谢谢二位肯于写字,这不知要强过多少人多少倍,我就是欢迎和珍惜这样的朋友,也才谓诗友,让我也有说话的情趣。谢谢二位。得几句:

百年莫过立于真,笑看浮华怎覆尘。宁可充当门外汉,不从门里变成神。

同时,树阴照水诗友留下的四句小诗,读来很是清新,不仅朗朗上口,且意理通达,情不失其内,毫无做作之感,句句可真。

如:“诗从哪里来?有感更需才”,语出自然,用式也自然,有格式却没有约束感。“万卷书读过,生活不空白”,也是把道理说得很贴切,能够引起读者对读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考或反思。

写诗无须求精,先从写好开始,这是基础的基础。好诗总是读一读就能感受得到的,诗不好,或不懂,就不和谐,都读不下来,也不上口,实际上读音很说明问题。又几句个感:

平素咏和吟,尤其重读音。但凡生僻字,计作乱弹琴。

(原址: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10641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1)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