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木刀 男  72岁
  • 注册日期:2014-04-25
  • 最近登录:2024-04-23
  • 粉丝人数:26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说起

木刀 发布于2019-01-19 09:32   点击:3161   评论:11  

木刀: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说起

    题目中所说的这一联诗,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是杜甫著名的“秋兴八首”第八首的颔联。对于杜甫为什么要改变诗句中的词序,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侧重和倒装 一》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本文作者对其另行作了分段):

    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照字面看,像不好解释,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很顺当。为什么说这样一改就不是好句呢?

    原来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

    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成为叙述句,叙述鹦鹉凤凰的动作,重点完全不同了。

    再说,照原来的描写句,侧重在香稻碧梧,那末所谓鹦鹉啄余,凤凰栖老都是虚的,只是说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寻常而已。要是改成叙述句,好像真有鹦鹉凤凰的啄和栖,反而显得拘泥了。

    周振甫的引用完毕。

    显然,杜甫这样安排文字,是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思想指导下,冥思苦想而写出来的,周振甫所提出的,文字这样安排其作用的解释,也是十分有道理的。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样文字安排有什么语法依据,也就是说,这样的文字安排符合语法规则吗?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会真正地扩展我们的诗词写作技巧。

    这就是本文叙述的重点:为什么“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符合语法的。

    首先要谈的是,什么是语法。

    中国自古就没有发展出语法的概念,只有训诂的概念。所谓训诂,其实就是解释某个具体字的用法的学问。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一个叫马建忠的人,写了一本《马氏文通》。马建忠从古代经籍中,整理出了一套系统的文言语法。然而,由于马氏语法是根据西洋语法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其中只有实、虚字的划分这部分,是继承、发展和完善了文言语法(即训诂这一部分)的字词分类,只有这部分是拼音文字的语法所没有的,其余的都可以找到与西洋语法的对应。

    西洋语法,可以笼统地称为拼音文字语法,它与文言的这种表意文字的语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法体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拼音文字在用文字进行人际交流中的过程是,意->音->文->音->意。而表意文字在同样的过程中,是意->文->意,这中间并不一定非要经过声音这个环节。比如,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的话,但南方人写的字,北方人能看懂。

    由于声音的本身,是完全没有表意功能的。拼音文字是用音来传递意的,若要把音与意对应起来,必须进行人为“绑定”,也就是IT业常说的“编码”。绑定的工具,就是字典。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廉价的文字载体,拼音文字就会如拉丁文那样,只能成为小范围流通并随时间逐步消亡的文字。这是由于口音会随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地改变,最终会变得面目全非。

    拼音文字的音意之间有了对应还不行,为了将音、字、意三者能尽快地起来,就出现了所谓的grammer,即最初的拼音文字的语法。这种语法进一步规定了文字的词类、适用场合、简单性质、适用时段等等属性,并赋予其相应的特有文字标志,这就是拼音文字所谓的“变位变格”,最多的可达11种。同样是语言的文字表达,汉字怎么就没有这些令人不厌其烦的变位变格。这是由于拼音文字脱离了声音产生的环境和前提后,对于阅读的人而言,就增加了分辨声音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对文字意义理解的速度。拼音文字的变位变格,可以理解为一种阅读提速机制。由此推测,拥有拼音文字的语言,一定不是原始语言,而是为了利于其文字识别而经人工精心设计过了的语言。在汉文看来,这都是文字累赘。

    另外,语法还规定了词类所能安放在句子里的大致位置,这也是为了提高文字识别速度而规定的。

    现在的汉语语法,是直接比照着拼音文字的语法建立的。由于汉语没有变位变格的结构,只有其遗存,因此,汉语语法也就没有相应格的内容,所遗存的涉及格作用的内容,都转到了字义里去了。

    总的说,拼音文字的语法,是建立在“以文字形式来提高声音辨别度从而归类定义,再界定各类词的用途和作用位置”这个基础上的。汉语这种孤立语的语法,在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应该建立在“意思应如何表达”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简单的比照拼音文字语法来建立自己的语法体系,也将汉语语法的词类仅仅从语法形式定义,并给各类词指定其固定的用途和作用位置,就走到歧路上去了,必然引起语法的混乱。现在的汉语语法虽然使汉语更易于理解和表达,但也就失却了汉语本身表达的灵活性,更是失去了汉文的简练和神韵。

    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通常要具备“所以然”这三个要素:

    1、“所”,即,谁
    2、“以”,即,做了什么
    3、“然”,即,作用于谁

    所、以、然的,本质上是内部实质上的,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

    例如,我,吃,饭,分别对应着“所、以、然”。它们顺序的排列组合有以下几种形式:

    1、我吃饭——一般叙述
    2、我饭吃——我吃的是饭,而不是别的东西。
    3、吃饭我——是我,而不是别人吃饭。
    4、吃我饭——我吃的是自己的饭,而不是别人的饭。
    5、饭我吃——是这个饭,而不是其他的饭,是我吃的。
    6、饭吃我——当“然”从属于“所”时,表达了一种不可能,当无从属关系时,是第一种情况的反位。

    除了第六种排列在某种特定前提下,有可能产生其他意思外,其它的五种形式都不会引起表达的误解,但有可能造成接受方理解的难易不同,以及提交方所强调的对象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的原因不是各部分位置的不同造成的,而是由“所”和“然”之间总是存在某种逻辑关系造成的。这也就是说,“所”和“然”的内容,已经基本确定了它们各自在句子中只能扮演什么角色,其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理解而言,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前面的例子,即使写“饭吃我”,也只能理解成“我吃饭”,因为“饭”只能被“我”吃,而不是反过来。此时再来看拼音文字为什么要指定词类在句子中的位置,就可以充分理解了,不过就是为了减少文字由音转换为意的难度和时间。由此看来,汉语的语序存在的意义,在现在的汉语中被忽略掉了,因为从上例可以看出,这些语序对于用尽量少的字去表达尽量多的意思,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按照“所以然”的结构去分析句子,是最简单的,因为再复杂的句子,也是有层次的“所以然”堆叠起来的。在这样的结构下,汉语词的现代分类,就有可能大部分失去其实用的意义。

    马建忠的语法中,将所有的字分为两类,实字和虚字。

    他把虚字定为四种:

    1、介字——用于使不同实字之间的字义产生关联。
    2、连字——用于使字句得以提承展转。
    3、助字——用以终结句子或短句,具有标点符号的作用。
    4、叹字——用以抒发心中不平之声。

    实际上就是两种,因为前三种都是起建构文章作用的,似乎可以统称为“构字”。其中连字和助字是口语所没有的,是为了在无标点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句读而专门设计出来的。叹字的确立,使人相信,都说是“词言情”,若无虚字中的叹字,则情无可以“言”之处矣。

    除此之外的字,都是实字。

    实字的分类,如前所述,其实应该根据它们在句读中相互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确定的。但现在所有的分类办法,都主要是按照它们在句读中担任的语法作用来确定的。马氏语法把实字分为了五类,即名字(名词),代字(代词),动字(动词),静字(形容词),状字(副词),现代汉语语法就分得更细。这些语法分类的产生,都是没有意识到,汉字的意本身,就已经隐含地指定了它们在句子中不得不担任的语法角色。因此,以语法作用来给汉字分类,纯属一种自带镣铐的行为。拼音文字这样作,是由于有其不得不作的理由,那就是拼音文字的识别有很大的困难,必须要在文字形式上,使得能够给文字识别增添便利,即增加一些易于识别文字性质的标志。例如,汉语拼音的识别就比汉字的识别,难度要大得多,往往要看完一句话,才能看懂写的是什么意思。本人曾经长时间坚持用汉语拼音写日记,时间久了,再看日记时,要好半天才能看明白。而且丧失了汉字的“一目了然”的那种阅读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汉语没有变位变格的语法标记,从而不能从形式上给汉语拼音的解读以任何的帮助,这大概就是人们仍然要坚持使用汉字的重要原因吧。

    关于什么才是汉语的真正语法,上面所说的,只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尚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只能是一些直觉的感悟,仍然需要有相关专业的有志之士去深入研究。但且不可再去照搬拼音文字的语法体系来建立我们自己的语法体现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一旦某种拼音文字向大范围扩张,它的结局只能是三种,一种是成为少数人(例如神职人员)操纵其他大多数人的工具,与当地的本土语言及文字并行存在,或者这种文字被用来拼写本地语言,再或者该文字被修改以适应扩张地区不同的语言形态。前两者正是绿教在中国的拼音文字的现状,第三者是英语在世界范围流通的现状。随着地球村的日益形成,拼音文字会以其多变和妨碍交流,终将被世界舍弃。

    说到这里,大家会问,你说的这些跟诗词有什么关系呢?

    我会说,有。这提示了一个技巧,你不妨将写好的作品中的字、词多换几个位置,不要去管什么语法不语法,只要你还能看得懂就行。如果你这样做了,你肯定会写出“面目一新”的作品来。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只有摆脱了西洋语法的牢笼,你才是一只能自由翱翔的雄鹰。

    我始终相信,我们的祖宗不去研究语法,绝不是因为愚昧、落后,而恰恰是因为,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本来就不需要任何语法。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2)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