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又一个对仗的话题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1-26 23:53   点击:2294   评论:3  
五绝 以诗代序
惯了平常日,充为说话人。不嫌垂问众,只怕问题贫。
——这是刚刚回复诗友问询而来的一个话题,还未及诗友反馈,便拿来搁此。

又一个对仗的话题

——复道和一诗友在拙作《五律·遣兴》下问询

 

  总是有很多朋友关心对仗问题,看来朋友也是,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对仗毕竟是写格律诗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有无对仗,对仗怎样,关系到的不仅是格式,也有趣味、色彩和艺术性等方面。对仗既是律诗的一个特点、特征、特色,也是一个技巧,更是这样的运用。

  朋友看到拙诗颔联,提出‘“无暇顾”对“独自凉”?实在不解,望先生赐教一、二为谢!’这就问到了怎样写对仗句和怎样运用对仗的问题。

  首先说运用。律诗古来大家手里也有不用对仗的情形,此其一。其二,对仗通常用于中二联是基本的约定俗成,即便这样,颔联也可不置对仗句。其三,对仗有宽严之分,又因为对仗是从对偶演变而来,是严格的对偶,宽对就比严对紧张感轻些,这时颔联用稍宽些的对仗,而将颈联用得严些,就能起到避免全诗上重下轻的感受,也符合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这样的欣赏习惯。

  其次是怎样写对仗和如何认识对仗。写诗是创作,不是按部就班的匠活,这就造成对仗也只是仅有一般的知识,而没有一定之规,不能用死的知识来套具体情形下的的千姿百态的运用,反过来各种运用又都是符合知识的,这才是对对仗的合理认识,实际对仗的难点正是在这里。

  写诗不仅仅是学了对仗知识,然后就在这个知识里打转的问题,也不是仅仅懂得中二联用对仗就能写好律诗的问题,任何知识学起来都是必要的,可任何知识也都必须面对学以致用问题。什么知识一变成了现成的,可学习了,可效仿了,就是窠臼,故学以致用就不该是从知识到知识的搬家和这样的理解,而是活学活用,是有针对地创造性的对知识的运用。

  这也是个观念问题。这个观念把握不住,不管有多少对仗知识,也化解不了一个具体对仗的具体运用,还会搞得一到写对仗句就心里矛盾重重,无所适从。

  朋友的“不解”中,不单单涉及怎么写对仗,实在还有个怎么认识“无字句”的问题,这里不仅有一般知识,也有具体情形具体对待的技巧。看来这又不单单是一点对仗知识的问题了。

  不便扯远,以下仅就“无字句”的对仗跟朋友谈一谈,也好对朋友就拙诗的提问有些针对性。

  无字句,作为表存在意义的句子,是好理解的,这时与有字句是相对的。如“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这个意义上,单把“无”字拿出来做别的用法,也是一样。如“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可惜,带“无”字的句子一出现,就总是比这复杂得多。简单一点讲,就对仗看,“无”可当做动词,也可当做副词,甚至形容词,这样与之能够相对而结构出的对仗就是丰富多彩的。又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个对子,虽表面看成不对仗用于颔联也是可以的,或就看成宽对用于颔联则更是合理的,但究起来,把这个句子看成工对也完全说得过去。如“随风---夜,润物---声”。

  从这句可看出,对仗不仅仅是动词非得对动词不可,而是动词可以和形容词、副词,都是对得起来的。如果仅仅把“无声”看成存在意义,那么便不好理解与“入夜”相对。

  “无”在这一对中,不仅仅是表达一种存在现象,也被赋予了动感,是“本该有而无”的意味,且更具情感化,更有利于表达,也就同时配合“细”字而与上句“潜入”有了极妙的对仗感。显然,这时的一个“无”字,要比选择其它从知识上能够与“入”相对的字眼,如“缄”、“喑”,要好得多。

  老杜是喜好也善于用对仗的,不管是平韵还仄韵,对仗都极讲究,唯后人越来越囿于知识窠臼,令工部虽贵为诗圣却也被人诟病不断,五十步笑百步,何其悲也。换句话说,写诗不如人家,还去诟病,非但什么都学不到,再怎么自恃自以为的本领如何,又怎样,还不是依然落后于人家?

  这也恰恰是当今众多写诗情形的一个悲剧,只顾用现成的知识和囿于条条框框里写诗,并以此为美为乐,而不会用活的心灵写诗。下面就看看诗圣的一些对仗方法、态度和技巧,或许对朋友有所助益。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用“只”对“无”,至于“只”后省略了“有”,皆可意会,以此来理解此对,这不去分析它,单看“只”对“无”就能发现,这已不是简单的“有”对“无”这种知识性联 系和这样的关系了。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个对子中,“所向”与“真堪”,“空阔”与“死生”对得就很巧妙,用“托”来对“无”,则简直把“无”字看成了一个十足的动词。这样的情形,还如“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这是用“无”与比喻动词相对。“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色”这里是“变化”、“失色”的动词意思,“无”与“不”表面看是动词对副词,实际“无”也有了充当副词性的意味。又如“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无家”与“何处”表面并不对称,一个是动词性,一个是名词性,然而分开来看,“家”和“处”都是名词,这对起来不成问题,“何”作为疑问代词与“处”构成偏正词组,就有了形容词性的限定功能,那么用“何处”来对“无家”这个动宾结构,合适不合适?

  合适。“无”这个表存在的动词,作为“没有”讲,动词意义较轻,说明性和限定性则很明显,且从上下两句不便独立来看,也可看做流水对,就更是合适。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这里也不能认为“绣羽衔花他”与“红颜骑竹我”是工对部分,而到了“自得”与“无缘”就成了宽对。

  “缘”有名词义,也有动词义,与“得”相对是动词义,如“相关”、“牵连”、“借助”,这时前面的“无”当“没有”讲,其下句的“自”就暗合为了“有”,对得也是极工的,只是以窠臼之目观察不到而已。

  况且,“自得”作“悠然自在”讲,与“无所凭借”,就意思看也是对得严丝合缝的,这也说明,对仗不仅是字与字对,也是词组与词组对,既要照顾意思,讲究词性,也要关注具体情形下的用法和技巧,也就是把对仗知识活学活用。

  由此想到主席用“慨尔康”对“今胜昔”就更易于心领神会。同样,“宜将剩勇”与“不可沽名”究起来也只是字与字对,或词组与词组对,不算完全符合那些现成的对仗知识。

  “将”是介词,注定宾语“剩勇”是名词性,“剩”是形容词性,而“可”是情态动词,虽和“将”一样都不能独立运用,但“可”后要接动词,“沽名”就是动词性的意义,这样一来“剩勇”和“沽名”怎么能对呢?除非把“将”也改成另一个情态动词,如“须”,可惜声音感又有了欠缺。

  写诗是不可矫情的,也来不及矫情,如果这么矫情起来,写对仗就掉入了“死规凿”的陷阱,还有多少出路?终究“宜将剩勇”与“不可沽名”能做到字与字,词组与词组保持对称,就是很不错的对仗技巧,也才真的是符合对仗知识的,然而是活学活用的知识,而不是死的知识。

  不过无论如何,做好什么事情都是要先有知识,而后才能活学活用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也非一定是前人的,更多是具体应用上的,是学以致用的结果,也就更是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悟、体会,进而通过熟能生巧衍生而来的新方法、新技巧、新手段、新策略,这就是知识上的所谓“一脉相承”,并非空穴来风般的所谓“独创”。

  人之所以常常落入知识和能力的窠臼,一是受制于有什么样的观念,一是受制于所学所会的知识尚有未到之处,尤其支持一种知识的相关知识,是万万不可欠缺的,这也是所谓“功夫在诗外”。

  一个人在一种知识及其能力上的局限,往往就是相关知识和能力跟不上造成的,进而造成感悟不到,乃至怀疑和否定,直至忍不住地去诟病。后人对诗圣有些诗的微词越来越多,就值得反思。

  最后来看拙诗“无暇顾”与“独自凉”一对。用“独自”对“无暇”,可以从整个词组对词组考虑,也可以从字对字考虑,比较上面所谈,这样写对仗的原因,其根置在哪里,应该是清晰的。

  前面虽然说到对仗有工对和宽对,至于这,能够把对仗熟练运用起来,就不必要分它和究它,唯初学可以尝试知一知,仿一仿而已。就“无暇顾”与“独自凉”看,按现成理解,“无”和“有”才是相对的,那这就是宽对,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述,这就是工对。

  要说明的是,倒是应该分清初学与创作。初学阶段要本着由易到难从简单现成的知识和技能学起,如果初学就仿效这样对对子,也是学不会对仗的。

  换言之,若是写了多少年诗,理解对仗还处于初学似的水平,或仍在人云亦云的状态,比如热衷于这个“忌”那个“病”或恰恰相反,那么就不能说已经实际进入了创作阶段,哪怕内容上或许有创作的经验,形式上的把握则是跟不上来的,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形式服从内容,内容上的把握也必然掣肘于此,还是说不上创作,至多是半生不熟的经验。

  这是因为,形式服从内容不是让形式无奈地迁就内容,而是主动寻求形式上的变通,总是有理有据的,是胸有成竹的“迁就”,是不在哪一部分知识和经验上有欠缺的,即便出现欠缺也懂得哪里可为,哪里可不为。比如,不知道“独自凉”可对“无暇顾”,那么就要避开这么说,而不可捉一而为,全不顾其余。

  与安排声调相比,写律诗的对仗,的确要难一些,前者主要是字词选择上的功夫,后者则牵扯一系列知识和能力的系统上的功夫,前者听读一下基本就可过得去,后者则要求有很强的语感和表达上的悟性,故而一些人对待对仗要么以盲人摸象为满足,沾沾自喜,鄙视一切,要么怎么都觉得摸不着头脑,仿佛写哪一首诗都会遇到一堆问题,总不能让自己满意。

  特别是,写诗跟着对仗跑的情形很普遍。例如,把写律诗的对仗像单独对待写对联那样来对待。写对联大可“晓日辉煌,晚霞明媚”这么一正一反地说,写律诗的对仗则因受全诗整体意思牵连,就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回旋余地,殊不知很多人恰恰是在写律诗时写着写着就写起孤立的对联来了,而忘了全诗前后意思的联 系,搞成了东锤西镐。

  很多人写诗为什么那么难懂?自以为“一吟双泪流”,其实因对仗写不好而不自知造成的对仗语义生涩,进而导致全诗意思不连贯,逻辑上站不住,条理上弯弯绕绕,再加上一些不好的习气,于是便如此这般了。

  总之,朋友问话虽短,却感觉这个提问很有价值,方才引出这多思考,攒成了这个话题,也谢谢朋友这个问题的启思。总是一说就多,到此该是言无不尽了,算不算回答出了朋友的问询,有价值否,朋友定夺。又几句:

  手有玫瑰空自芳,与人何若共悠长。玉壶但把冰心在,那肯私怀一刻藏。

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5584&works_id=1629276  2019-01-26 23:39

 

  注:前次曾回复过道和一诗友在拙作《七律·纪念毛泽东诞辰》下关于对仗的问询,题为《一个对仗的话题》故这篇回复则题为《又一个对仗的话题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2)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