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七(特殊句式)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2-02 22:05   点击:7735   评论:3  
五绝 以诗代序
诸事忌围樊,莫当胡种园。耕耘应守序,浇水要能圈。

(四)特殊句式的意义。

1、两个特殊句式

有两个句式,也属于拗句,却可认为如律句一般,没有多少争议。一个是“平平仄平仄”,一个是“仄仄仄平仄”。对照前面四种格式,通常认为,前者是大拗,后者是半拗(孤平),因为前者第四、五字从根本上颠覆了声调规定,后者第三、四字应为“平平”却成了“仄平”。这两种句式作为“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仄”的变体,前者王力先生认为:“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也就是“不必救”,后者“可救可不救”。这更加说明近体诗变通的重要性,也更加证 明近体诗格律是可变的,而不是僵死的。

例如上面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就是“平平仄平仄”,韦应物《简卢陟》“我有一瓢酒”,就是“仄仄仄平仄”。再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移舟泊烟渚”、“凉风起天末”、“遥怜小儿女”、“何时倚虚幌”、“仍怜故乡水”,都是“平平仄平仄”。

又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

“秋浦锦驼鸟”,声调是“仄仄仄平仄”,前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它们的出句也都是“仄仄仄平仄”。

看来拗句的运用,不一定就是不和谐。两个特殊句式的存在,无异于在一般格式之外又增加了与之地位等同的额外格式,证 明近体诗的一般格式的确需要变通运用,且除了这两个句式,别样变通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王力先生对“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又进一步补充说明:“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他以“试帖”来论证一种句式之“正规”,这个观点我们是不好赞同的。

2、意义

观察古人诗句发现,“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这样的拗句,以及前面说到的三仄尾,因为其仄脚的缘故,总是出现在每联的出句里。例如:

杜甫《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带甲满天地”是仄仄仄平仄,“亲朋尽一哭”是“平平仄仄仄”,“草木岁月晚”是“仄仄仄仄仄”,“别离已昨日”是“仄平仄仄仄”,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每联的出句实际上是很宽松的,严守“定式”固然好,不守也无妨事。

杜甫《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第三句“老夫怕趋走”,声调是“仄平仄平仄”。这个拗句由“平平平仄仄”,至“平平仄平仄”,再至“仄平仄平仄”,一路变通,制造了两个孤平,连王力先生所说“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这句话也不管用了,可见近体诗每联出句之宽松至极。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是“仄仄平仄仄”,由“仄仄平平仄”变来,像是和“仄仄仄平仄”的三、四字唱了个反调,是地道的孤平拗句,且第四字属必平的位置却用了仄声。

正因为这样的拗句多了,而且屡犯孤平,屡用仄拗,于是人们便避开仄脚句子的孤平问题,而提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可不提孤平(因为可不用救拗),就像王力先生说的,只有“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才会出现“孤平”,也就是“仄平仄仄平”,即所谓“大忌”。反过来想,这样的认识等于承认近体诗每联仄脚的句子,也就是出句,在一般格式和特殊格式之外,是可以呈拗句的任一形式的。

(五)避孤平

认为一个诗句中应有平声,且不应是“两仄夹一平”,出现这种情况就要用增加平声来弥补,这就是“避孤平”。

1、避孤平与拗救

 “避孤平”,也是拗救的一种。上面引王力先生语:“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这句话已成了现在人们写近体诗的不破之法。

通常就是这么认为的。根据拗句发生的位置,拗救分救上句和本句自救。如上面“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因出句“松”是孤平,故下句“无”是平声,格式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转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视为对句救上句(相救)。同时,因为“寂”是仄声,“无”也避免了本句孤平,故认为也是自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是孤平,故下句“吹”是平声,格式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转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用对句救上句。

不过按我们前面的分析,两联的出句是“可以呈拗句的任一形式的”,那么下句有无拗救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之所以会出现“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和“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这样平声后移或平声增加的情形,是因为这样的句子格式本身在对句里就须这样变通,而显现出的自然而然的现象。

例如前面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出句“仄仄平平平”,不涉及仄拗,下句因为第一字是仄声,因而后移了一个平声,成“仄平平仄平”,看来应属自救。

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下联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出句是规范的律句,对句因第一字仄声,故“惊”字后多了一个“天”字平声,看来也是自救。

再如上面杜甫《日暮》:“日落风亦起,城头鸟尾讹”两句,出句是“仄仄平仄仄”,与白居易“野火烧不尽”句式相同,但杜甫用不动的律句“平平仄仄平”来对,没有去管出句是否用拗,白居易用所谓“增加平声”的避孤平方式“平平平仄平”来对,故认为第三字平声“无”是救上句拗,仿佛二人对待同样的拗句,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不过我们把白诗对句“春风吹又生”,改成“春风拂又生”便得到了和杜诗一样的声调格式,难道这不可以吗?

可见对句第三字是否用平声,完全是从意思和本句是否会出现孤平这两方面兼顾而考虑的。杜诗对句第一字没有用平声,那么第三字也就没有必要非得用平声,白诗对句第一字也没有用平声,当然第三字也可以不用平声,用了平声无非是出于意思的考虑,何况恰巧又处于“一三不论”的地方(见下)。因此白诗的“无”字,大可不必强调所谓拗救(救上句),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那么倒可以说在进行本句自救,即避孤平。也就等于说,这才是真正的“避孤平”。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下句一般是要避孤平的,避免了孤平,不管上句是否出现孤平仄拗,也就能解决与上句的协调问题。

例如上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对句第一字是仄声,第三字就用平声,以避孤平,即,第二、三字是平声,第一字便可随意,不管出句是否用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也是这样,出句虽拗,但对句依然我行我素,第一字用仄声,第三字就用平声,反之则如杜诗“城头鸟尾讹”这个律句一样,第一字不用仄声,第三字就不必用平声。如果从通常认为的“拗救”角度说,增加平声是救拗(相救),不增加平声的律句也可以这样做,而它们作为自身却都是一样的,不外乎前者是律句的变通,后者是律句而已。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江山丽”是正常的“仄仄平平仄”,对句“春风花草香”是“平平平仄平”,这与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及至白居易“野火烧不尽”的对句“平平平仄平”,并无区别。由此我们可以说,创作近体诗时其实不需要过分考虑每联出句的仄拗或孤平问题。

2、避孤平与近律

尽管如上分析,出句并不忌讳孤平,但避孤平的方法还是首选的,不仅运用于对句,出句也是常有的,因为这样更接近一般格式的律句,虽然出句不必要有这样严格要求。例如:

苏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薛蒙《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左绵江上楼,五马此销愁。暑退千山雪,风来万木秋。

邅回犹刺郡,系滞似维舟。即有徵黄日,名川莫厌游。

虚中《庾楼》:

郡楼名甚远,几换见楼人。庾亮魂应在,清风到白蘋。

晴轩分楚汉,夜酒揖星辰。何必匡山上,独言无世尘。

“北风吹白云”、“左绵江上楼”、“郡楼名甚远”,这三句都是从“平平仄仄平”变通为“仄平平仄平”的,这比用孤平仄拗更接近规定格式。

人称写诗就是“调平仄”,看来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就此止步,以为又一墨守之成规,应具体情形具体分析,毕竟出句上的声调是很宽松的。

王维《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江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白居易《有感》:

绝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唯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期。

两首诗的首句,仍分别保持孤平拗句“仄平仄仄仄”和“仄平仄仄平”不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古人在写近体诗时更重视每联的对句,至于出句,律句当然是首选,其次以避孤平求近律,然后是拗句,所以拗句在出句里也是对律句的变通。

近体诗创作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实在是因为近体诗声调交替,以音节两两为节奏,每个节奏的第一个字不是节奏重点,故可以变化。但有一个原则,即不能破坏平声的作用,特别是每一联里的对句。

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律句在出句里可以变通为除通平之外的各种拗句形式,在对句里的变通则表现为避孤平。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尽量保持每一联上下句的声调相“对”。当然这时的“对”,亦非绝对意义上的“对”,例如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句式中,上下句的“对”只求第二字平仄相反即可,而当遇到对句第一字是仄声,第三字便用平声,第一字是平声,第三字则不必追求平声,故以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吹”字是必须固守的平声字,其观点实属不确。

3、节奏与声调

平声悠扬婉转,仄声沉郁顿挫。刘勰云:“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文心雕龙·声律)。意思是说,写出的文字之所以有口吃病,是其标新立异不遵循规律造成的,故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去病果断,如左边有了障碍就从右边补救,末尾发生阻滞就从前面调整。这样,声调念起来才圆转,如珠玉相连,清脆悦耳。仄声一般起调节和控制节奏旋律的作用,而平声才是人追求声调“圆转”和“悦耳”的主流。在大节奏上,每联上句为出,下句为“结”(或对),出可沉郁、急湍,而“结”,有稳定局面的作用,应缓和,所以出句可成拗,对句不宜。从小节奏上,平声不足则显“左碍”、“末滞”,平声是句子起到稳定局面作用的基础,故保证平声的和谐才是最主要的(相反,可押仄声韵的古风,则表现出一股倍觉险峭的“艮”劲儿)。

这样看来,“寂寥无所欢”之“仄平平仄平”,是因第一、三字皆为非节奏重点字,故可以使平声后移,这原来是由声调与节奏的关系来决定的。所谓“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便是这个道理。“春风吹又生”之“平平平仄平”,第一二字虽是平声,第三字继续用平声也合乎这个道理。所以这两个句子,确实是非去救上句。还如前引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也是这样。

同时,运用这个道理解释避免孤平的原因并努力避免孤平,也是使句子声调为了适应各种意思的表达,从一般排列格式向多种格式实现变通,最终保护和丰富近体诗格律的重要手段。这样我们就完全明白,近体诗真正严格的是每联的下句(对句),孤平是要尽量避免的。当然把避孤平的方法运用于出句,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拗句不是故意制造出来的,而是为了取义为上所不得以的选择,在能避免拗句时,还是要尽量避免拗句。例如上面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之“仄平平仄平”,就是在不能保证律句的情况下,选择了避孤平,从而避免了拗句。

可见拗救之说,虽想极力对各种格式的变通做出解释,但却事与愿违的制定了一些不必要的规矩。例如前面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都没有必要视作是对上句的拗救而给近体诗创作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不如化繁为简地认为“驱车登古原”是合理的利用了“一三不论”的格式松动机会,“往来成古今”则是恰当运用了避孤平的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再次重申:写近体诗没有必要太强调出句与对句之间的相救,毋宁说是人们按照各自对声调的感受经验,有意或无意的去协调罢了。换言之,对句只要不是孤平就等于救上,如果非要说出理由的话,无非是出句仄声多了,对句平声尽量多一些,相反亦然。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尾联两句格式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此诗却是“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同时弄出了两个拗句或准拗句,似乎下句还有救上句拗的意思。尽管这两个句式是可以被人接受的,但为什么李白不把“自”改成“从”,而更显他“通晓”格律呢?想来他是有意这么做的。因为“班”字是取义为上,他不想改,所以他可能以为对句平声多,而在出句故多制造出了一个仄声。

李白这首诗,僵化的看是对句救出句,实际上却是出句救对句。更科学的认识则是,无所谓谁救谁,是他对声调的感受经验所致。

4、平声与声调的协调

综上,我们还可以解释,近体诗为什么允许“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仄平”,如“花枝出建章”与“八月湖水平”,这样以一个平声字就可结尾且做韵脚的句子。一个平声不一定就显阻滞或不足,因为近体诗是以声调两两交替出现、两句一偶的形式组成的,每句声调间的相互协调、每联上下句的相互协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平平仄仄平”,仄前已有两个平声,平衡了与两个仄声的起伏,“仄仄平仄平”,作为出句,它会得到下句平声的协调。而作为结句(对句),它中间的平声绝对不可少。尽管可能遇到孤平,却弥足珍贵。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第二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死亦为鬼雄”即为“仄仄平仄平”。况且出句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平声的分散也起到了预先调节的作用。再如: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三: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一联之内除了对句韵脚“飞”,仅剩一个平声“明”字,可见这个平声更是弥足珍贵。

然而“月明白鹭飞”(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却是王力先生说的“大忌”。王力先生甚至说:“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他又举例说:“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

王力先生显然在维护着什么。不过这至少说明,孤平拗句也同样可以用在近体诗每联的对句里的。可以不提倡,但不该反对,更不该否定说这不是近体诗。

避免出现孤平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孤平字的后面增加平声,从表面看又像是平声的位移。如上面“寂寥无所欢”、“莫教枝上啼”、“月光明素盘”,都是从“平平仄仄平”而到“仄平平仄平”的,不然第三字仍保持仄声,第二字就成了孤平。再如:

杜甫《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第四句原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因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二字有可能犯孤平,所以第三字顺势改为平声,即“仄平平仄平”。

杜甫《归燕》: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第六句“众雏还识机”也是这样避免了孤平的例子。

我们不再坚持说上面这两句的避孤平方式,是同时救上句拗,而只说自救。比较杜甫《台上》:

改席台能迥,留门月复光。云行遗暑湿,山谷进风凉。

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

第五句“老去一杯足”是“仄仄仄平仄”,第六句却依然保持的是正常律句格式“平平仄仄平”未变。这就是理由。能够佐证这个理由的例子不胜枚举,也不能仅仅根据这些,就把它们都划入古风诗吧?

所以近体诗格律的根本,不是追求格式的固定和死守,而是讲究综合协调运用格式。近体诗不是以句为单位,而是以联为单位,乃至以篇为单位来获得声音和意思双重和谐的,因而才发生孤平、仄拗在句子里出现的时候,居于出句便可以置之不理,顺其自然,居于对句里便以避孤平的方法化之的现象。

5、平仄与四声

分析了避孤平,我们还要提到多平声的问题。如“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按刘勰“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的说法,仄声多,则“响发而断”似“口吃”,平声多,则“声飏不还”而显拖沓。其实按他的“声有飞沉”的理论是讲得通的。因为声调有四声,并非平仄二调,三平、三仄放在任何地方都不合适,更别说三平尾、三仄尾了。但按平仄衡量,这两个句式便有一定道理,不仅是因为古人此类作品多见,而是如何科学认识平仄问题。

杜甫《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二句,同时运用了“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的句式,按平仄看连用三个平声,似现拖沓,按“飞沉”看,“如何关”是“上平-下平-上平”,类似现代汉语“二声-二声-一声”,从发音上有“五微-五歌-十五删”等韵,发音口型和部位各不相同。“潇湘游”,“下平-下平-下平”,现代汉语“一声-一声-二声”,韵为“二萧-七阳-十一尤”,虽然声调接近,其发音口型和部位却更加不同。因而这两句读起来还是十分和谐的。即使声调相同,如白居易“春风吹又生”前三字都是一声,可口型的交换、鼻音与非鼻音的结合,也使声音听读起来很和谐。甚至可以这样理解,诗对和谐的要求其实是为了避免拗口,避免拗口声调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口型和响度有时比声调更重要。

因此,尽管近体诗以“平平平仄仄”为正常格式而将三平声置于句子前部,但排斥“仄仄平平平”也不具有科学道理,看来还是要根据声调运用和谐与否来作出判断。

回过头来再看首句。“五载客蜀郡”是通仄,但分属上声七雨,上声十贿,入声十一陌,入声二沃,去声十三间,声调发音的具体情形并不一致,虽似有很强的“拗怒”感,却因其发音方式的不同,且在下句“仄平平仄平”的调控下复归平缓,和谐感一丝未减。这正是近体诗真实讲究“飞沉”的实质所在,而非一味地强调依照平仄的简单类属排列声调。

本文系列:

1、《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一(目录)》

2、《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二(概述)》 

3、《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三(五绝)》

4、《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四(汉语言)》

5、《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五(诗句构成)》

6、《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六(五律及其它)》

7、《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七(特殊句式)》

8、《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八(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9)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