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5-10-05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8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再评荆轲刺秦王---读《太子丹论》有感

larryguo 发布于2019-02-15 11:11   点击:2050   评论:1  
朱熹不赞同荆轲刺秦。侯方域则反驳朱熹。
再评荆轲刺秦王---读《太子丹论》有感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此后两千多年,对此有人持肯定的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
 
宋代文人朱熹在其书《通鉴纲目》中不赞同荆轲刺秦。清代文人侯方域则在其文章《太子丹论》中反驳朱熹。
 
朱熹在书中,对太子丹和荆轲大加挞伐。说”燕太子丹使盗劫秦王“。说燕太子丹派强盗去劫持秦王。把荆轲称为强盗。
 
在文中还写到:“燕)王走辽东,斩其太子丹献于秦。”(燕王逃到辽东,斩太子丹首级献给秦国)。对此,朱熹还特地强调;为何要写”斩“,不写”杀“,是因为认为太子丹有罪。
 
侯方域在《太子丹论》一文中,对朱熹的说法予以驳斥。
 
侯方域认为,朱熹这种说法,是“挫英雄志士之气”。“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这样后代人将没有一个对付国家敌人的榜样。
 
笔者评论:侯方域之说有理。
 
中国几千年来,大部分是农耕文化为主。比起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国人善良有余,而勇猛不足。比起后来的海盗民族 ,如日本,英国等,民风柔弱。这是中国历史上屡败于游牧民族和海盗民族的重要原因。
 
只有荆轲所处的战国,是一个例外。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国民风彪悍,骁勇善战,且多侠客义士。当时天下分为数个国家,人民各有其主。各国贵族公子养士成风,造就了几代的侠士阶层。这些人可称为中国的勇士阶层。苏轼称之为“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到现代,谁还会像古代侠客那样,仅因为主人供给酒食和美女,就敢于舍身刺杀主人的仇敌?
 
司马迁的史记列传中,在荆轲之前的刺客就有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四个人。在荆轲之后,侠客勇士的故事仍不绝于史书。秦末有张良带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汉初有田横五百义士之死。  
 
通观战国历史,侠客义士辈出,为后世远不及。战国名著《战国策》中有”士贵,王者不贵“之说,在当时的士人眼中,那些君王没有什可敬可畏的。战国策上的侠士唐雎曾在秦王面前说道:“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之事可能是虚构,而荆刺秦王,却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再现。
 
这是一个豪气四溢的时代。
 
仅从司马迁史记的荆轲刺秦王的记载中,就有数个侠骨豪情的义士。
 
首先是田光。他参与密谋刺杀秦王,推荐了荆轲之后,因为怕太子丹怀疑自己泄露天机,自杀了。田光之死,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可能古人就是这样轻生死,重义气吧。
 
然后是逃到燕国的秦国叛将樊於期,一听说荆轲要借他的头颅去刺秦王,立刻慷慨拔剑自杀,献出自己的头颅。
 
那个跟随荆轲一起去秦国刺杀秦王的副手秦舞阳,其实也是一条不怕死的汉子。他十二岁就杀过人。他明知刺杀秦王是条不归路,还是义无返顾地跟着荆轲进入咸阳。
 
虽然他在走入秦国的宫殿时“色变振恐”,但如荆轲所说是”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北方来的乡下人,被秦国宫殿的威严阵势吓住了。但是,他绝非怕死之人。反过来,这更显出荆轲,如苏轼所说,是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秦舞阳最后也死在秦国宫廷,也可谓燕国的又一个勇士。
 
荆轲死后,他的好友盲人乐师高渐离,也试图在为秦王奏乐时刺杀他。一个盲人也如此尚勇,可见燕国真是猛士如云。
 
田光,樊於期,秦舞阳,高渐离四个人,虽然名声不如荆轲,但哪个不是肝胆相照,舍身忘死之人?后世人有没有想过,为何燕国有这么多的勇士为刺秦献身?国难当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也。
 
荆轲仅凭一颗人头,一幅地图,一个助手,一把利刃,就敢去刺杀秦王。离开燕国时,荆轲吟唱一曲易水歌,头也不回地驱车直奔咸阳。
 
进入的秦国皇宫时,秦舞阳被秦国宫殿的威严炫目吓住,荆轲一笑解围。打开地图拔出利刃,刺向秦王。最后被秦王用剑砍到在地时,仍奋力将掷向秦王。死前面带笑容。这是何等的英雄! 这样的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可算头号勇士,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大智大勇。
 
荆轲的故事,几千年中一直为人称道。”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其后两千年,如此壮烈的刺杀暴君之歌,在中国已成绝响。
 
侯方域在其文章中,还反驳朱熹对太子丹的指责。
 
他说,太子丹为了拯救自己即将灭亡的祖国,策划刺杀秦王虽败犹荣。对得起其列祖列宗,”可以告之皇天后土而无憾矣“。
 
太子丹为了杀敌,抱着不成功便成仁之心,已决绝于易水送荆轲之日。朱熹称杀太子丹,为“斩”,侯方域说太子丹可以“笑而不受”。
 
笔者认为:屈原为祖国楚国灭亡而投水,被称为爱国志士。太子丹为救祖国燕国于灭亡之灾,挽狂澜于既倒,铤而走险,死后评价却不如屈原,实在是苍天不公。
 
朱熹认为太子丹刺杀秦王,是召衅也,即挑起事端。
 
侯方域反驳说:强秦欲灭燕国,为何说燕国挑衅? 难道六国灭亡于秦,都是挑衅吗?
 
所以,燕国刺杀秦王,是”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辩之矣“。
 
太子丹认为刺死秦王,或许秦国群龙无首,发生内乱,燕国或许能集六国之余力,向西进军,击破秦国。
 
实际上,从荆轲刺秦王,到陈胜吴广起义,只不过二十多年时间。陈胜等人正是在秦始皇死后几年发难,最后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秦国统治。这说明太子丹刺杀秦王,意图重振旗鼓的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杀死秦王或许真能扭转燕国灭亡的命运。
 
太子丹真可谓智勇双全之英雄。
 
侯方域文章认为,朱熹的观点,反映出宋代人的外交弱势心理。宋代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辽金蒙等政权,一贯采取软弱的主和外交。秦桧之流一味退让,对主战派的谋臣战将,或打压,或杀戮。所以宋朝三百年中,”多议论而少成功“。
 
现代人有一派观点,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历史潮流,所以荆轲太子丹等人,是逆潮流而动。在文革中,更把他们二人批为小丑。
 
笔者认为: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按现代人观点,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潮流,所以要赞扬秦始皇,批驳荆轲太丹。
 
但是站在当年那个时代人的观点,秦政权的血腥统一战争,是将残暴的统治加在六国人民身上。秦国征服赵国居然坑杀四十万降卒。秦统一后,驱使天下人修长城,建阿房宫,修皇陵,动辄以夷三族的暴行来惩罚人民。秦始皇自己取名始皇帝,想自己的子孙一代代用这种暴政统治人民。难道六国人民能接受这种的统治吗?不管是行郡县制与否,统一中国与否,这些理由都不能成为秦始皇行暴政的辩词。太子丹荆轲的反抗,是正义之举。
 
秦始皇一死,几年之内,秦政权就被推翻。秦军二十万降兵被坑杀,秦王室成员被杀戮殆尽,这是古代人传统的以牙还牙的血腥的报复,
 
这也正说明了天下人对秦王朝统治愤恨之极。
 
秦始皇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暴君,而荆轲和太子丹成为敢于反抗暴君的英雄。不仅是中华民族之英雄,也是全人类正义反抗暴政的楷模。
 
清人侯方域写这篇文章时,正值满清军队南下中国征服明政权之际。
 
侯方域的同时代人顾炎武曾有”亡国,亡天下“之说。明朝亡于李自成,易姓,是亡国,只关乎肉食者的利益;而满清入主,剃头改制,率兽食人,是亡天下,即使卑贱的匹夫也要奋起反抗。
 
侯方域的许多朋友死于反抗清军的战争。清军以屠城来镇压明朝军民的反抗。中华大地惨遭血洗。神州天空阴云密布。此时的中国文人读起荆轲太子丹刺杀秦王的文章,能不身同其境,百感交集?
 
侯方域在文章最后,称荆轲“英雄而感恩者也”。称太子丹,“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是侯方域在回天无力之际,呼唤上天再降英雄轲拯救天下苍生也。
 
今天,河北易县城西2.5公里的易水河畔的荆轲山上,仍建有荆轲塔。该塔是明万历年间重建、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的,八角十三层。原来是圣塔院寺塔,因碑文中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故俗称荆轲塔。
 
碑文的刻字:“燕赵古称多慷慨士,而荆轲挟入秦,为燕丹报讐。此其节尤著者,史传皆称轲侠士“。
 
塔旁有一座巨型的荆轲雕像。荆轲手持利刃,怒目远视。英雄气概不减当年。
 
共立易水河畔的还有太子丹的燕子塔,樊於期的血山镇陵塔。后人不会忘记这些勇士。
 
中华民族每当暴君当政,大难来临之时,都会仰望苍天,想起荆轲。多么盼望荆轲再世,为民除害。
 
这就是为什么荆轲死后两千年,其英名永在的原因。

(完)

附:自作詞:
 
 南鄉子 詠荊轲

(陶公曰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

 

易水北風高,刀客悲歌劍藏鞘。

山泣曲哀皆缟素,潇潇,飛闖咸陽刺帝枭。


孤膽入宮朝,慢展燕圖短匕操。

繞柱刺酋功惜敗,英豪,血賤秦庭壯氣飚。


唐多令 過易水

開車過易水,一尊遙祭英雄。

霜葉滿燕幽,驪歌逝水流。一瞬千年憶亭樓。
北馬哀鳴依故國,天際渺、幾扁舟。

飛蓋赴秦州,空尊人去留。思荊卿、仗劍仇讎 。
白衣蕭蕭君且住,飄蓬去、逝悲秋。

2012年3月深圳海匯閣人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