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曲阿布衣 男  64岁
  • 注册日期:2016-11-10
  • 最近登录:2024-04-24
  • 粉丝人数:1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京剧与诗歌

曲阿布衣 发布于2019-02-17 05:23   点击:1646   评论:0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和昆曲一样,一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京剧列为“世界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京剧形成虽然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是从剧目和演唱来说,它传承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就剧目来说,从上古故事《开天辟地》、《嫦娥奔月》;殷代故事《乾元山》、《摘星楼》;周代故事《搜孤救孤》、《西施》;秦代故事《宇宙锋》、《霸王别姬》;西汉故事《十老安刘》、《苏武牧羊》;新莽及东汉故事《上天台》、《扫松下书》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故事和民国以及现代题材戏,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千六百余出。尽管有的剧目不是正史而是演义和民间故事艺术加工所成,但歌颂的多是历朝历代忠孝节义真善美的故事,鞭挞的多是封建社会假恶丑的现状。当时京剧这门新兴的艺术高度综合了全国风华正茂和有几百年、上千年历史的艺术成果。它讴歌并展现了从公元前的诗歌(即《诗经》)到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元明杂剧、明清小说。其中,诞生于六百年前被喻为百戏之母的昆曲到现在还原原本本地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最初,京剧被称为“皮黄戏”。它包含“西皮”“二黄”两种腔调。“西皮”是明末清初由陕西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起源于湖北武汉附近的黄冈、黄陂民间曲调。“皮黄戏”就是以这两种主要腔调而命名。它吸收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祖国两大母亲河的地方戏徽剧、汉剧、秦腔、乱弹、弋阳腔等戏的唱腔做为“皮黄戏”的基本腔调,就是二千年前的诗歌也为京剧所用。应该说京剧是集中了我们民族的诗歌和戏曲之大成!正因为京剧基本腔调是来自上述各地,尤其是京剧的创始人是当时徽汉两调的名家“十三绝”,所以演唱和念白用的是“湖广音”、“中州韵”(中原音韵),京白一般是用在小花脸、花旦和小丫环等下层人物和近代时装戏及现代戏。

我们知道中国早在二千年前(公元前500年—700年)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诗歌总集),分为《风》、《雅(小雅、大雅)》、《颂》三大类,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湖北等地,富有艺术感染力。儒家认为是经典,把它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诗的形式为四言句,其优秀篇章文字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歌的音节自然和谐,随字行腔。清乾隆皇帝命他的诸皇子及乐部大臣定诗经全部乐谱《钦定诗经乐谱全书》时说:“一音之中已有抑扬高下……一字一音实为古乐正声永当遵守”。所以《四库全书》中的《钦定诗经乐谱全书》把《诗经》中,二千年前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全部的唱腔谱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和伴奏乐器箫、笛、笙、钟、磬、琴、瑟各自的伴奏曲谱记录下来,如《诗经》第一篇《关睢》“关清羽
上 关清宫 工 雎清商 凡 鸠清角 合 在清徵 乙 河清角 合 之清羽 上 洲清徵 乙 窈清角 合窕清角 合 淑清商 凡 女清宫 工 君清角 合 子清商 凡 好清宫 工 逑清羽 上……”。

早在二千年前的诗歌记谱所用的“五音”是“宫、商、角、徵、羽”,相当于一千五百年前隋唐时期所用的“工尺谱”的“上、尺、工、六、五”,也就是今天简谱的“1、2、3、5、6”,( “五音”的“变宫变徵”是“工尺谱”的“乙、凡”,是简谱的“7、4”)。但是“五音”不仅是五个音阶的记谱符号,它还是我们汉语发声的喉、舌、牙、齿、唇的五个发音部位。宋代司马光《辩五音例》:“欲知宫,舌居中(喉音)。欲知商,开口张(齿头、正齿)。欲知角,舌缩却(牙音)。欲知徵,舌挂齿(舌头,舌上)。欲知羽,撮口聚(唇重)(唇轻)。”诗歌记谱是“五音”,诗歌吟唱的发音部位也是“五音”。所谓“五音不全”,有人误认为“跑调”“冒调”“塌调”是“五音不全”。其实,那是音准不好。“五音不全”是喉、舌、牙、齿、唇的发音部位不准。要做到喉、舌、牙、齿、唇的发音部位的准确是要下一番工夫的。诗歌是这样,京剧也是这样。老话说:“五年胳膊十年腿,二十年练了一张嘴。”,京剧的“四功五法”中的“四功”是“唱、念、做、打”。“唱”和“念”都是嘴上的功夫。“唱”要讲究“字正腔圆”。“念(念白)”多是“韵白”。怎样才能“字正”呢?我国现代汉语发音用的是汉语拼音字母(过去是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有声母、韵母和四声(即声、韵、调)。四声有音调走向,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国汉字早在汉、魏时代就有“四声”之说。那时的“四声”叫:“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汉、魏之前就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代表“平、上、去、入”四声。“宫、商”是“平声”;“徵”是“上声”;“羽”是“去声”;“角”是“入声”。按汉、魏时期“四声”的声调念法有四句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至于现代北京音的“四声”音调走向,以简谱表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而湖广音(实际是武汉音)四声的音调走向:阴平5→5;阳平2↘1↗3;上声4↘2;去声3↗5。《钦定诗经乐谱全书》中所说的“一音之中已有抑扬高下……”就是“四声”(歌词的平仄声韵)音调走向的强弱高低。《钦定诗经乐谱全书》中所说:“……一字一音实为古乐正声永当遵守”。这是我们汉语的“声韵学”,也叫“音韵学”,是一门大课题,是汉文化的源头。京剧的老前辈——各个流派的创始人正是遵循了诗歌的一字一音的“古乐正声”(腔从字中来)的原则,综合继承了民族艺术的优秀成果,呕心沥血设计了传流至今为广大听众喜爱的唱腔和道白。如《霸王别姬》一剧中,楚霸王被困垓下,自刎乌江时所唱的悲歌:“力尺拔工山工兮上气上盖四世合,时上不上利四兮合骓工不尺逝工,骓工不工逝尺兮工可合奈四何合?虞上兮上虞四兮合奈四若四何合!”《徐策跑城》一剧中的(高拨子原板)“湛湛青天不可欺……”,(垛板)“老徐策我站城楼……”(还有各个流派相当多的唱段举不胜举)正是遵守着诗歌“一字一音”的“古乐正声”。

如同我国二千余年以来诗歌(《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及元明杂剧和昆曲等有着各自严格的格律,京剧的念白采用“韵白”,上场诗、下场对和唱词大多是按照一定的平仄声格律,构成音韵铿锵,节奏和谐的“三三四”、 “二二三”的十字句和七字句式,以此来传承着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它是民族之魂!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是我们国家的“地方戏”,是当之无愧的国粹!

作者简介:唐效齐先生,著名京剧月琴演奏家,京剧编剧、导演、唱腔设计,生于1935年正月十五,于2018年正月初七仙逝。唐效齐先生七岁时以昆曲开蒙,兼学京剧老生,后因倒仓改从事器乐研究,拜师著名前辈京胡大师贾贤英老先生,六场通透,尤其擅长月琴演奏,被京剧界誉为南顾(永湘)北唐(效齐)。1959年,他在任职青岛京剧院期间,响应中央领导号召,重新挖掘整理言派艺术,专门负责言派唱腔设计,是言派中兴(四人小组)的骨干力量。言少朋先生流传于世的音配像作品《战北原》即由他担任月琴伴奏。
唐效齐先生从事京昆艺术研究七十余载,曾长期与言少朋、徐东明、毕谷云、张春秋等名家合作,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曾独立创编或改编了现代京剧《方志敏》、《桥隆飙》,参与创作了《刘介梅》、《红嫂》(《红云岗》的前身)、《苦菜花》等多部京剧作品。
晚年,他又将毕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并不断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精华,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在古音律(五音)、言派、马派、梅派、程派的教学中体现尤其明显,伶票两界诸多后辈都曾受教于他。老先生一片丹心弘扬传统文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的京昆艺术家。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