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幺妹 女  32岁
  • 注册日期:2015-08-31
  • 最近登录:2019-03-12
  • 粉丝人数: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120个古诗词最常用典故意象

幺妹 发布于2019-03-09 16:03   点击:2454   评论:2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更多的是用冰雪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如:“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 沈佺期《枉系二首》)“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高适《酬马八郊古见赠 》) “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段克己《蝶恋花》)“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辛弃疾《水调歌头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表明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如: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雪   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3、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4、六月飞霜   指冤案。

5、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变。

6、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7、雨   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  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A、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愁苦、幻灭与绝望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常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  如: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如: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如:陆游:“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如:文天祥:“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如:宋·汪元量:“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故乡心”。  如:明·袁凯:“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8、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9、细雨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凄苦;点点滴滴,如眼泪—孤寂。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如:“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上愁”(崔颢)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10、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1、夜雨   ①表达思念离别的故人

夜雨是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写雨的诗词有很多,而雨有各种各样,所代表的意境自然也是丰富多彩,像春雨一般表示愉快喜悦的的心情;夏雨也是美好的,它给炎热的夏日带来清凉,让人心旷神怡;而秋雨则是凄冷的、萧瑟的,那么夜雨呢?夜雨也同样有着它固定的含义,而且四季的夜雨又有不同,这里主要说秋天的夜雨,我们很自然的能想起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如马戴的《将别寄友人》:“霜风红叶寺,夜雨白苹洲。长恐此时泪,不禁和恨流。”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都是用夜雨或表离别或表思念。    

而宋代的词人可能是由于家国飘零,也可能是仕途不顺,写夜雨尤其多,例如: “西窗又吹夜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姜夔《齐天乐  》)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柳永《尾犯》) “长恨去年今夜雨,洒离亭。”(晏几道《愁倚阑令》)

②夜雨对眠

而在所有的诗人当中,写夜雨写的最多也最好的莫过于大词人苏轼,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便可发现苏辙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诗友,他们不仅是兄弟,更是知己、朋友,他们的诗篇就像大小提琴合奏出的美妙的心灵之音。可以说,在苏轼的一生中,如果没有了苏辙,那么他这一位天才诗人也必将是孤独的 。嘉祐六年初冬,苏轼出任凤翔判官,子由留京侍奉老父。子由送兄嫂出汴梁,走了百里多路,到郑州西门外才依依话别。望着弟弟远去的身影,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其中两句正是:“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一联诗既将两颗心引向了对往日共度美好时光的追忆,又开启了对未来精神归宿的共同期待,所以成了兄弟二人精神对话的永恒话题。 所以,夜雨相对听萧瑟,纵然短暂,却是苏氏兄弟温馨的精神湖泊。在另一首《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也写到:“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元丰二年,苏轼因抨击时政,下狱乌台,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囚系乌台,因为一个误会,他以为自己即将被处死,临死想到了和自己一起长大,朝夕相伴的弟弟,于是写下了名篇《狱中寄子由二首》,皇帝也正是看到了这首诗就赦免了苏轼,诗中最负盛名的诗句也变成了表达兄弟情义的最佳解释:“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当想到自己要辞世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担心再也不能和弟弟共赴对床之约,他年夜雨敲窗之时,将只有苏辙一个人独自伤神。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感、多么沉重的遗憾!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康震在《康震评说苏东坡》中曾作了这样的评价:“一个人当他面临死亡的威胁之时,他首先想到的第一个人,这个人在他的生命中一定占据着最高的位置、最重要的位置、最要害的位置。” “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这一意象也成为两人兄弟情义的最佳见证。

12、梧桐雨    在诗中,梧桐和雨总是成对出现,形成梧桐雨这一意象,本来秋风萧瑟,梧叶飘零就让人心生寒意,再加上兼逢细雨,古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雨一下,梧桐叶更是凋落殆尽,也真可谓雪上加霜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声声入耳却更是声声入心,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句上句还是春风沉醉、桃李生香,下句却已转入秋雨凄寒、梧叶尽调的悲伤中,乐景衬哀,哀者更哀。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写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可能也是想到了这两句吧,所以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3.西风南浦 南浦这一意象总是和西风成对出现表达萧瑟之意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又如:“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念奴娇》)。的确,在离别的时候,心情本就已经愁苦不堪,如果恰巧还吹着同样代表萧条、凄凉的西风,可见离人的心中该是多么惆怅! 可是相比较以哀景衬托心情,似乎以乐景衬哀,才能让哀者更哀。凡事都需要衬托,悲伤也不例外,就像浪迹天涯的游子如果思家的时候正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才更能体会独自一人的清冷一样,眼前的景物是那么美好,可是离别在即,再美好的景物也都染上了悲伤的情绪,良辰美景也只剩无可奈何。如这句:“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知行 ”(温庭筠《清平乐  》),美妙的莺啼本是婉转动听,肯今日听来却是分外的刺耳。又如:“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冯延巳《三台令》)两个人曾经携手登高,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可是在离别的时候想起来,就只剩下几分凄凉,几分苦涩。

13、春风、夜雨    宋代词人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意思是难忘桃李盛开、春风吹拂,我们一起畅饮的日子,在这细雨孤灯下长酌,我深深的思念飘泊江湖十年的挚友。诗人与友人分离已经十年,各自飘泊江湖,他想到清正廉洁、才华横溢的友人委曲于穷乡僻壤,特作此诗以表怀念。诗句有着对比强烈的独特意境,诗句中没有一个动词,只用了六个景物意象连接成诗,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异曲同工。如王以璋的“春风绛帐频施教,夜雨青灯好课功。” 又如:“夜雨新田湿,春风曙角鸣。”(耿湋 唐《送绛州郭参军》)郑板桥的一副题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14、风   无形可观,无神可凝,可它能“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暖香”。这大自然的精灵,飘荡天宇,无孔不入,使世间万物动容变形,摇曳生姿。而一旦入诗入词,它又活跃于文学殿堂,穿行于诗苑词林,恰似一位善感怀春的姑娘,风姿绰约,又像一个手执铁板的关东大汉,豪气干云,真可谓是多姿多彩,“风”情万种。

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诗含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

①和谐、自然、美丽的天使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若母亲般温暖、轻柔,“漫想春风外,柳丝千万缕”,又如少女般轻盈、妩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②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催生者

   “东风一夜花千树”“春风又绿江南岸”,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紧接着,“风送落红搀身过,春风更比路人忙”,春风拂过,落英缤纷,红花满地,足见春风之忙碌,更显生机之盎然。

③    豪迈、慷慨之壮歌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④欣喜得意的载体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⑤邪恶、敌对势力的象征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邪恶势力、敌对的象征。 

⑥离愁、忧怨、伤感的“愁种子”

“秋风几分萧瑟感,凄凉一片随之来”,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所以他们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如“秋风萧萧愁煞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等等,秋风的萧瑟之感,也寓指生活的艰难。。其他的如:“古道西风瘦马”,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李煜无限伤感。

15、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

16、东风   春天、美好。

17、金风   秋风。

18、秋风(西风)   萧杀、悲愁。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19、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20、云(浮云)   踪迹不定,闲适飘逸。一是来去自由,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漂泊、自由,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二是遮蔽光华,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1、片云   从其特性揣测,轻盈,漂移不定。根据诗人身世,可知指漂泊。

20、海   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21、海浪  人生的起伏

22、海浪的汹涌   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23 (流水)  爱情、友情、漂泊、时光易逝、愁情。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递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流水一去不返,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引伸出流年似水。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水和月又可以比喻贤士,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追慕沈下贤(名:亚之)之情悠悠不尽,一天晚上,梦魂竟来到沈的家乡,听到一脉清流

(1)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  如: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如: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如: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尤其是愁情无尽。 如: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如:秦观《江城子》:“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如:宋·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这是一首浓情厚意的诗文,作者从友人和自己所处的两地间距入手,通过回顾二人的交往,叙述当下的处境,展现友人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他的关切和怀念。“江湖夜雨十年灯”摹写知己天各一方、秋夜苦雨相伴的凄凉境况,其基调是悲的。写江湖、夜雨、孤灯,在于感慨自己十年来的江湖飘泊,夜雨中只有孤灯一盏和自己作伴的凄苦不平之情。 

    24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5、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26、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7、沅湘   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28、沧州   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写有《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9、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如李弥逊《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30、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象征难以逾越的地方

关山古称陇山,又曰陇坻、陇坂、陇首。陇山有道,称陇坻大坂道,俗云陇山道。在今天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自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修建后,关陇道逐渐衰落而被人们遗忘。然而历史上的关山却是非常有名,它横亘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历史上,自长安西去,多经关陇大道,其中必越关山。《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所以关山是历史上有名的难越之山,正所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古人面对关山,多生哀叹,常用其形容难以逾越之境,如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刘昶的《断句》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卢思道 的《从军行 》:“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而大诗人李白更是写到:“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是说连梦中魂魄想飞过关山都艰难万分,可见关山是真的难以逾越。

(2).象征边塞 古诗词中关山这一意象更多的是出现在边塞诗中,已经成为征戍之地的象征。如白居易的《闺怨词三首》中的:“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又如李益的《夜宴观石将军舞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王昌龄  的《从军行七首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无论乐曲怎样翻新,无论音色怎样动人,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永远是不变的心境。

31、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桃源 ,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32、山林   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33、秋   悲愁、悲戚、悲郁、离愁、思乡、迟暮之感(万物凋零) 

(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例1:汉·刘彻(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如: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如: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如: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3)豪迈、豪放、开朗、豁达、喜悦(天高、气爽、云淡)如:陆游的《秋声》:“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此诗却一反古人悲秋的情调,一开始就对秋天表示出莫大的热情。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4、素秋    秋天的代称。

35、日   暗喻明君。

36、日暮(夕阳、落日、斜阳)  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李商隐《登乐游原》)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整个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7、朝阳   希望朝气活力

38、夕阳   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39、正午   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40、落日(斜阳)   与一般寓意相同,指暮年。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杜甫《汉江》“落日心犹壮”。

41、迟日   即春日,相对冬日短而言,杜甫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诗句。后人多用来表示融和的阳光。

42、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

43、天晴   欢愉光明。

44、破晓   初现希望

45、深夜   愁思怀旧

46、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边人的悲愁,人生的圆满、缺陷,思乡思亲,情思的无奈,时空的永恒。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47、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①、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②、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③、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④、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48、孤月   一孤道出其寓意,比喻孤独。

49、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50、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51、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52、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53、鸳鸯 、比目鱼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

54、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5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6、新亭   源于“新亭对泣”的故事,表示怆怀故国,或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

57、西楼(小楼)  闺怨之情。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代指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例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58、阑干   ①古代建筑附加的木制栅栏;②横料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星斗纵横错落;③形容泪水纵横或纵横散乱的样子。

59、凭栏   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依栏”“凭阑”却有多种不同的意味。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古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忧郁愁苦,都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60、绿窗   也称碧窗,表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或闺阁情景。

61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62、蝉(寒蝉) 古人以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1)品行高洁。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以其蝉品行高洁喻之人品,属于清高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如: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如:李商隐《蝉》:“我亦举家清”。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高洁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如: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如: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如: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客听到蝉鸣而惊,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如: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如:“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如: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这首诗即明写蝉,暗伤己。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63、蟋蟀  又名促织,表示惆怅。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64、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65、(疲)马   奔腾、追求、漂泊。

66、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7、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68、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69、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70、鸡黍   《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71、鸟(飞鸟):(自由的灵魂)   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如: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  如: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向日夜思念的故乡。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如:“诗佛”王维“开轩临颖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如:宋代文豪苏轼“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由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如: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鸿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 

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如:“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如:“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旧居》)  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盟约。如: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景色,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  继黄庭坚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如:“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如:“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   

(3)乡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如:“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  如:“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乡。”(《玉台新咏·艳歌行》)  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如:“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中,清泗与淮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  如: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相传为李白所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伫,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际,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傍晚时分,看到出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如:“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  如: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74、鸿雁(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①鸿雁传书

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音讯难通,大雁就承担了“信使”的使命。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亦代称信使。鸿雁传书一说源自汉朝,当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后来就用“鸿燕”、“ 雁书”、“ 雁足”、“ 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诗人往往借用鸿雁传书的传说。来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是归乡的期望,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②    用失群孤雁的哀鸣象征游子漂泊在外 

大雁总是结阵成“人”  字或“一” 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鸿、孤鸿、孤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游子飘泊天涯,若是听到悲鸣如何不触景伤情。南朝梁钟嵘《诗品.序》中谈到诗词创作的动因时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喜聚而悲离,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尤其是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因地理时空的阻隔而离别的有着丰富的情思与灵感,这也是为什么写悲伤的诗远多于喜悦的诗的原因 。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柳永《玉蝴蝶》)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风雨好东西,一隔倾万里。”(南朝宋.鲍照《赠傅都曹别诗》).写鸿雁来表达音书无寄的痛苦、无奈和羁旅伤感。

③寄寓浓浓乡愁

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寄寓大雁自己浓浓的乡愁,表达思想怀亲之情。如“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闻雁》韦应物“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你《念奴娇》)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

75、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6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77、沙鸥   飘零、伤感。

78、群鸥   诗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摈除机心,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韦庄《村居书事》

79、杜鹃鸟   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鸟也常与家国乡土之恨联系在一起。 如杜甫的《杜鹃》诗说:“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如: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  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如: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凄凉、哀伤的象征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一般多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又如晏几道的《鹧鸪天》: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2)、抒发天涯游子的漂泊之痛

     因为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当漂泊天涯的游子听见它的叫声,心中恐怕更是悲苦难言,唐末的一首无名氏的《杂诗》正是完整的表达了这种痛苦:“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当时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可能一人漂泊在外,时值寒食,兼有凄风苦雨,心中已然是苦不堪言,而入眼景物却是荒草、麦苗、柳映堤岸,可谓满目萧疏,这时耳边却传来一声声的杜鹃啼叫,在这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时候,耳边却听着“不如归去”,试问该归去何方呢?

   (3).在古诗词中杜鹃鸟的别称最常见的是“子规”。

    如:“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在空寂的山中,孤月高悬、四野茫茫,只有子规的啼叫声声入耳,愁绪该如何释解呢?又如毛文锡的《更漏子》:“春叶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春花烂漫的季节,作者心中却只有恨意,恰逢子规对月啼叫,一切就仿佛是上天刻意的捉弄一般。    

另外,子规也常常和雨联系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意境,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张惠言《水调歌头》)

80、鹧鸪   喻旅途艰险、离愁别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这种鸟生在南方,所以在古代诗人看来,它的叫声更让南来的北方人伤心。白居易的《山鹧鸪》诗说它“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张咏的《闻鹧鸪》诗说:“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稳,数声相应在前村。”鹧鸪鸟的叫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理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的鹧鸪已经不是一般客观意义上的鸟了。

81、鹈鴂   屈原的《离骚》说:“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鴂一叫,说明春天已经归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因此这种鸟在诗词中就常被用来表现岁月蹉跎、年华虚度、众芳衰歇、青春迟暮的悲哀。 
    在古代诗词中,鹈鴂、鹧鸪、杜鹃这三种鸟的叫声还包含有特殊的意义。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阮籍的《咏怀》诗说:“鹈鴂发哀音”。而鹧鸪的啼声好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在古人诗词当中,这也是常常引动客愁的鸟,如唐代李涉的《鹧鸪词》诗说,“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杜鹃,又名子规,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杜甫的《杜鹃行》诗说:“其声哀痛口流血。”这里,三种鸟的啼声可以看作是送别之情的引发。与亲人离别,心情已经十分悲苦,而这离别又是在暮春时节,悲苦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耳中又听到这三种鸟的凄苦的啼叫,此伏彼起,更令人愁苦不堪了。

82、燕子   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表现春光的美好,表示喜庆,传达惜春之意。

①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以此成为表现春光美好的象征,传达惜春之情。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②燕子素以雌雄颉頑,结伴飞行,以此成为美好爱情的象征,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③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社巢,以此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旧社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唐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⑤同时还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年年如新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橼”  周邦彦《满庭芳》“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83、乌鸦   小人、俗客庸夫,哀伤、衰败荒凉之兆。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84、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85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86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87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太仓,人名

    88、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89、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90、鱼  自由、惬意。

    91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 )菜羹:菰菜、莼(ch 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92、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93、玉   高洁、故地重游、脱俗。

94、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 ,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95、珍珠   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96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97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如: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98、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99、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100、见背 背,离开   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101、灯:  (1)温暖、美好、团圆、希望、向上、亲切。 如:《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晰晰!君子至止,鸾声哕哕。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这段中古老的吟唱,在宗教与政治的威严中表现着人类对光与火的原始膜拜。  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如:王维《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  “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 如:“人生不相间,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赠卫八处士》) 如:“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送僧归日本》)如:“终宵处幽室,华灯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如:“绿树深深处,长明焰焰灯。”(齐己《书古寺僧房》)如:“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柳永《戚氏》)如:“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如:“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2)孤独、凄凉、愁苦、哀伤、凄婉、惨淡。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腔长叹。”(李白《长相思》) 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 如:“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眼。”(杜牧《旅宿》) 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如:“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韦庄《章台夜思》) 如:“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周邦彦《关河令》) 如:“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贺铸《蝶恋花》) 如:“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张伦《烛影摇红》)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02、船(舟)  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另外,舟也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

103、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104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105、酒   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中华民族自古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祭天地鬼神要用酒,祭列祖列宗要用酒,庆丰收胜利要用酒,迎宾客交朋友要用酒,婚丧嫁娶、日常宴乐更离不开酒。一部中国古典诗词,浸透了清冽甘甜的美酒,飘散出浓郁沁人的醇香,也弥散着淡淡的哀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作用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樊篱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酒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及创作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物品,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到穷途末路的暮年白头,从礼仪威严的庙堂深宅到简陋破旧的酒肆野舍,从久别重逢的欣喜到生死茫茫的送别,从觥筹交错的宴请到清冷孤寂的独酌。一杯浅浅的酒,承载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精美的玉器,浓烈的琼浆,呈现出的是生命活力的光泽和喜悦的人生状态!“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这是青春时代少年游侠的豪饮,侠气干云,放荡无羁;“人生得意须纵酒,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这是春风得意放浪形骸的聚饮,神采飞扬,逸兴遄飞;“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戴叔伦),“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这是历经世事回首往昔的独酌,凄凉感慨,恍然如梦。 

“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唐太宗),“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武则天),这是深宫禁苑内帝王的盛宴,极尽豪奢,世间又有几人能品尝?“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储光羲),“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农家的浊酒虽比不上帝王家琼浆的名贵,却令千百年后的人们长留一份对农耕社会平和、淳朴、悠闲、热忱的深深怀念。“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门外,是寒冷萧瑟、天晚欲雪,隐喻着人生的世事难料,艰难严酷,屋内是温馨的美酒和火炉,这样的友情和境界,又岂是帝王将相的骄奢淫逸和深宫禁苑的勾心斗角所能体会到的?

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发酵着五谷的丰硕芳香,蕴涵着自然的日精月华,也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这是盛唐的美酒,酒香浓烈,洋溢着唐帝国雄健开朗、自信乐观的民族豪情;“细草翻惊雁,残花伴醉人”(李商隐),这是晚唐的残酒,凄冷混浊,流露出乱世人低迷彷徨、醉生梦死的悲哀。更多的酒是和愁绪连在一起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压抑,壮志难酬的要数南宋时期的主战士人群体,山河破碎,强敌虎视,欲挥戈杀敌却报国无门,愤恨忧愁郁积在心,时代的“大愁”既然无法用剑刺破,就只能用一樽浊酒化解心中的“小愁”。“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张孝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这就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中国传统文人,与民族、国家的沧桑巨变同呼吸共命运,即便以酒浇愁也不甘沉沦,在一杯杯或浓或淡或清或浊的琼浆玉液里映照出的依旧是慷慨悲壮、豪迈强健的身影!  古诗中酒的意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作为读者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就要我们运用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1)悲    如:“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陆机《短歌行》。  如:“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戴叔伦), 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表达历经世事回首往昔的独酌,凄凉感慨,恍然如梦。 

(2)欢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尽酒》)。把借酒浇愁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如:“五陵年少金市东,争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这是青春时代少年游侠的豪饮,侠气干云,放荡无羁。 如:“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少年行》),写出了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气,富有浪漫主义气息。 

(3)离    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  如: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饯别之作,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面上是在写离人酒醒之后,看到岸边萧疏的杨柳,残月在天,清光如水,更加触发了离别的伤感。而其中的意蕴却不止于此,它甚至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许多痛苦在人的清醒之时,将会愈发感到痛苦,所以不如不醒。 

(4)合    如:“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欧阳修《浣溪沙》)。  如:“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 储光羲),  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相聚总是一种欢乐,人生喜相逢。酒在这时充分展现了相聚的心境。 

(5)喜    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如:“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这是盛唐的美酒,酒香浓烈,洋溢着唐帝国雄健开朗、自信乐观的民族豪情。 

(6)乐    如:“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杜甫《客至》)。如:“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  人宿置酒》)。闲暇无事与朋友对饮,其乐也融融。 

(7)哀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酒御寒,而酒敌不过寒,借酒消愁,酒又不能解愁。此时的菊花满地堆积,虽言其盛,却已憔悴凋零,它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这种悲哀来自于作者所经历的国破、家忘、夫死、独守的苦难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一种饱经忧患的绝望之情。 

(8)愁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赵一度“负笈远游”,重九饮酒赏菊,本是诗人雅兴。如今,美酒无人共饮,好菊只能独赏。不言其愁,但愁在其中,但这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虽然,“人比黄花瘦”,但却是既有对菊花的赏识,也有孤芳自赏的味道。因为她与丈夫的离别只是暂时的缺憾。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如:“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如:“欲持一飘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如:“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酒,或清冽,或温醇,到了诗中,都能把诗人的感情进行发酵,使喜愈喜,悲愈悲,愁愈愁,读起来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作者醉酒,诵者醉诗。郁郁酒香溢满浓浓诗意,穿越时空,纵扬千古。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07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08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109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110精卫   复仇、奋斗、不畏艰难。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11、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11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113、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1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11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11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11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11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11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12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12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2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12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12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12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12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2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12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12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13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13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132、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133、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134、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135、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136、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137、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138、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139、捉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140、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

141、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142、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143、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14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146、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147、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148、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149、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50、登高 (登楼,登台) 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因此登楼、登高怀远是常见情思。如:“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短暂感,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51、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152、捣衣(捣练)  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153、捣衣砧   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5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55、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156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157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58、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159、羌笛(胡笳)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往往表示戍边思归,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诗人常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如 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句。 

(1).边塞征怨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的声音听起来忧伤而苍凉,让人心生悲壮的情感,一般有羌笛乐吹奏的地方都在遥远的边关,所以羌笛这一意象已经成为边塞诗的象征。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遥远的边关,只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恶劣的气候让连生命力顽强的杨柳都不愿意生长,羌笛日日孤单的奏鸣,可是又何埋怨杨柳呢?因为连春风都不愿意来到这玉门关呢?戍边的将士可能满头青丝转成白发还依然不能回家,他们的心中也定是有怨言的,可是,在那样的社会中,他们什么也改变不了,哪怕连这样的怨恨也只能寄托羌笛,如: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冯延巳《芳草渡》) “蜡烛泪流羌笛怨。”(冯延巳《鹊踏枝》) “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又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悠扬苍远的笛声中,借用双关手法,令人产生了极富诗意的错觉,仿佛洁白的落梅纷纷扬扬,使寒冷的关山一夜披上了春装,构成了明净又高郎的意境。

(2).用羌笛发出凄切之音表达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3).将羌笛等几种乐器叠加表达离愁

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庾信《咏怀》)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赛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古意》)

笛声  (1)游子思乡,归心似箭。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  (2)征人思乡,嗟怨连连。  如: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  如: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 

附:羌笛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160、关山月   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161、梅花落   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漂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162、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63 霓裳羽衣曲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164、杨柳曲   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65、行路难   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166、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167、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68、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169、树的曲直   事业  人生的坎坷、顺利。

170、梧桐   凄凉悲伤,寂寞、惆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表凄苦之音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而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江山易主他人,亡国君主最是悲凉,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庭院深深,却也将寂寞深锁。 又如:“秋声入梧桐”( 宋 孙应时《秋日程伯玉携诗见过次韵》)。 “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冯延巳《采桑子》) “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冯延巳《虞美人  》) 

(2).半死梧桐表中年丧偶

    古人常喜欢用树木的来表达感情的深厚,而树木的枯死自然也会让人觉得是感情的凋零,像桑树、合欢树、枇杷树、梧桐等,在这众多的树木中梧桐出现的频率更是非常高,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合欢树即为连理梧桐,也就是喻夫妻为梧桐,而死去一方,称梧桐半死,比喻丧偶。诗词中也常常出现,最著名的要数贺铸悼亡词《鹧鸪天》(又名《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夫人赵氏,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夫妻俩的感情是很深的。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阊门是苏州著名的城门,用来借指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不久因事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和自己多么相像。那晨光初露的草原,东方才刚刚发白,躺在草丛上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儿,须臾之间就不见了。人生原来就是这样短暂啊!作者默默地哀悼着亡妻;在从前两人住过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恋,不肯离去。回到家里,躺在死者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可是如今却是天人永隔,妻子已处于自己不可能企及的隔世,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则有相同的意境,都是因眼前之景而触及过往之伤情。 又如:“全凋蕣花折,半死梧桐秃。”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

171、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顽强生命力。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如:“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72、柳树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 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柳”絮飘忽不定,也常作遣愁的凭借。例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173、折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因此折柳表惜别,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174、堤柳堆烟   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175、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76、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例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77、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178、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179、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之以诗传情。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180、花   暗喻女子、大好年华、美好时光等。

181、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182、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83、落花   伤春悲秋,青春易逝。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切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色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在。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84、落红   “红”在诗词中常是“花”的代名词,指凋残之花。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又是不幸者命运的写照。表现了无限的惋惜和无奈的感情。

    185、牡丹   富贵、美好(竞夸天下无双绝,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丹》皮日休)

186、桃花   象征美人(人面桃花相映红)。

187、兰花   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 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明·徐渭《兰》

188、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以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如: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189、梅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不屈不挠的品格。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言深。

①、“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枝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②“零落成泥辗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叫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漂让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嫡却坚贞不改的“掮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辗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祝贺结局。

③“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如: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如: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如: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如: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如: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如: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如: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如: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如: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如: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如: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  如: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纸帐上的几枝梅花瘦影上。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如:张雨《中吕.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如:张可久《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中云:“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诗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真。  如:武元衡《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诗中“麻衣如雪”化用了《诗经.曹风.蜉蝣》中的句子,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可谓传神。  如:苏轼《定风波  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词的上片,开始便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因“迟”开而与桃杏同放。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丰神。  如: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写王昭君的月夜归魂,给梅花形象增添了血肉。“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化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其实,本词共五个典故,五位女性,此处仅以二者为例)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如: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

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如: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如: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岭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为岭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  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如: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  6: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如: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长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如:《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 如: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2)杨亿《少年游》:“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此处“翠岭”亦是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3)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朱松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便是如此。 

4)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5)梅花的耐旱力相当强,畏涝,喜日晒,忘荫蔽。所以梅花永远站在高处,面向太阳,迎接光明。《红梅赞》便是因之而来。 

6)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190、菊花   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坚贞高洁的品质,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如“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红楼梦》林黛玉《问菊》)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借菊花来寄托诗人的精神品质。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1、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2、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3、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4、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191、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192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寓指具有高洁的品格。

193、“松梅竹菊”   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194、莲   爱的表达。由于“莲”与“怜”音同,古诗中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区》:“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95、杨花(柳絮)   飘零、离散;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19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感恩多》唐 牛峤 “丁香空结雨中愁”  等等。

197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98红豆 相传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也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199、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例 “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200芭蕉  孤独与忧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201、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例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例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例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例4: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例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例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例4:“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202、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例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许浑《登洛阳古城》

203、投笔   《后汉书》: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04、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的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05、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6、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让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07、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08、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09、柳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荆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汉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汉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人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210、细柳营   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211、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212、、南冠   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213、六朝旧事、南朝旧梦   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214、汗青   史册

215、须眉   男子。

216、巾帼   妇女。

217、桑梓   故乡。

218、轩辕   祖国。

219、寸管   笔。

220、英雄   追慕自愧自叹。

221、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222、浮生   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223、丝竹   音乐。

224、娥眉(蛾眉)   美女。

225、峨眉   高尚的德行。

226、青青子矜   有才能的人。

227、宫阙   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 

228、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229、乡村   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230、草原   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231、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232、仙境   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233、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234227、天地、尘世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235、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236、击楫   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237、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38、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39、信   鸿雁、尺牍、尺素

240、亡国   后庭花。

241、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242、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243、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244、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245、佩剑   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

246、商女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47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如范成大《窗前木芙蓉》“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248、嫦娥   孤独、悔恨。“嫦娥”也称“姮娥”、“常仪”、“尚仪”(传说中蟾蜍、玉兔、嫦娥三者存在着身份不断转换的痕迹)。

249、白发   衰老、愁苦、迟暮。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如:宋代  斯植《门柳》:“看尽门前柳,愁多白发新。灞桥风雨夜,离别是何人。”  如:“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如:“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50、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251、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如王炎《南柯子》“蓑笠朝朝出,沟 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52、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253、翠微   多指环境美好,犹如仙境一般。

254、瑟瑟   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55、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256、周公吐哺   求贤。

257、望帝啼鹃   哀切的思念。

258、塞上长城   守边将领。

259、封狼居胥   建功立业。

260、结草衔环   报恩。

261、天狼    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

262、蓬莱    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263、珠翠    指妇女佩戴的首饰,指代宫女。

264、簪缨 官位 名望。

265、軒举    意气飞扬。

266、端居    闲居。

267、将      行,流过。

268、木兰    《木兰辞》中的女主人公,替父从军,孝勇双全。

269、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坚守爱情,忠贞不渝。

270、《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诗中的主人公,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271、《声声慢》    《声声慢》诗中的主人公,孤独寂寞,郁闷愁苦。

272、白   纯洁无暇丧事。

273、红   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274、绿   希望活力和平。

275、蓝   高雅忧郁。

276、黄   温暖平和。

277、紫   高贵神秘。

278、黑   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279、解携   与友人分手。

280、平羌   杂草丛生的地方。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8) 查看   收藏(2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