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雷振斌 男  46岁
  • 注册日期:2017-04-20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3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如何创造诗意

雷振斌 发布于2019-03-21 12:05   点击:2160   评论:2  
如何创造诗意

诗是美的事业,写诗,就是发现美、创造美。诗意,就是一首诗传递给读者的美的欣赏体验。
诗词的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
形式美,包括对仗、音律、节奏,这是诗意的载体,但不是诗意本身。一首对仗工整的老干体,并没有多少诗意。
诗意,关键在诗的内容之美,在于作者传递给读者的高雅气质、精美画面、微妙细节、绕梁余韵。而且这些内容之美,又必须新奇别致、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给人印象深刻。
成功的诗,应当是通过尽量少的语言,传递尽量丰富的信息。这也是一个信息传递效率的问题。
今天我就结合古诗词名句,谈一点我对诗意的体会。也就是如何尽可能多的制造出“诗意”的问题。
一、虚——实
虚,通常指抽象、想象的东西;实,通常指具体、可见的东西。
在诗词创作中,为了尽可能传递诗意,虚实会交互发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交互使用。
(一)以实写虚
就是以具体、可见、存在的事实,来描写抽象的情感、想象的未来、理想的目标。
比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这些都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这在诗词创作中最为常见。为什么这样就能体现出诗意?
因为抽象的忧愁、思念、伤心,一方面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如果直接写这些情感,必将千人一面,了无新意。另一方面,人类的感情,正是因为受到不同的景色、事物、情景的诱发,才表现的更加独特、深刻。所以,以具体来表达抽象,恰恰符合用少的语言表达丰富信息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在创作诗的时候,也要尽量提醒自己,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其实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比如:
捡起一缕乡愁
钓起一轮明月
织成一片相思
闻到一份欣喜
等等。
这就是用具象的物、动作、来表达感情;或者用具体的感觉体验来表达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感受。
其实,几乎所有的修辞,都是用一种看似不合理的东西来表达一种合理。不合理即为虚,合理即为实。
比如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比如通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有眼泉流冰下难
用一种听觉转换另一种,或者用视觉转换听觉。

还有,用所见来描写所不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等等。

(二)以虚写实
就是用抽象的、幻想的感觉来表达具体的情景。尤其是在怀古、议论的诗句中常见。
比如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用一种抽象来表达另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这中间,应该注意还是有一种转换关系。
其实,我们可以向现代诗学习虚和实的技巧。我们在现代诗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句子。
比如,桌子上放了个鱼缸,诗人说,
桌子上,蓝色的海洋,一个立体的切片。
桌子上有一盆不起眼的绿萝,诗人说,
那是几支刚刚醒来的春天

这就是字面上的虚和实的转换。
要想发现诗意,需要诗人主动转换视角。需要诗人将自己想象成巨人国里的人,想象成微观世界里的人,用望远镜、显微镜观察世界。或者,转换参照系,将观察对象倒过来看;或者将运动的观察对象变为静止,或者反之。总之,主动使用逆向思维,故意颠倒乾坤、将不相干的事物、感觉混搭、组合,以求发现新的视角。
要想象自己有超人的嗅觉,嗅得到春风里梅花的滋味。
想象自己有超人的听觉,听得到夜空中花瓣的绽放
想象自己有超人的触觉,能感受风雨中落花的疼痛。
想想自己有超人的视觉,读的懂蚂蚁在大地上写的诗。
这就是诗意,是不合理的现实与合理的想象的结合。

二、点——面
这涉及到画面感的构造问题。一首诗,如何用四句或者八句话,来构造画面、传递主旨,画面感的构造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妥善处理点和面的问题。
另外,一首诗,描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镜头,一次小感动,一副小画面,这就是一个点,诗人通过发现这个新奇别致的点,来描绘他发现的一种美,这就是诗意。所以,点与面的问题,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诗里面都要注意辩证平衡。
(一)以点带面
如果能用一点来表达一个宏大的面,这就是诗意。
前面所述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极好的一个例子。

记得宋代画院考试的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
宋徽宗时期,京城的画院每年都要招收一名画师。这一年,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院以“深山藏古寺”这一句古诗为题来考应试者。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画院招收的这名画师将在最后的四个人中产生。
四个人每人都向主考官提交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第一幅,深山里树木环抱,中间有一座寺庙;第二幅,密林深处仅仅露出寺庙的一角;第三幅,深山老林里并没有寺庙,只有一幅高高飘扬的幡。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
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这幅画的特点是,让人知道山上有古寺,但古寺又被“藏”了起来。虽然画面上丝毫没有古寺的痕迹,却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古寺就在“藏”深山里,这正是这幅画的巧妙之处。
 
这里的“点”一定要选好。要选的典型、新奇、别致。典型,就是大家熟知的场景,新奇,就是将这个熟知的场景,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这两者一定要兼顾到。否则这个点就选的失败了。

比如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月上柳梢头。
小舟撑出柳阴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选得很好。

失败的诗,很多就是因为画面感构造不好,很俗、很乱。写春天,就是桃红柳绿。写秋天,就是菊花黄、枫叶丹。这些早就被人写烂了。没有你自己的独特的贡献,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

点和面一定要相互形成对比。既不能光写点,也不能光写面。在宏大的背景中,突出细节;在精微的细节中,透视宏大。

画面感,不仅仅用来写景,也可以用来叙事、抒情。
比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就是截取了一个小细节,来表达一种常见的抽象的感情,也是点和面的关系问题。这是叙事中的点和面,叙事中的画面感。
三、动——静
通过动静对比,来构造画面感,也是诗意的一种。

比如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比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

都是,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则动者愈动而静者愈静。





四、言——意
状难言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写作的基本要领,对于诗,尤其如此。言不尽意是诗的基本要领,也是诗意的基本体现。
比如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诗,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大多是为了抒情,情,就是诗意的核心。如果写诗仅仅满足于写景,则不会是一首成功的诗。但是,如果为了抒情而硬凑,也不会是一首好诗。好诗,应当是非常自然的将情感传达出来。不说破,但读者已经体会到了。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看似空,实际上让人浮想联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就是纯粹的白描,但谁都不会将此简单视为写景。看到这两首诗,就像看到两幅画,华丽的诗意可以由每一个读者自己想象。

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作者自己本身有很高的修养。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4) 查看   收藏(8)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