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梵夫   0岁
  • 注册日期:2014-03-26
  • 最近登录:2023-05-09
  • 粉丝人数:4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平上入去,律之四柱

梵夫 发布于2019-04-18 11:50   点击:1944   评论:1  

平上入去,律之四柱

 


1、             平上入去,律之四柱,四柱毁,律不存也。替对粘韵都是建立在分清平仄的基础上的,平仄乱,替对粘韵必受影响。

2、             格律诗形成于唐,已非常成熟与完备,千百年来无人敢斗胆推翻其基本框架。纵然由于语音的变化,亦无人动其根本,只是在押韵上推出孤雁格、辘轳格、进退格、葫芦格等以放宽押韵以适应语音之变化或原本不科学的分韵(因为古人靠切韵分韵,没有拼音,难免有误差,今人看平水韵有韵部内韵感有远近、甚至有韵部间韵感好于韵部内的情况,语音变化是一个原因,分韵方法也有原因),但从无人对其平仄依据作改变,是因为平仄不可改变,变则乱,乱则无律也。

3、             今有人依据普通话分平仄,是重新架构,另取炉灶。一不必也。因为本来已经有非常完备的体系,经历了千余年的传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二不科学也。归入二声的入声字与真正的平水韵中平声字差别很大,作平声字处理感觉别扭,是一种格外的味道,与真正的平声字格格不入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所谓格律诗,格律味道全变,不伦不类。三与传承割裂太大也。长久以来格律诗都有入声字。一下子将部分入声字变成平声字,与前面不衔接,成了两套互不相容的系统,各说各话,各行其是,与原来相比完全乱了平仄基础。平仄是格律的骨架,平仄乱则格律不存。按普通话新调入派四声,平仄乱、传承断、味道变,不可取也。

4、             平水韵平上入去体系与普通话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分平仄的标准不同。以甲标准来规范建立在乙标准基础上的东西自然是南辕北辙。以北方官话为主的普通话由于不承认入声字,放宽了平声的标准,扩充了平声的范围,把部分仍具有入声特点的字归入了平声字,这部分平声字与平水韵中的平声字差别很大,是达不到格律诗之平声要求的。把这些当平声写格律诗必然导致格律诗变味。平上入去体系是古人总结的,平仄分得很清晰,所以才有格律诗的诞生,所以说格律诗是建立在平上入去体系上的,其平声是非常鲜明的。与平上入去体系完全不同,以北方官话为主的普通话体系是现代才有的,其语调分一二三四声,排斥入声字,强行将入声字派入四声中,并把一二声作平声,三四声作仄声。这种分法是人为规定的,并没有像平上入去体系一样对平声要求严格,是为适应消灭入声字而人为规定的,这样产生的平声与平上入去系统的平声大相径庭,对平声的标准或要求降低了,主要是大部分阳平的入声字还是平调不足,仄调有余,强作了平声字,是不符合格律诗对平声的要求的。按此分法定平仄必定使格律诗不伦不类。

5、             普通话之一二三四声不是分平仄的依据。普通话规范的是讲话,是以方便不同地域之人之交流为目的,没有也不会顾及格律之传承。普通话中原入声字有部分变成了完全的平声,如一声入声字,但二声入声字其音调与真平声还是有差距,仍是仄声。普通话图简便,回避入声字,简单将汉字分一二三四声,是模糊了平声与仄声差别,是与平水韵之平上入去完全不同的一套音调系统,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格律平仄的问题。其确定平声的标准与平上入去系统差别很大,对格律诗来说必定造成平仄混乱,所谓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不过是人们安上去的或规定的,也不是按真实语感分的,不是真正科学的区分法,也不管是否符合事实,或者说是扩大了平声的范围,或者说对平声的要求降低了,把一些在北方官话中接近平声的入声字归入了平声,因为北方官话不承认入声之存在。在普通话中有些入声字是真正变成了平声,有些是模糊了平仄的界限,有些不过是有向平声靠拢的迹象。反正有些地方方言如北方官话是不承认入声字的,所以就粗暴地派入四声了,被派入平声的入声字与真正的平声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格律诗中作平声处理自然很别扭。如二声的Ba\bo\bie\bi\zuo\di\die\du\duo\fa\ guo\ji等不可能是平声字,因为这些拼法只有在一声时才能听出平声,音调提高到二声就已变仄声了,大家可细细体味,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二声的shi\ cha\xia等有部分是平声,部分是仄声,大家也可细细体味,拼音虽一样,但语音实不同也,差别虽很细微,但平仄味不同,普通话用相同的拼音模糊了其差别,导致人们误认为它们是一样的,所以通通是平声,这是错误的,如石字和时字,仔细听播音员的声音都还可以听出不同,这样的字相对少些。所以普通话一二三四声不是格律诗词区分平仄的依据。普通话语境下,评判一个字之平仄不能只看是分在一二三四声的哪个声调中,而要看其发音是否真是平声的感觉。事实上,归入一声的入声字绝大多数是真平声,归入二声的入声字绝大多数仍有入声的痕迹,与真平声仍有较大的“隔”,按平声处理很别扭,仍然是仄声字,按入声字处理符合传承,没有乱平仄,更何况全国很多地方仍然全盘保留了入声字,所以把入声字单独作一类保留下来,一是传承的必要,使格律诗不致割裂,二也是现实可行的。说话或写格律诗词以外的诗或文章不受影响,因为本身就无需考虑平仄,但写格律诗词就不同了,不是平声的字当平声处理,乱了格律的基础,律将无律也。余初学时亦分不清入声字,倾向按一二三四声分平仄,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就越来越觉得这样不准确,入声字当平声处理是与格律相违背的,只能使其变味。

6、          普通话之一二三四声是有意模糊了平仄的界线,以此分平仄自然是误入歧途。汉语拼音方案中之所以不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发明一二三四声,就是为了回避平仄的问题,只是后来被不明就里的人又将其等同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已。入声字派入一声后称平声没问题,派入二声作平声就不对了。Ba\bo\bie\bi\zuo\di\die\du\duo\fa\ guo\jue\ji等发音的二声不是平声是由其声韵母组合决定的,这些组合拼出来的发音除一声外就不可能再有平声了,也就是说第二声就已是仄声了,当然不止这些拼音组合,仅举例而已。时与石、和与核、霞与侠的发音明显不同,一为平,一为仄,却被有意用相同的拼音shi\ he\xia掩盖其差别,使人误以为都是平声。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播音员的标准发音中也可听出来,有心的人可以仔细体会。可以这样说,派入二声的入声字还是可以听出入声的陡而重或浊的特点的(短促与否在于人怎样读,已不重要了),虽然往往被忽略了,但只要用心听是可以听出来的,虽不一定是标准的入声,但也绝不是平声,作仄声是没有问题的。这些字在普通话中充其量只是有些接近平声,实为仄声。以假平实仄的字充平声,自然是乱了平仄,废了格律。所以将入声字在格律诗词中保留下来是必要的,既合传承又避免乱了平仄。

7、             全国方言中,除了北方官话没有入声字,其它方言皆不同程度保有入声字,覆盖的人口有几亿人。这是保障格律诗传承的社会基础。最初的国语旧国音也是保留尖团音和入声字的,只可惜由于北洋政府推行不力未成气候。因推广普通话而压缩方言和入声的空间是不对的,各种方言必须要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否则,很多独特的文化符号将濒临灭绝。这不是危言耸听。格律诗本是全国性的东西,不是囿于部分地方的,但由于普通话废入,入声空间被不断压缩,纯正的格律诗空间必将被压缩,或出现异化。长此以往,不濒临灭绝才怪。所以珍重格律诗之有识之士必须猛醒,加强宣传培训,致力传承与发扬,让其光耀千秋。

8、             对于有入声字的地方的人来说,学习格律诗词可能容易些。有些不懂入声字的人又想学又畏难,或者某些人为了迎合这些人,就想改革,去掉入声字,刚好普通话又不承认入声字,似乎有了尚方宝剑,其实这是对格律的伤筋动骨,势必搞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与经典大相径庭,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想也是普通话惹的祸。以前千余年没有普通话,没见人要去掉入声字,毁掉格律的基础,普通话出来后,有人就想走捷径,不想花功夫学入声字,还美其名曰改革,并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的功能不过是方便交流而已,并非适用一切的文艺样式。你要唱地方戏的用普通话试试。何况全国各地保留入声字的地方很多,人口很庞大,原汁原味的格律诗传承目前还是有足够的土壤的。将来也要维持保护这方净土,才能使其永葆青春。

9、            入声字千年一脉,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陡然废之,文化断层,损莫大焉。今有人以创新为名,行阉割之实,于格律诗是极大之不敬。仅有皮毛之了解,即行改革之大事,实是懒人之举,畏于其艰难苦学之途也,是典型的浅尝辄止,叶公好龙也。不想学习传统文化之宏大精博,只想删繁就简走捷径,殊不知正害了格律诗词也。视正宗格律为畏途,而欲另辟蹊径,是滑天下之大稽也。凡欲学有所成者,绝不会畏惧求学之路上的艰辛。凡对格律诗有较深的了解,就不会轻言废入。 

10、             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要矫枉过正,北方话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待其它方言,北方话不过是方言之一种,推行时如挤压其他方言,则是不对的。至于闹出以姥姥替外婆的荒唐事,则是傲慢的体现。要认清普通话的功能不过方便交流而已。要积极传承保留方言,以保留一些文化形式的生存土壤,这是非常必要的。

11、             要大力宣传培训推广传授经典的道地的格律诗词,扩大爱好者群体,不要让四不像的东西占据了话语权制高点。如果被不伦不类的东西占据了制高点,会毁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格律诗。反对废入者,要大胆表明你的态度,不要让传统的格律诗因没有声量而被淹没甚至被淘汰。有人会说好东西不用吆喝。在公平的环境中是不用吆喝。但在有人借普通话强行推行甚至挤压的时候,你不发声,可能就真会被淹没了。

12、        入字当平的所谓格律诗就不可能是格律诗,平仄乱了,只能是四不像,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13、        也可以这样说,只有在保留平上入去的体系中,才能有真正的格律诗词。在普通话体系中,因不承认入声字,或者说部分平声(归入二声的入声字)不能达标,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的格律诗。是故,不知入声字,别玩格律诗。

14、        至于韵,鄙以为,在保存入声的基础上以现代韵母分韵是可接受的,因为这在诗中只改动韵脚,于格律几无损伤,也符合古人创造各种韵格以扩充押韵的空间的做法。由于语音的变化,古人在押韵上推出孤雁格、辘轳格、进退格、葫芦格等以放宽押韵以适应语音之变化或原本不科学的分韵(因为古人靠切韵分韵,没有拼音,难免有误差,今人看平水韵有韵部内韵感有远近、甚至有韵部间韵感好于韵部内的情况,语音变化是一个原因,分韵方法也有原因)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虽不一定被广泛接受,但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根据今音以现代韵母分韵,可以扩充韵部,减少押韵的难度,于韵感亦无大损伤,有时还有加强,鄙以为是可接受的,也与《诗韵新编》的主要精神是相符的。余以为这是格律诗所能允许的最大的改变,还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入派四声格律大乱,伤筋动骨,是根本不可接受的。

15、             对于完全坚守平水韵者,余亦十分尊重。这种坚守是难能可贵的。余亦通常用平水韵,尽量不使用新韵母分韵,即使用新韵,也保留入声字。

 

 

小知识

 

老国音,中国国语运动中,1913年“读音统一会”议定的汉语标准音。后被新国音取代。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当时的南京官话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北京话和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

 

老国音推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政府没有能力推行。

老国音以北京音系为基础,还顾及各地语音,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由此能和中古音形成更为严整的对应关系;而新国音使用纯粹的北京音系,仅顾及华北地区的汉语,对南方诸汉语的考虑不足。进入21世纪后,保卫南方诸语(方言)的呼声此起彼伏,其中的问题在于普通话推广的强制性而非新国音本身的缺陷或者说老国音的“优点”。应当这么说,语言本身是不存在优缺点之分的。

老国音与普通话(新国音),一个是推行不力导致最后被弃置,一个是强制性推广方言导致方言生存空间受打压。今天的人们应该有所审视反思,应尽量推行标准语但尽可能保留方言的生存空间。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