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06-15
  • 最近登录:2024-02-28
  • 粉丝人数: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学好典故用好典故

笑破红尘 发布于2019-05-10 10:17   点击:4103   评论:4  









悬梁刺股                铁杵磨针
 
 

 

 

 

              【专题讲座】  学好典故 用好典故

         宋时盛(笑破红尘)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租海)。与前世而皆然兮,吾有何怨乎今之人”这是屈原在《涉江》诗中的句子,用了伍子胥直谏遭祸、比干贤臣被挖心剁成肉酱的典故,诉说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抒发自己的感慨。诗文中使用典故,在我国源远流长,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多次用典,表达心中伟大志向和爱国热情。

典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历史宝藏。在我们的语言和诗文中使用典故,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学好典故,用好典故。这里,分五个问题谈一点肤浅认识。

 

一 与典故相关的几个词语

 

  1. 是么是典故

    自古以来,在许多“诗话”、“词话”中,典故,被称之为“故实”、“用事”等。我的理解是:在口语和诗文中所引用的故实,经人用过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便是典故。如:“三顾茅庐”,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千日酒”是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的故事;“三钱之府”、“孔方兄”、“阿堵”、“青蚨”常指“钱”的别称。

  2. “典故”与“典章”不同

    典章”是制度法令的总称。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天下为三十六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便是典章;

  3. “典故”与“典籍”也不同

    典籍——记载古代法令制度的图书。也泛指古代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四库全书》、《说文解字》、《文心雕龙》等等。

  4. “典故”与“掌故”也不同

    “掌故”是典章制度的沿革及历史人物的故实或传说。如,“武汉的由来”、“郭沫若与第三厅”、“热干面与名小吃”等都是掌故。                            

     

    根据以上介绍,可以归纳,典故的特征主要有三:

    其一,与史相关,无史不成典;其二,典必有据,不能随意杜撰,无稽之谈不为典;其三,典故的约定性。

    并非一切有据的史实都能流传,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引用的故实,俗成约定,被人们普遍接受,流传开来,形式多样。那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二 为什么用典?

     

    主要谈三点:

    1. 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典故是汉语的精粹,用得好可谓理得而义要矣(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如唐人韩翃(hóng)《寒食》末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表面意思是,晚上皇宫派人向外面传送蜡烛,只见青烟飘散到五侯家中去了。“五侯”一典,汉时有三次同时封五候,《汉书·元后传》、《后汉书·梁冀传》都有记载。这里指汉桓帝一天封五名宦官为侯的故事(“五候”,后泛指权贵)。但唐代寒食节,白天禁火、晚上禁烟,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一天,皇帝特准,向贵族和近臣颁赐蜡烛,供他们昼夜享乐。这里,“五候”典是暗喻唐肃宗以来,宦官得宠。朝廷腐败的局面。作者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皇权贵族们享乐的不满情绪。

    此典用的精湛,如此深刻的内涵,仅用“五侯”二字概括,意象鲜活。所以,用典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2. 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两句词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的前四句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借黄鹤楼典故,抒发的是怀古的忧思;不同的是,毛泽东所抒发的是因革命前途而产生的忧虑。这种忧虑化用崔颢诗,以黄鹤故实作了形象、含蓄的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毛泽东此刻凝重、苍凉的情感。从而,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毛泽东自注“心潮逐浪高”句云:“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原载19571月号《诗刊》)

    3. 传承汉语精粹。刀不“用”生锈,典不“用”失传。我们在学习、应用历史文化的遗产,就是要继承、传播历史文化的精粹,使其发扬光大!

     

    三 典故分类

     

    1按其表达的方式分,有“口头”用典和“书面”用典。如,当年陈毅外长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口语中引用了“恶有恶报典故: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统统报销。感情奔放、气势高昂、鼓舞人心。又,温总理在那年“两会”召开时,答中外记者会上,口语用“一衣带水典故,表达了(那个时期)中日两国邻邦的友好关系;说到“书面”用典,毛泽东堪称典范。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云:“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愚公移山”的故事等,都是书面用典

    2按其用事的内容分,有“事典”和“语典。“事典”里面包含一个故事,如“马嵬”典,唐·白居易《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悲剧故事;又,“长门卖赋典,是有关司马相如的故事。宋·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等都是“事典”;至于“语典”,它是引前人诗句的化用。如,杜甫《寄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迟暮嗟为客,西南喜得朋”。西南喜得朋,典出《易·坤卦》卦词:“西南得朋”添一“”字而成。又,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出自《三国志·吴书·陆凯传》:“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化用。

    3按其用事的意图分,有“褒义”与“贬义”。“褒”即赞扬之辞。如王维《上张令公》: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以一字千金”故实,称誉张令公的诗文绮丽多彩及其精品价值。又,曹操《龟虽寿》: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比暮年仍有强烈壮志。这是“褒义”用事;“贬”即谪、斥,给予不好的评价之意。如,周恩来《生离死别》:“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其中“贪生怕死,即属于贬义用典。典出《汉书·文三王传》;又,《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云:“此地事无一定,书店也早已胆小如鼠,心凶如狼,非常难与商量”。其中“胆小如鼠,也是贬义用典,典出《魏书·汝阴王传》。

    4.按其用事的属性分,有“佛道”与“神话”用典。这是佛家、道家及神话流传的故实。如,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之八:“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仇”。其中一弹指”即是佛家语,言人生短促。又,王维《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毒龙”亦是佛家语。以“毒龙”喻为佛的对立物,欲成佛必制毒龙;道家故实如,柳亚子《哭熊味根烈士》诗:家居若被钎儿坏,化鹤归时更断肠。其中“化鹤归来”是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的故实。典出晋·陶潜《搜神記》,表示对久别的家乡的怀念,也比喻死亡;神话用典如,李贺《天上谣》: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吹烟瑶草”典出汉·刘向《神仙传·王子乔》。“王子乔”也作“王子吹笙,表示仙道生活或洒脱不凡的人。

    不管怎么分类,重要的是熟悉典故的用法。

       

    四 典故用法

     

    典故用法,主要有五种:

    1“明用”与“暗用”。“明用”即借典明事,以事抒怀。如朱婷《忆江南》:春残也,粉瓣坠阶前。昨夜庭中人已去,榴花如火不成欢,锦瑟寄啼鹃(《中华诗词》071期)。词的结尾以“锦瑟年华”与“杜鹃催归”二典明用,表达主人公对“庭中人”的怀念和一往情深、执着不已的愁思;“暗用”,是不点破题,不露痕迹。清·薛雪《一瓢诗话》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著盐,饮水乃知”言用典“暗用”比“明用”好。如,沈祖棻先生《鹧鸪天·丁巳春,为人题桃花画册》:赚将阮肇迷仙境,却累刘郎谪远州。暗用刘、阮入天台典事,鞭挞“四人帮”之罪行。

    2“正用”与“反用”典故的“正用”,指用事与题事相同,典意与题意一致。如,王维《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原诗是说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唯恐其久去不归。王诗在送罢行人后,日暮“掩柴扉”时仍惦记行人,末句加了个反问句“归不归”?这就更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离思方深”的情怀。此乃典事正用;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云: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意,最为妙法……。老杜有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东坡则云‘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此皆翻案法也。翻古人之案,就是反用古人故实。如,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以“衰兰”与“铜人”的愁苦映衬,通过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表达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化此句反其意而用之,不悲不哀。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句,道出珍惜光阴的人生哲理。借重阳节令,高唱“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赞歌。又,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枯木朽株,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原指“无用之材毛泽东变“贬义”为“褒义,比喻共产党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打击敌人,取得战争胜利。这是典故反用。

    3“实用”与“虚用”“实用”者,以故实表达作者内心之真实情感,反之为“虚”,乃为虚托之词。如杜甫《秋兴》八首:“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上句用《水经注·江水》里“渔者之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猴鸣三声泪沾裳’”,下句用《博物志》记载,说有人住在海边,年年八月看到海上有浮槎往来,从不误期的故事。杜甫用此典是说:因严武死去,原本想随严武回长安的希望成为绝望。所以说“泪下”是实用典,“乘槎”是虚用典。(转引自范宁《典诠丛书》序)

    4“借用”与“泛用”。“借用”者,故事与题事不同一类,以一端相近而借用之。如,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借“黄竹篇”(典出《穆天子传》卷五)事加以虚构,讽刺唐武宗求仙一事;“泛用”者,指非正宗经﹑史流传的故实,以平常小事、俗说为典事。如,星汉教授《卢沟桥感赋》:“石狮依旧对苍苍,朝朝带血起扶桑”。首句中“石狮”、结句中之“扶桑”,皆为故实之泛用。又,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句,“寒山寺”与“钟声”亦为正题中泛用之事。正如元朝陈绛曾《文说》云:“于正题中乃用稗官、小说、俗说、戏谈、异端、鄙事为证,非大笔不敢用,变之又变也。”

     5代语用事。程千帆先生《诗辞代语缘起说》云:“盖代语之者,简而言之,则行文之时,以此名此义当彼名彼义之用,而得具同一效果之谓”。是说汉语语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替代,换称性词语,即称之为“代语”,用在典故上,亦称代语用事。诗文中常以“常娥”、“月娥”等,作为比喻美女,亦作“月”的代称。如李商隐《常娥》: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代指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情;另外,古人常以“荆钗布裙”典故,谦称自己的妻子。用“亡荆”代称自己已故的妻子。如,楊志坚《送妻》诗: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又如,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云:“此本留为亡荆扶之费,一俟得有乡音,偿我可也”。

     

    五 用典须知

     

    1典故的多层意义。与一般的词语不同,“典故”是一定时期历史故实、文献纪录的简要概括,具有多层意义。如,“红豆”,又名“相思子”。典面意义是“红色豆子”,只起个形象联想的作用,而典内意义却是典故的本质含义。以“红豆”作为夫妇、恋人相思的象征。它是约定俗成。如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有的典故,除“典面”意义外,“典内”意义亦含多层意思。如“太白”一典,包含四义:

    1)太白星名,即“金星”,或称“启明星”。宋·陆游《陇头水》: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2)太白旗名,诗词中象征胜利的旗帜。如唐·刘禹锡《平蔡州》:狂徒面缚登槛车,太白天娇重捷书”;

    3)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或称“太乙山”。如唐·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4)李白别号。如明·张以宇《峨嵋亭》:不见李太白,惟见三山青”。

    转引自《古诗词常用典故例释》)

     

    2“死典”活用,“僻典”不用清·施补华有《岘佣说诗》云:死典活用,古人所贵,少陵《禹庙》诗:‘荒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桔柚、龙蛇用禹事,如此点化即景语,甚妙”。窃以为就妙在“死典活用”。一联内二典连用,通过“垂桔柚”与“画龙蛇”的描绘,把眼前实景与典内意思之融合恰到好处,使得本来“荒”而“古”的冷庙死典,化为大禹治水的颂歌,真乃绝妙!另外,好的作品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倘若诗中以冷僻故实填塞,使人口噤不能读,晦涩难解。就与作者之初衷相悖!因而,冷典僻典,凡我辈不用为好。

    3.以故为新,古为今用。沈祖棻先生《鹧鸪天八首》第一首:“年年牛女空相望,终负星槎海上来句,程千帆先生笺曰:“年年二句,则喻国共双方有如牛郎织女,但能隔天河相望,而马歇尔则如偶然乘槎以穷河源之张骞,不能效鸟鹊之架桥,未免负其调处之初衷也”。 这是“以故为新”批评马氏失职;又,如前例:“赚将阮肇迷仙境,却累刘郎远州”句,既是典事暗用,也是“古为今用”。

    4用典不可牵强诗文中用典应以达意切情为宗,要有利于丰富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欧阳鹤老的《镕基赞》,是一首转韵歌行体的古风,开篇有:“板荡神州盼俊才,无边风雨送君来。百年积弱须重振,万里河山待剪裁(《中华诗词》036期)。以“板荡”典比兴,风雨神州,百年积弱,振兴中华,亟盼人才。将朱镕基总理出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一锤敲响,铿锵有力。“板荡”一典,出自《诗经·大雅》中,《板》、《荡》二篇,皆咏厉王无道,后以借谓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如唐·李世民《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欧阳老此处用典,其主旨是:回顾历史,寄托未来。我们一位诗友,用“诚臣板荡洪波急”句,诉说个人情感伤痛,此乃离题甚远,牵强附会。“诗之用事,不可牵强,必至于不得不用而后用之。则事词为一,莫见其安排、斗凑之迹”(宋·叶梦得《石林诗话》)。我以为,用典牵强莫如不用。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羌无故实,不也是妙绝古今么!(完,5684字)         

     

                                                                                   2018715日第七次修订

     

                  (原载《幽草诗词》0767期;又载《景化诗词》2007-2008年第一、二期,总第7-8期。)

                              (07916日四稿,07922日于武汉老年大学诗会宣讲。)

     

                                    宋时盛(笑破红尘) 于汉阳快活岭寒舍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8) 查看   收藏(1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