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常文居士 男  40岁
  • 注册日期:2012-05-12
  • 最近登录:2024-03-15
  • 粉丝人数:16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一字之差,贞洁还是淫浪?-浅析《也题落花诗之一》

常文居士 发布于2019-05-28 01:12   点击:2623   评论:8  
初稿

也题落花诗之一 

已是徐娘半面春,一生休说富和贫。
从来恪守君之意,自是非关我不仁。 
今世还存蝴蝶梦,前生也许洛川神。
随风往事都吹去,同是天涯流落人。 

    首联:已是徐娘半面春,一生休说富和贫。起句徐娘半面春源自唐·李商隐《南朝》诗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此处以人喻花,借半面春这一典故比喻落花的零落。徐娘: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来讽喻那些年过芳龄还风风骚骚,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笔者认为徐娘不如徐妃,徐娘二字多少带有贬义。徐妃二字,起码从表面上看,要文雅的多。用贬义的词写褒义的情,一字之别,其诗品亦有天壤之别。是贞洁?还是淫浪?我相信读者能够分辨得出。但是其以人喻花的修辞手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对句:一生休说富和贫。意思是“你”不要问我的这一生是富贵还是贫穷。咏物诗顾名思义就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此句即由物及人,或者说由写物到写情。虽然已是落花飘零的暮春季节,虽然我的人生到了晚年,也请不要问我这一生是富贵还是贫穷(诗外之意,就是我还是有我的追求的,这个追求是什么?颔联和颈联做了回答。)。
      颔联:从来恪守君之意,自是非关我不仁。 君即东君,也就是司春之神。“我”从来谨慎而恭顺地遵守着东君的意思,今天我零落并不是我不仁义。首联已经表明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向,此句又写到不要说我不仁义,显然偏离了主题思想。结合颈联写对于爱情的追求,此联可以写我对事业的追求。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士顾炎武有“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的这种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的情怀。宋祁也有: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的名句。作者何尝不可以为之呢?我最早评论此句乃凑韵,原因在此。
     今世还存蝴蝶梦,前生也许洛川神。颈联即是写我对爱情的追求。蝴蝶梦、洛川神都是典故。蝴蝶梦化用梁祝的故事。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洛川神:洛神即宓妃,是中国先秦神话中,黄河之神河伯的配偶,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在中古时期宓妃形象得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变身为世俗的美人,成为男性文人寄托情感的对象。曹植人神相恋的千古名篇《洛神赋》,确定洛神作为理想女神的文学典故。两个典故的共同之处是:男女双方有情而终不能亲近,这种结局是不幸的,这种爱情是可悲可叹的。而用两个爱情悲剧的典故,不是更能反衬作者对美好爱情的不懈追求吗?此联是最精彩的一联。
     随风往事都吹去,同是天涯流落人。呼应首句,且尾联语义双关显示出高明的技巧,使人、花合二为一。流落:漂泊外地,穷困失意。从而进一步落实了题中落字,结束全诗。其实被风吹去的不只有往事,还有飘零的落花。古人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移情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自己忧伤身世之感。同是天涯流落人显然化自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惜花就是惜时间之流逝、惜青春年华之流逝。而在暮年尚有对爱情等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这种感情基调无疑又是悲壮的。唐陆龟蒙的《惜花》:"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诗人为花生愁,正是替自己的未来担忧。宋朝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是这种伤感的情调。

     全诗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因为作者已经到了人之一生中的暮年)。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对时间流逝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诗的颈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全诗最主要的败笔有两处:1、用词不当,徐娘二字;2、颔联没能很好的承接首句,难免给人以凑韵之嫌。
    此外:自是-已是,一生-前生,两个重复的字,也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和写作诗词的人都知道,格律诗之所以叫格律诗,就是因为它讲究严格的格律。如果在写作中违反了这些要求,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我国格律诗研究专家王力教授多次指出,格律诗的格律必须严格遵守,他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种格律诗的禁忌。其中有一点就是避重字。他认为,一首诗,字数有限,应当尽量避免出现相同的字,尤其是绝句和律诗。当然,有些地方为了强调或特殊原因,出现重字也是可以允许的。王力教授把重字看作格律诗写作的禁忌,这不是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格律诗定型以后诗人们的共识。严守格律,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更是一个信仰问题。一个真正热爱自由的人,不会去破坏传统,反而应当敬畏和捍卫它。对于格律诗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这正是浅学之士自以为是的根本原因。

     唐代格律诗形成后,明确了同字“相犯”的问题,即在一首诗中,应尽量避免文字上的重复。但不包括修辞意义上的文字重复,即修辞性重复不在“相犯”之列。

     所谓修辞性重复有三类情况:一类是叠字,一类是顶针,一类是复辞。

     其中“叠字”是用得较多的,它可增加诗词的音韵感和节奏感。如: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曲江二首》)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等等。

     关于“顶针”,就是上句的尾字,与下句的第一个字相同。这种情况较少,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白《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等。

     至于“复辞”,则是在诗中同字不相连,它是为强调主题,或是加强对比效果,或是为了前后呼应,而重复使用。如: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提到诗绝重字的问题,很多浅薄之士就喜欢拿崔颢的《黄鹤楼》的来辩解,真是无知者无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它不但重字多多,且颈联失对,按照格律衡量绝对不能算好诗,甚至不是格律诗。而就这样一首诗,李白却自愧不如,并大加赞许,更被千百年推崇。原因何在?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就是它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的意境。这些词在本诗中是无法变通的,换掉哪个都不能保持原诗意、原意境。换掉任何一个字、即使粘连、合韵也无法达到现在的意境。因而说,为了意境而适当的破律(可重字但不能叠韵),才是正确的选择。

     由此看出,格律诗的重字是允许的,但不是随意的、滥用的,必须遵循尽可能避免的原则,只有在变通无效、换一字会破整首诗意境的前题方可重字。正如这位大家的作品,假如换掉重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无法达到现在的艺术效果。而客观而言,这位大家运用重字,是艺术娴熟的表现,而不是一个初学者对格律诗的无知。所以说,绝不能因为格律、允许重字便肆无忌惮起来,毕竟它是语言最凝炼的艺术形式,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字和文学功底。

     格律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格律,二是意境。对于格律,我们当然要尊守,否则不是律诗,但绝对符合律的诗也不一定是好诗。

     破律和重字的运用,也是有两种情况,一是无知的破律,压根不懂格律,仅凭感觉写格律诗;二是已知破律,即对格律诗运用的娴熟,明知破律却还是破律,为的是让诗有一个极佳的意境。所以说,无知的破律是错误,已知的破律是创新。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诗人即是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和美景难再之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咏物诗有两条原则必须贯彻。第一是,要有“体物之妙” 。所谓“体物之妙”就是说,咏物诗词的描摹要与物不即不离,就是既“不离”于物,又不要太“即”于物,粘在物上,停留在物上,以至于走不出来。第二条,是必须有所寄托,诗人有意透过“形而下”的所咏之物,表达他们形而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等。苏轼《水龙吟》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不期然而然地形象道出了咏物词的写作写法,就是上面所说的“不即不离”。“不离”就贴切逼真描摹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和神韵。“不即”,就是必须要有的寄托,如果仅仅是客观的形似的描摹,没有写进或写足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形而上的境界不高,或者为了表达感情,斧凿之痕过多,那也不是成功的咏物诗。此诗是符合咏物诗要求的。

一并附上本人的《落花诗步唐寅韵》,以便抛砖引玉:

(一)
一犁烟雨送残春,满地红黄莫笑贫。
乳燕呢喃梁学语,新枝历乱杏生仁。
十年世事巫峡梦,三楚悠游洛川神。
聚散穷通林下醉,桃花庵里谪仙人。

与作者的争论附上,以便参考: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29360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4)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