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李武雄 男  
  • 注册日期:2018-09-09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1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父亲的农谚

李武雄 发布于2019-06-20 19:41   点击:796   评论:1  
李老师散文选登

父亲的农谚

  父亲生活在农谚里,似乎农谚就是他的庄稼,就是他庄稼的长势,就是他对土地的期翼,就是他的丰收年。
  
生活中,父亲的农谚俯拾皆是:比如端午节回家,我们在一起吃饭时,他从碟子里拿出一头煮熟的大蒜头,一边剥着皮儿, 一边说:大蒜是“五月端午不在地,八月十五不在家。”这是针对大蒜的种植期和收获期而言,端午节前都要把大蒜收回家,而在中秋节之前,是种植大蒜的季节。端午节煮食大蒜有败毒功效,只有这一天,人们才会吃煮熟的大蒜。好久没有听父亲说过农谚了,感到格外的亲切,农村的风俗习惯扑面而来。父亲能说多条农谚,麦收时节,父亲关于收麦子的谚语是:“七成收,八成丢。”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曾经说过这句,那个时候我并不理解其中的含意。后来,父亲解释说,七成收,正赶上小麦的蜡质期,这个时候收割,小麦籽粒沉实,饱满。若要熟到八成收,蜡质期已过,麦子全都黄芒了,西南风一吹,再加上太阳晒,麦粒儿与紧裹的麦壳疏松脱离,炸芒的麦穗容易掉粒儿,小麦产量受损。麦收的时候,天气格外热,这正是小麦抢收的季节,于是就有了“一麦抵三秋,姑娘都下楼”的俗语,到了麦季,就连闺阁上的娇都去抢收,为什么?父亲又说:“俏手买卖,紧手庄稼。”很显然,庄稼收种都不能耽误,该紧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快,季节不饶人。
  
父亲的每一句农谚,都与乡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麦收一毕,种豆子时,父亲说:“六月六,耩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农民种地,关键是要把握住有利时节,只要墒情好,黄豆头天耩到地里,第二天,就能看到昨天种到地里的黄豆已经拱破了土层,那金黄的豆芽,弯成榔头一样,一见太阳,渐成绿色。
农谚既是俗语,但又与俗语不同。农谚是种植在农事里的庄稼,年年都会开花结果,而俗语是教人沉着过日子,把清淡的日子过得花一样的芬芳。记得小时候,过了正月初十,乡村孩童都会打着各色灯笼在一起玩耍,比谁的灯笼好看,看谁的最亮。如果正月十五这个晚上,雪花飘落,大人们一边赏灯,一边说:“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下满坑。”因为是雨季,八月十五下雨,往往与俗语相吻合,被验证。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什么时节种什么菜,这是规律。“头暑萝卜二暑芥,三暑里头种白菜。”农民种庄稼,年复一年,人们按部就班地过着悠闲的岁月。“清明前后,种瓜豆”、“枣芽发,种棉花”等,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农谚似乎过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规律被打破,那种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被颠倒,被改变。在农业种植上,反季节蔬菜一茬茬新鲜上市,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那些被一代人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农谚俗语湮没在时代大潮中,很少被人提及。
  
过去人们都是看天吃饭,等雨收种,农民不用听天气预报,一看天象就知道会不会下雨。比如:“云向东,车马通,云向西,水戚戚,云向南,水涟涟,云向北,有风吹。”如果是雷电天气,还能推断出:“东闪空,西闪风,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我知道的这些农谚,都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父亲简直就是一位谚语学专家。什么“燕子低飞蛇溜道,大雨不久就来到”、“麦茬烂,没好汉”等。人工降雨已经不再是神话,久旱逢甘霖不再成为一种分外的惊喜。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改变,那种“麦茬烂,没好汉”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其实,父亲的农谚并不是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父亲能够创造的,但他却把农谚记得滚瓜烂熟,有一点可以肯定:农谚是父亲一生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农业的熟悉,对土地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粮食的珍惜,才会真正理解每一条农谚的含意。农谚不是父亲的创造,但父亲的农谚却是父亲一生的遵循和参照。父亲的农事风调雨顺,父亲的农谚鲜亮多彩,象挂在屋檐下一串串金黄色的老玉米和一溜溜红辣椒,那一辫辫裸露的蒜头也成为父亲农谚里的经典句子。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