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黄河吾爱   0岁
  • 注册日期:2015-02-23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4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李清照与赵明诚

黄河吾爱 发布于2019-06-30 23:01   点击:2091   评论:1  

李清照与赵明诚

-----------------浪漫与离愁

 梦中姻缘 天注定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妻。  

关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民间还流传一段佳话。据说,赵明诚一天在睡午觉时,梦中诵读书卷,醒来时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于是赵明诚将梦境告诉了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的父亲,那段时间正好是他父亲为明诚择妻的阶段。父亲为他解释说:“汝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

明诚的父亲回首一想,京城里等待许嫁且门当户对的才女,无疑首推既是同乡又是同僚,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了。于是,赵明诚的父亲便托人到李家提亲,赵、李两家随之联姻,结为秦晋之好。

虽属传说,但赵李两家相互来往,乃至赵明诚与李清照之间也有一定的了解,以至两家最终为儿女确定婚姻,也是在情理之中。

这一段传说,给李赵两人的情感婚姻添了许多浪漫色彩,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作独步一时,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山东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曾任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宰相的孙女,善于诗词;很有文学修养。很显然,李清照之母王氏的“亦善文”,对强化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具有重要意义。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生平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与太学生赵明诚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李清照生平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贪腐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南京)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而下使得李清照对其行为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贿赂,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在寂寞客死江南

 新婚燕尔 人各一方

怨王孙·春暮 鉴赏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创作背景

怨王孙:词牌名,有多体。据《词谱》,此调以秦观同名单调词为正体。此词为变格,双调五十三字。这首词当为李清照婚后作于汴京,或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同,是在暮春时节,赵明诚不归,李清照幽居独处所作。

词中抒发了李清照在暮春时节闺中独处的寂寞,含蓄却也真实地表达了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之情。由于当时赵明诚还在太学读书,平日寄宿在校舍,一个月只有两三天时间可以回家。即使他们处于新婚时期,但是因为太学的学习环境与学校规定,导致赵明诚不能长时间居住在家中,因此刚刚品尝到了恋爱甜蜜的一对新人,便立刻体会到了离别之苦。“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独处深闺的李清照,整日盼望能与丈夫相聚,可是“重门深院”,哪能那么容易见到心爱之人呢?新婚燕尔,却异地眷恋,相思之苦煎熬着两位新人。

 

这首词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和描绘主人公对远信的痴想,刻画了独处深闺的形象。爱人不在身边,闺中寂寞无聊,又正是红花衰败,草绿阶前的暮春时候,闺中更提不起兴趣外出赏春游玩,深院重门,独对空闺,任凭离别的思绪纠缠环绕于心头。思念丈夫之情难却,盼人不归,登楼眺望也是无济于事。更何况天色已昏黑,连能够为人传送书信的大雁也看不见。所以,即使是将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怀写成书信,也无由寄达。词人自知多情无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这时,闺房外面的秋千无人问津,周围静悄悄的,惟见明月升起,将银辉洒向梨花,也洒向大地。词人在闺楼里枯坐了一天,从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闺阁思妇对丈夫感情之浓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见。

开篇帝里春晚点明时地。京城汴梁是热闹繁华的所在,暮春是莺啼花开的季节。重门深院,是李清照独处时赵家府第及其环境氛围。重门显其府第之森严,深院微露幽深闺中之寂寞惆怅。在京城的暮春时节,本是热闹繁华,莺飞燕舞的大好时光,而女词人却是独自在重门深院里,无法与丈夫一同去亲近大自然,不禁叫人顿生愁怨。草绿阶前,暮天雁断两句意味十分深厚。庭前草绿,让人忆及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暮天雁断,古时传说称雁能传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处是说雁书已断,音讯不知。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李清照在西楼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色渐晚,天边归雁已无踪影。雁且知归,人竟不返,勾起她无穷怨意。如今雁影都不见,音讯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过片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沾惹:即烦恼 )。三句把词人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很精当巧妙地表现出来。她自怨多情善感,登楼望远易生挂念,而多情则多烦恼。然而却又难以割舍,猛然间发觉又一个寒食已近。这一句又是寒食也很是生动,虽然语言浅近,但是格调雅致。最后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三句托出一个凄清皎洁、如梦如幻的境界。夜来寂静一片,秋千无人打,巷陌无人行,唯有清辉皎洁的月光,宛如一汪清水,浸润着梨花。这里运用谐音双关,借作。那月光下的梨花不由触起了人的离情别绪。这离愁轻如云,薄如雾,如月光绵绵不绝,在心头萦绕不去。这个结尾写得幽静、清奇、梦幻。帝里暮春,夜深人静。秋千架空荡荡地随风摇曳,街巷里已经不见人影。天上斜挂的明月皎洁轻寒。那树树梨花沐浴在月光下,如梦如幻。梨花有时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泪带梨花的名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故此处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也有离情难抑以致眼中噙泪之意。李清照笔下的这种离人凭楼望远、月浸梨花的景象和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中的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的情境非常相似。词的最后以白描手法,将月色描摹得如此传神,可见作者动笔的灵巧,遣词的精工。

 

 长相厮守 并不久长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鉴赏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一枝春欲放:指买得一支含苞待放的梅花。

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结束在太学的求学生活,出仕为官,于是两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经济收人,生活变得滋润了许多。李清照由于受到赵明诚的影响,也喜欢上了金石艺术,于是金石刻录以及古玩字画成为两人的共同爱好。赵明诚与李清照决定省吃俭用去收藏一些名文著作,沉迷于书文字画当中,自得其乐。

 

在《减字木兰花》一词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词人李清照作为新婚女人的娇羞又懂情趣的样子。市面上的鲜花光彩夺目,美丽动人,“争强好胜”的李清照却撒着娇要丈夫拿花与她做个比较。这首词充满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生活的亲昵欢愉,美满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氛围跃然纸上。

可夫妻恩爱的幸福时光飞逝,在李清照二十岁到二十四岁的大好年华里,和丈夫赵明诚有了短暂的相聚。可是相聚之后,依然有别离。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写买花、赞花。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轻施素粉,腮染红霞,面挂晓露。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少女,词人此处却用少女来比拟鲜花,别开生面,绝妙传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会觉得娇艳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丽,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便把鲜花斜簪zān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句,写少女的心理活动,做到了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以春花壮丽。这样,花衬人,人扶花,少女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整个下片四句中,无一句是直接描绘少女的容貌,但通过间接描写,却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她那羞花闭月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统观全篇,笔法虚实相映,直接写花处即是间接写人处,直接写人处,又即间接写花处;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从词风来看,明丽婉约,与早期易安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格调逼似,从观察生活的细腻,刻画少女心理活动的真切以及提炼口语入词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

 丈夫在外 独守空闺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写作背景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好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山河破碎 天人两隔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作背景】

经过近十年的团聚时光,大约在1117年,赵明诚再度离家。此词便是李清照在赵明诚再度外出时所写,与爱人分离的痛苦让李清照瘦比黄花。重阳佳节,李清照独自一人东篱把酒,“暗香盈袖”又如何,心爱的丈夫却不在自己的身边守护着自己。孤独寂寞,苦,苦,苦!

直到1121年,夫妻两人再度重逢。分分离离,聚少离多,已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已经有过人生大半个路程的他们,或许可以白头偕老了吧?可惜生于末世,山河动荡,战乱四起。

宋高宗建炎年间,金人多次渡江南侵,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沦陷。在此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之际,李清照与赵明诚背井离乡,流离于兵火之间。

国破家亡,他们被迫逃亡建康城(今江苏南京)。赵明诚长时间的忙碌奔波,没有得到片刻喘息,背井离乡的他们,更是难以适应他乡的生活环境。

身体脆弱的赵明诚此刻正是雪上加霜,在建康城的大暑天里,赵明诚不幸染上了疟疾,从此一病不起,最终先于李清照而走,撒手人寰。李与赵的婚姻,就此结束于兵火相交、动荡不安的岁月之中。那一年,李清照四十六岁。之间也曾经历过别离,长长短短,却终有相聚之时,夫妻二人天上人间,相逢再无期。他们一起走过了浪漫的岁月,离苦的岁月,相爱二十八载。但是他们的爱情婚姻却如此刻骨铭心,为人所羡慕。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比黄花更加消瘦。

 

此词的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金兽:兽形的铜香炉),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玉枕”,瓷枕。“纱厨”,即白纱蚊帐宋代以木架罩以白色轻纱,内置卧榻,用以避蚊。“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上片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了;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倒倒装句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便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这一生,如果能遇到一个真心相爱的人,即使生命短暂,那也足够了。国破家亡,正是才人恨。 聚少离多,催生未了情。生逢乱世才女瘦,清词如月照九州。

2019-06-26 黄河编写于清心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