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黄河吾爱   0岁
  • 注册日期:2015-02-23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4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词创作中的造境艺术

黄河吾爱 发布于2019-07-04 16:23   点击:880   评论:0  

诗词创作中的造境艺术

编者/黄河

诗词创作过程中所描写的意境,是诗人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灵感思维,用简单的文字体现丰富的内涵;也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也就是造境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描之境也必合乎逻辑。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在冬天写春天的事,秋天写夏天的故事,现在写过去的故事,自己写别人的故事,未经过的要写成已经过的故事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靠诗人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去营造一个适合自己所创作的诗意的情境,才能达到所创作的题材与情景相交融的目的。就诗词创作的造境设计,在这里归纳为四种。

情景互映虚实相生

情景互映、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之一。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结合后,所生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的结构方式。其方式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采用,且为古典诗学大家所首肯。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该词堪称情景互映之典范。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之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1)上片:①“碧云天,黄叶地”,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②“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之物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足见作者多情、重情。

(1)下片:①“黯乡魂,追旅思”,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③“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惆怅,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④最后,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除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此词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下片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难遣的苦闷极写愁思。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大景写哀情,情景互映;别有悲壮之气。

因情设景情因景现

因情设景、情因景现。是立足于景的“情中景”设计。作者把所描写心境变化,渗透到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由景获得感兴,完成以景造境活动。在因情设景、化实为虚的造境中,其情景设计亦分为“借景言情、情化景物”两类,尤以前者为甚,颇受历代诗人词家青睐。

1)借景言情,是情寓于景的设计。所借之景为目接之景,虽受主体融情于景之主观控制,但有一定客观性,具有借景言情之功效。景中有情”是古典诗词造境设计中一条美学原则,其景在诗词中并非纯粹自然之景,而是融合主体情感之景。

2)景因情设的另一类造境设计,是情化景物,即景物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实景高度主观化以致变形,此类造境设计有一定难度。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烽火苦教乡信断”,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④尾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诗的前四句,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

情随景生以景生情

情随景生、以景生情。是立足于情的“景中情”设计。写景而藏情于其中,唯有景中见情,才能充分显现诗词的意象美。古典诗词抒发之情,并非单纯主观之情,需融入客观环境。以景生情、以情造境,分为两类:

(1)情随景生。此类描写情感高度凝炼,呈裸现之态。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壶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绝句之所以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因为它是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具有极高的境

写作背景是,作者送朋友去安西都护府守护边疆,渭城(今咸阳旅店饮酒话别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在这里我们重点鉴赏,三四句表达对友人一深挚的情谊。后人之所以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其中必然隐有某种其他的寓意曾经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到访过边塞的王维,相当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这里能说出,象以前有权威的辞书和教科书两句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奔赴前线之友人未免太不合乎情理;“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的深情就藏于其中。这里暗含“古来征战几人回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最后鼓励征人,待凯旋而归时,我在这里为你洗尘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劝君更尽一壶酒”,不自觉地打破惜别时的沉默,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清人赵翼《欧北诗话》评曰:“至今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种世人共生之“同感”现象,实为主体情感高度慨括,将普遍人性极度提纯之故。主体联想潜能高强度发挥,使人一旦触及,内心便引发类似联想,激发共有之记忆、经验,步入共同意境之中。

(2)以景生情,立足于情,彰显景与情共存。有两种设计技巧,一种是以情催生旖旎的故事,再借故事抒情,使情深化于景物之中。另一种是立足于情,使景象交融在凝定的情感之中。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就题材来说,这首宫怨诗中的“玉阶白露水精帘玲珑秋月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晶莹、寒冷、皎洁的特质,于是,这些形象就结了一个整体的背景,或首说意境。玉阶生白露字用得极好。grow,有生长、增加、进行的意思,是说台阶上的露水越来越浓重了。而这白露的增生意味着什么?第一是寒冷的增生,第二是时间的增生,第三是由此而来的怨情的增生。而这个字,就生发出下一句的字。这女子为什么不进去,为什么在玉阶上站这么久?因为她有所期待。侵罗袜与其说是露水湿透了女子的罗袜,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露水湿透了女子的心。李商隐说: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却下水精帘”,是暗示期待的落空。虽面临期待的落空,还在隔帘“望秋月岂不是仍在等侯皇上幸临短短四句诗,对女人望情的心理刻画,却是那么淋漓尽致,使读者对受害的宫不由得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于言外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尽管李白传世的佳作很多,这首小诗却是别具一格的名篇。

题为玉阶怨,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主体以实化虚,通过所描写的景来催生情,从而牵引怨情深化。

情因景现、情景浑成

情因景现、情景浑成,一方面是说,世间万物皆备于诗心;另一方面是说,诗心融入世间万物;“有我之境”化为“无我之境”。是说落笔之前,情与景在作者心目中模糊不清,虚实一体,不知何为情、何为景。创作过程中,通过思维转换,情与景在作者脑海里渐渐清晰明了,唯有这时才能突显诗人的天造地设之妙工,不言情而情自现,不言景而景自显,呈现出“物我两忘”的显著特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最简单的区分就是词句中有无作者或者主人公。

(一)有我之境,即众生万物皆备于诗人的造境设计。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景在眼中,物我交融,方体会出情因景现。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说从主观的角度观察事物,物便有了感情色彩,有了情绪和寄托,是诗人内心的映照。像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就颠覆了古人对秋天的看法的。有我之境,读来让人觉得更亲切,能得到读者共鸣。

(二)无我之境,即众生万物融入诗人的造境设计;指作者自身似乎不在描写的范围之中。所谓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全部沉浸在外物中,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如采菊东蘺下,悠然见南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里纯属写景、造境。体悟无我之境觉得一切场景自在聚合,感兴情味直接与暗示的普遍性意义相呼应。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由两组对句组成,以情景浑成造无我之境。四个景象外在虽无联属,但相互间以实质内容相呼应,内联紧密,这种设景造境方式,实属诗人有意为之。第一组对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一静一动,构成众生共存之和谐,第二组对句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一永恒,一旷远,构成万物互聚之协调。诗人通过意象化景象,成功地构架出一幅宇宙众生万物生态平衡的和谐彩图。

2019-07-02 于清心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4) 查看   收藏(8)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