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从哪里提高四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8-25 23:53   点击:999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聊来聊去聊成理,不知理者不知为。十分样子居于外,不敌由心道是谁。

 

五、感性与理性:兼说诗怎么写才有出息

智慧和任何事物一样,对自身而言都属于绝对的存在,否则也不可能存在,但从价值看又总是相对的。还比如,“地心说”的提出绝对是个智慧存在,可在“日心说”被证实以后,“地心说”的价值便成了一个相对的智慧存在,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假智慧”,然而其历史意义仍是不可抹杀的。这就是相对存在和绝对存在的辩证意义。

当然,那种对人类无丝毫贡献的,从一开始就能判定是错误的假智慧,则连这层历史意义也不具备,即使是一种已然绝对存在过或正在存在中的,也是连一点相对智慧都不可能有的,而是绝对的假智慧,又即使这些假智慧对什么人有用处,也是自觉不自觉的小聪明的。

例如,教条主义,主观盲动,偷换概念,牵强附会,投机取巧,打擦边球和钻发展漏洞,等等。这些都是一再重复历史教训的结果,无须证 明就已然是不应有的存在,也就不应抱有把谬误用另一番假智慧“证 明”为正确东西的幻想,尽管在这个以“成王败寇”来论是非的年代。

也因此,智慧在需要证 明而未经过科学证 明之前总是相对的。一个智慧在未证 明其为谬误时,它的存在因不得不说总具有从无到有的创造意义而无从否认,只有被另一个智慧来完善乃至推翻才能最终证 明它的智慧程度以及非智慧性质。

写诗也是这样。作为艺术创作,美是唯一的核心,并非处处需要以事实来证 明。像联想、想象、移情这些心理活动现象,都是人触景生情所必然形成的思维过程,所联 系到的事物也是自然而然,很难有事实可以制约,因而在筛选,加工,提炼,取舍等艺术过程中,也很难以事实做依据,而是遵从艺术审美的需要反映为灵活机动的艺术创作。

这些“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无法要求额外证 明一番。这其实一个抽象的过程,过多的证 明反而影响了这种抽象效果,或许就不再符合美的需要。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在该有所证 明的地方,就一定不能没有事实依据,否则艺术就成了可以乱来而没有根源的东西,

不妨从文学允许虚构的角度,再来看“推敲”二字。文学中的虚构无一不是主观联想的结果,所谓“由此及彼”,或根据实际联想的需要做出的主观安排,所谓“移花接木”,或许这有悖客观事实,却不允许背离艺术真实。

联想,也包括想象,是使智力与智慧联 系起来并具有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等。比如,“草径入荒园”是写实,“鸟宿池边树”则是虚构,是通过对客观实际的联想得来的,“过桥分野色”又是写实,“移石动云根”则是另一种虚构,是运用主观感受而对客观实际的反转,属于移情写法,既属于文学修辞,也属于联想范畴。

从贾岛诗的这几句,完全可以体会出什么是联想和联想的作用。联想一旦形成有效创造,便由一般的智力而进入了智慧属性。

写实和虚构都是重要文学手法,只要进入文学创作就与艺术真实联 系了起来,这对写实和虚构都不例外。写实是按照艺术构思的需要,通过联想对真实情景的选择性利用和编排,虚构在同样基础上,则是对非真实情景的选择性利用和编排。

虚构出来的东西,表面看是“无中生有”的,实际上却总是“移花接木”的。这种艺术手法在特定情况下,可打破一时一地地情景真实性,然而绝不允许打破在一般客观存在意义上的真实性。比如,说成“石宿池边树”就不可以,除非又有特殊的限定。

艺术真实是按照艺术的需要对一定客观事实及其可能性的反映,其原则是必须依据一定的尺度和特殊限定,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氛围、场合、语境等。虚构就是对艺术真实及其原则的运用,离开了艺术真实或违背了原则都是不合理的虚构。

在贾岛这首诗中,与上面说到的诗句比较起来,“推”与“敲”的选择合理性在哪里?完全不具合理性。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物,特定的环境,这些就一定意味某种状况下特定的行为或习惯,所暗示的必定是“推”和“敲”不具选择性,只能实际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仅这时出现选择意识在艺术真实上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允许有的,即便出于为了增加额外艺术效果这个美好艺术愿望,因不合虚构原则也是不合理和不允许有的。

不妨问问,写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妨问问,为什么这种情况还总是被人津津乐道?

是感性。诗的感性是写诗的重大动能,因此也叫“诗意”。感性是人的本能,感性的多少强弱则因人而异。人富于感性才易于情绪迸发,激情澎湃,才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感性是写诗难得的东西,是灵感的触发器,几乎代表着一个人写诗的全部天赋,没有感性地写诗是无端之举,感性过了才想起写诗是放马后炮,这些都很难与天赋联 系起来。

感性有好处,也有坏处。人在强烈的感性中,因为注意力极易被引起的冲动所左右,分神不够和关注不周是免不了的最明显缺憾。

就写诗而言,感性因为指向的总是美的创造热情,故向美和不足美便不足快的心理也总是占上风的,这就会造成一时很难有足够的理性及时掺入进来对感性做出合理的修正,毕竟理性和感性是一对矛盾。

从认识角度看,感性是理性的初级阶段,是用情感启发智力而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没有感性就没有理性。理性是认识走向成熟的表现。从艺术创造来看,理性是感性的培植者、维护者和保护神,没有理性的看守和修正,感性除了稀里哗啦便不会有任何完整的结果。

自古以来,写诗因特别重视起兴、修辞、情景交融等艺术的感性手段,也就不无对理性重视不够,甚至就以为写诗是感性的,误以为感性主导写诗而不是理性主导写诗,导致至今一直伴随有一定程度的错误传承,乃至相当多的人认为理性是对感性的扼杀,因而否认写诗要有理性。

这种以讹传讹的做法,事实证 明不仅根深蒂固,也严重扭曲了人们对写诗规律的认识,不仅让写诗的路越走越窄,且越写越没用,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正是自古至今传统诗歌发展的阻力。

写诗之所以是智慧的,就在于写诗虽基本是从感性开始的,而开始以后便逐渐接受理性控制和主导,最终让理性成为感性的去处。尽管很多人持这样那样的观点和态度,包括争论不休,但能够把诗写成人人喜闻乐见,得以广泛传咏而有启迪作用的优秀作品的,都是在自觉不自觉之中学会了运用理性的人。

不管怎么讲,感性手段依然是有点智力就可为的,而理性非上升为智慧便不足以对感性和智力进行有效运用和控制。

这样的说法,不仅是对“推敲”这种情况的重新解释,也是对人们之所以一直在写诗和欣赏中过分重视感性,在根源上的的解读。过分重视感性,是造成大量专门以感性为美的欣赏和创作偏颇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例如,过分强调写诗的形象感而导致意象堆砌,反而让意境营造得臃肿不堪,累累赘赘,最终造成意思分散,让人如入雾中不得而解,虽华丽纷繁有加,却是创作的败品。

过分重视感性,有些需要理性才能发现的东西就看不出来,也就必然影响到写诗和欣赏的创作视野和智慧,不得不造成抱着某些不应有的成见偏见走路还热梦不已的现象难以避免,又最终导致以任性为美,以愚昧为有学等不良意识的滋生和泛滥。

由此可见,理性是更重要的东西。一方面,要写好一首诗,首先要懂得走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或让感性搭台理性唱戏,或相反,总之不能没有理性。没有理性的东西存在,感性的东西再形象也免不了要么支离破碎,要么繁冗重复,费了好大劲既无美感,也让人不知所云。

另一方面,在一首诗里,理性既是对感性的支配,也是对感性的概括和收束。即,从感性开始,最终凝聚于理性。也就是说,写诗不是从感性到感性的,而是从感性到理性,且非这样不可。这不仅是写诗章法的需要,也是写诗有所升华而最终有修身养性意义的需要。

一首诗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不要以为这是辞藻堆砌,形象运用的结果,这些无非都是为理性准备的感性材料,至多是各方面素材性质,没有理性见诸于诗内,一切都毫无意义。

 

近来与这篇系列拙文有联 系的拙作:

1《写给有些人:写诗与思想感情一(尊严)》

2《写给有些人:写诗与思想感情二(金子)》

3《写给有些人:写诗与思想感情三(表现)》

4《写给有些人:写诗与思想感情四(读书)》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