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自相矛盾”的古诗表现手法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19-09-08 10:44   点击:7983   评论:0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诗人曾巩有诗《西楼》一首:“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这首诗写的是壮观的暴风雨景象,但其中有一处颇奇怪,诗句“四面钩疏箔”,说到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但按照常理来说,风雨将至,应当闭窗才是,可诗人却在此刻偏要敞开窗户。似乎有违常理,然而仔细琢磨又觉得恰恰是诗人真情的流露,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想来也生奇趣。这里体现的正是“无理而妙”的说法。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妄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此皆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无理”,是指作者有悖事理、物理和情理的一般规律即常理的意象描写,是对“有理”的否定,是对逻辑的合理背叛,就是有悖常理常情,违反思维逻辑。所谓“妙”,是指作者通过似乎逆常悖理的无理描写,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和审美快感,就是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所引发的快感。一方面不合事理,一方面却又妙不可言,这是一种艺术辩证思想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表现出诗歌的意义之美、表现方法之美、技巧之美和思维之美。说白一点就是“自相矛盾”但又忍不住让人夸:妙哉!而至于“无理而妙”,“妙”在何处?贺裳未曾言明,或许每个读者的感觉都不同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而使用“无理而妙”的诗人,显然正是“主观之诗人”,他们诗词的最大美学价值在于痴言痴语中彰显其无理之想和合乎特定情况下的情感需求,而不在于炫示技巧或合乎常规的生活逻辑。

    这样的诗,还有许多,如张先的词《一丛花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花怎么能“弄”影?事实上,应该是“花动而影随”。但词人却用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

   再如盛唐与中唐之交诗人戎昱的诗《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戎昱也用“无理而妙”的出奇联想,柳条藤蔓牵扯衣服不让走等都表现出离别的无限不舍,情韵深远,十分感人。

   “无理而妙”,以无理和有情,一对统一矛盾,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让古典诗歌在审美追求上更有一番趣味,这样的理和情感人更深。

   那么,关于“无理而妙”你又有怎样的解读呢?还能想到其他哪些这样的诗词?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