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6-19
  • 最近登录:2020-10-24
  •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意境的写作方法

꧁꫞꯭꫞꧂ 发布于2019-09-30 09:30   点击:2002   评论:0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意境的写作方法”

1、揉情入景法。草木本无情,揉情便有灵。烟云泉石,蛙鸟花木,本来都是没有情感的“景物”,在诗词中,如果把人所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揉入其中,一切景物便都有了“情思”。如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在晚春季节里,“草树”“红紫”,“杨花”飘飞,本来是很平常的景色,但当作者把“知”、“斗”、“无才思”、“惟解”这些唯有人才具有的思想和行为揉入到字里行间之,使之人格化后,“草树”和“杨花榆荚”便都活跃起来,从而渲染出一派浓郁的晚春风光。在一首诗或词中,揉情和写景常常是水乳交融、交向辉映的。同是写愁,在国破家亡的南唐后主李煜眼中,愁有时如“乱麻”,有时似“春水”。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在流离失所的女词人李清照眼中,愁不仅有重量,而且挥之不去。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月有晴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要在诗词中表达悲欢离合等情感,绝不可直呼“我悲伤”、“我欢乐”、“我有离愁别恨”等,而必须把这些“情思”揉入到“景物”中去,托物言情,才会出意境。

2、情景分列法。凡是有意境的诗,情与景都是交融的。但是,仅仅从字面上看,有些诗的“情”和“景”是分开写的。一句中,一半写景,一半写情;一联中,上联写景,下联写情;四句中,两句写景,两句写情。八句中,四句写景,四句写情。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表面看来,景与情是并列的、分开的。而实际上情与景是一致的、契合的、交融的。列景是为了陈情,陈情则依赖列景,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增强诗的艺术的想象力、表演力和感染力。如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是李白醉后奉昭即兴作品。他以牡丹比杨玉环:彩云是你的衣裳,牡丹花是你的容貌。春风中更加显现出浓艳华贵的神态。这样的天姿国色,只有在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或神仙登临的瑶台才能见到,人间那有这样的绝代佳人啊!此诗“思与景共”、“情随景动”、“神与物游”的交融是如此的天衣无缝,非李白而无人为之。又如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物”,后两句写“情思”。前两句是说:刚刚举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将要畅饮时,崔人出征的号角巳经吹响了。后两句是说:纵然醉倒在斯杀拼命的战场上也别笑话我,从古至今征战沙场的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从而表达出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怀。又如唐·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这首诗,前四句写景,通过铺陈的方式,构画出蜀相祠堂这一后人祭拜先贤之地――古庙的景象。诗的后四句属抒情,作者通过对诸葛亮末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等远见卓识和两朝为相不论先主后主耿耿忠心的讴歌,以及对其未捷先死悲哀命运的惋惜,寄托了无比悲痛的情思。从字面上看,情与景是并列的、分开的,而实际上情与景是一致的、契合的、交融的。

3、寄情于景法。有些诗词,从文字表面看来似乎全是写景,没有情,或者说只见物象(景物),难见意象(情思)。而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如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首诗,从字面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的“情”在什么地方,杜甫的诗也仅仅用了一个“好”字,似乎在表达对“雨”的感受。但是,当我们读完诗作并仔细品味时,不难看出作者在对庐山瀑布和春夜喜雨的赞美声中所寄托的无限情思。又 如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云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使读者展开联想的翅膀,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4、情浓景略法。有些诗词,从字面上看全是抒情,正好与寄情于景相反。本来是情由景发,但写成诗词时,却把景物省略了,而是直抒胸怀。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作者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感慨。这里没有直接写自然景物,但是,我们从作者不满社会现状的呼喊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周边的氛围,而且可以觉察出当时昏暗的社会环境。由此看来,“境非独景物也,喜怨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引自《人间词话》)

“意境通病”

1、有景无意。严格地说,有景无意的诗是让没有的。因为凡是形象的物,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的某种情感。但是,这里所说的“有景无意”,是指有景,意弱,弱到让你几呼体会不到意境。直白地说,弱到你不知道他想说什?他要说什么?他在说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作者未能给景物赋于鲜明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这就叫“为赋新诗强说愁,情思未在景中游”。

2、有意无景。一首有意境的好诗好词,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总是蕴含在众多鲜活的景物形象之中(也叫“意象”神游于“物象”之中),而并非要直接显露。我们拿五、六十年代的两首诗比较优劣。一是《跃进抒怀》:“天大旱,人大干,要用大干夺高产。今年亩产一万斤,明年还要翻两番”。二是《 》:“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重,比不上毛主席”。读完两首诗,不难看出《跃进抒怀》,虽“意气”冲天,但“境”界全无。而《 》则不然,它先拿“景物”(物象)“糖”与“蜜”比“甜”,后拿“棉”与“皮”比“暖”,最后再拿“爹娘”与“毛主席”比“恩情”轻重。从三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情同父母、恩如泰山,如蜜比糖甜,似皮比棉暖,不是爹娘,胜似爹娘。让人读后,终身难忘,这就是意境的价值所在。

3、意境混乱。有些诗,虽然有意有景,也算不上好诗。究其原因,是犯了意境混乱的毛病。古人谈诗论文,讲究立意。《后汉书》作者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立意为先,以文传意”。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寓意则灵”等,都是古今大家写诗的经验之谈。一首有“意境”的好诗,其“意”应该是明确的、突出的,其“境”应该是可感的、可知的。“意”(即情思、也叫意象)制约着“境”,并统帅着、驱遣着“景物”(即形象物,也叫物象)的千军万马。如果“意”(情思)不明确、不突出,那么“物”(景物)必然是散兵游勇,或乌合之众,必然会造成意境的混乱,影响诗的质量和艺术效果。

然而,一首诗仅仅有“意境”还不够,有“意境”,只是写诗最基本的写作要求。若要想写出主题突出、思想鲜明、情感丰富、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还必须在酿造深刻、新颖、神奇、绝妙、高超的意境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境近而意远,境妙而情浓,景新而情殊,景奇而意无穷。并化景物为情思,揉情感于景中。力避意境混乱,以及有景无意、有意无境等通病。总之,要用真实、鲜明、新颖的意境,道出积蓄胸中的情,说出心中想说的话,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无论新诗旧诗,诗的灵魂在于意境。意境是诗的灵魂;词句是诗的肉体;韵律是诗的外衣。兼而有之最好,倘若不能得兼,宁要一缕魂,不做一木人。仅仅有华丽的外衣而没有意境的诗是行尸走肉。

源自网络上候苍生文章,有删节,如有侵犯,请告之删除。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