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谈寄托和寓意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10-02 08:25   点击:1712   评论:4  
五绝 以诗代序
写诗应耐品,莫使内涵贫。寄托关乎大,牵连寓意人。

 

谈寄托和寓意

 

  这是一个小体会,但细说起来就需要费些话。写诗要言简意赅,这决定了不像写其它文章那样易于展开,说彻底些,根本就展不开。这就需要把大量未展开来的东西,采用寄托和寓意的手法隐含于诗内,因而寄托和寓意手法就成了写诗形成内涵的核心手法,或曰技巧。

  一首诗之所以会索然无味,很多人以为是语言问题,素材问题,乃至就以为是格式和技巧问题,不能说这样想无理,但绝对不是根本。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这些本身,而在于怎样运用这些,特别是怎样运用寄托和寓意。

  寄托不仅是把一定的情感交于诗内而让人看出来,这只是写要求真情实感的一个基本要求。寄托的真正本领,是把更多未能展开的情感,也能赋予有限的字里行间。同样,寓意也不仅仅是诗里的有限意思,也是要把更多未展开的意思赋予字里行间。

  寄托和寓意,亦说彻底些,是一回事,寄托就是寓意,寓意就是寄托,无外乎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或曰互为手法,主要看站在什么角度来讲,强调情感,此手法就是寄托,强调意思,此手法就是寓意。

  应该明白,情感何尝不是意思的表达,意思表达何尝离得开情感?情感要有所依附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是僵尸,提不上情感,意思表达出来要有情,否则还是僵尸,如同冷冰冰的东西而毫无价值,所以寄托是为了更好地寓意,寓意是为了满足寄托的需要。

  寄托和寓意用得好,很多难以展开的意思就都能进入诗里,尽管见不到直接用来表达的言辞,却能丰富诗的内涵而成为再也无法分割的东西,也因此诗的内涵才挖掘不尽,且耐读耐品。

  不过,这样说也等于没用,因为谁都知道寄托和寓意这两个说法,也都在这么做,到头来大部分人写的诗还不是照样不耐读,不耐品?

  这就说明,对寄托和寓意怎么清楚也好,怎么懂得手法运用也好,到底因为摆脱不了技巧这层意义就还是表面问题。

  更根本的问题是认识,是对生活的认识。只要对生活的认识合理,即便不怎么深谙寄托和寓意手法,如果能理解诗因字数少,需要提纲挈领说话,就能做到纲举目张,无外乎写出来的是“纲”,“目”则成了没有写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寄托和寓意而已。

  这就是寄托和寓意在写诗实践上的实际运用。表面看,这种寄托和寓意是言外话,或曰话外之音,但绝不是哪个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认识不到位,合理的话外音想说也说不出来。

  认识越深刻,提炼出来的“纲”越有涵盖性,内涵也就越丰富,哪怕写出来的诗再怎么朴实无华,也禁得起咀嚼和玩味。

  相反,一味用墨水在诗里面使劲,生活认识不到的依然认识不到,没有认识帮忙,生活再怎么样也是雕不出来的朽木枯柴。

  和平时期,人们生活大同小异,为什么有人写出来就耐读耐品,有人写出来则要么千人一貌,要么索然无味?

  原因不能老往技巧上想,既不能自贬自地以为还未学会写诗而无自信,也不能自顾自地以为写诗就是这个样子而不自知地任性。一定要尽量往生活上想,往对生活的认识上想。

  特别要知道,生活是写诗的素材和内容问题,没有生活当然不行,然而诗的内涵却不是诗的素材和内容自然生发的,必须且必然地要来自于人的认识,是人有什么认识,才让人对生活有什么感受和感悟,才让人怎么去处理诗的素材和内容。

  从根本上说,诗的耐读耐品不在于语言多么雕琢,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让人翻字典,也不在于素材,与其这样不如直接让人看小说,更不在于技巧,与其这样不如直接让人欣赏古人作品,诗的绝对特点,是寥寥几句话就让人有品味不尽的内涵,因而才倍显这样说话的语言美,形式美和修身养性的精神需要的美。

  写诗从形式上讲,就是一点简单的格式本领,无非是把想说的话怎么套用一下皮壳子,终归还是要靠说话有无深度,能不能引人深入思考、体会和让人有新认识、新发现等功夫来支撑,否则就都是哗众取宠,毫无说话的价值。

  不得不承认,诗的内涵才是写诗最要命的灵魂,是鲜活的东西。于是就知道,只有抓住对生活的认识,才能真正指挥得动寄托和寓意这样的写诗手法,也才能让诗写得有内涵,进而耐读耐品。

  耐读耐品,不是指迎合人的好恶和某一方面心理倾向,而是指越读越品越能发现有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内涵之所以谓内涵的意义。没有这样的意义,顶多可看做内容,却称不上内涵,又所谓“内容空洞”或“内涵干瘪”。

  寄托和寓意就是这样赋予写诗以内涵的。还是那句话,谈实践没法谈别人的,以下就用跟诗友的一个互动,来看看是怎么体现这个小体会的。

  拙作《五律·庆新中国华诞》

  上下五千年,一朝翻了天。人民能主政,土地可分田。

  抛汗无空洒,劳心有实圆。还余何不满,除患再攻坚。

  诗友人生是一场修行留言:2019-10-01 22:33

  人民能主政,不赞同,调控,调控,最难老百姓!余粮不值钱,物价却飞升。除患再攻坚,还有很长一段路。

  huge回复:2019-10-01 23:13

  谢谢朋友留言。认可朋友的感受,也是事实,与拙诗中就新社会制度性质所言“人民能主政”,的确有矛盾,不过这是现象,因为在制度这个根本没有变的情况下,任何与制度不符的东西都是不合规律的现象,总是要改变的,实际就是制度的隐患,也是这个原因诗中才说“除患再攻坚”。

  这其实涉及的是一个人的认识与写诗的联 系,这个联 系很关乎怎么写诗。就写诗讲。“除患再攻坚”既是对“还余何不满”的回答,也是对“人民能主政,土地可分田。抛汗无空洒,劳心有实圆”这几句的回扣,暗示这些地方都有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制度的“患”,包括朋友指出的“最难老百姓!”几句体会,--

  诗者表何情,休从现象鸣。心如无洞察,达意亦无明。

  给诗友的这个回复,并没有提到寄托和寓意,当时还没有想到要写这个话题,不过仍然可以从中品出如何体现寄托和寓意这层意思,尤其后面的赘诗说得更清楚。

  这首国庆诗很明显地看出,没法属于千人一面,这就是此诗的情感寄托的基调,抓住的是制度的根本,而无意以现象迷惑人,因为现象的东西再复杂也是简单,但从最后两句看也没有回避问题。

  这样做就是“抓纲”,既有明确的态度,也有明确的思考。当然这是诗里的,但诗友提出的矛盾,以及没有提出的更多东西,虽然诗里没有说,却不可否认都是能涵盖在里面的,人人都可以像诗友这样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且无穷无尽。

  这就是“抓纲”的结果,在赋予诗以更多情感内涵的同时,也一道能顺着情感脉络和倾向,通过选择人人同样生活中的正面素材,来明确处理消极的东西与积极的东西两方面关系,从而也把更多的寓意涵盖了进来。

  纵然“还余何不满”属于明确寓意,也就是诗的立意,但不仅给出了回答,以避免误导,这本身就是诗的情感和寓意两方面内涵,谁又能说此诗想说的东西就到此终止了呢?

  很多人会以为,用这样的几个朴实不能再朴实的句子写诗,一定很平平,甚至不肯多看上一眼,这能证 明什么?恐怕除了证 明作为写诗的人,既没有艺术敏感,又没有生活认识敏感,如同有眼无珠,浅浮得除了与猎奇心理和所期待的东西有联 系,便无法解释。

  想一想,像诗友这般稍加思考会是什么感觉?哪怕眼里找不到答案,至少会像现在这样发现问题,可以肯定随着对生活认识的深入,天长日久眼光也能敏锐起来,写诗必然会走向深刻,既不可能人云亦云,也无法再千人一面。

  还有个好处就是,一旦随着认识的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定然会丰富起来,这时想抓纲就能抓纲,想抓目就能抓目,更不会因实践不深,经验不足,而囿于主观见识,怀疑信手拈来就写不好诗。

  顺便几句。有人质疑本人为什么老在电脑前写东西,以为没事干,我说过这是以己度人,也就不必再动这些与写诗无关的思考了。思考用在哪都好,唯独不能以己度人,这样徒费脑袋不值得。

  本人对时间利用效率很高,属于挤海绵的那种人,既不属于什么人都可来想象一番的人,也不属于让别人一猜就准的人,且同时能干好几样事情,也不怕来回换思路换脑筋,随时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观察体会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下来,写这篇也一样。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