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5-11
  • 最近登录:2023-02-05
  • 粉丝人数:5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好了堂主人 发布于2019-10-15 00:51   点击:2182   评论:1  

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合一”的说法近年来又有很多人在叫嚷了,其祖师爷当然是老子。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是人几乎成了人以外的一切的奴隶,因此在所谓的“天人合一”之“合”中,人与天自然是不平等的。就如同一对“门不当、户不对”之男女的结合,贫且贱的一方从属于了富且贵的一方,也许一生都翻不过身来。老子的道学实在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神教,是对社会的逃避和对自我的放弃,是对自然的委曲求全。

    在这一点上,孔子比老子进步了,他对天采取的态度是敬畏,所谓“畏天命”;对鬼神采取的态度是躲避,所谓“敬而远之”,所谓“不知生,何知死”,即作为人只在活着的时候将人事做好,其他是全可以不去管的。所以我们说孔子的儒学是人道主义的,只是还不够彻底而已。这一局面直到200年后,才被当时的赵国人荀况扭转了过来。

            荀子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天是自然的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和人类社会的治乱无关,即与人的行为无关,自然也就无所谓“合”,亦没必要“畏”了。他还说“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同上),对老子和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否定,实在是够大胆。不错,虽然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一经区别于植物和动物而成为了智慧生命之后,便与自然相对立了。人不仅可以适应自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此自然为彼自然,最终甚至还可以脱离此自然而奔向彼自然也说不定。用荀子的话说就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也是“人定胜天”一语的来源,实在是一点也不错的。

            一般人,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人,最初了解荀子都是从中学课本中《劝学》那篇课文开始的,那只是荀子《劝学》的节选而已,有许多人还到此也就为止了,自然不会知道他的《天论》和《性恶》为何物。而许多人虽然能将《劝学》背下来也未必知道荀子为什么要“劝”和所要劝其“学”的是什么。而要弄明白就一定要先知道荀子的性恶论。

            在老子那里,善和恶都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人一旦与自然相合,这种东西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就是说二者都是不可要的。在孔子那里,一般人会依据《三字经》的说法认为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恶”的产生是“苟不教,性乃迁”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是后来人孟子的观点。孔子既然承认了“食色,性也”,也就未必不承认“恶”也是人之本性的一部分,所谓“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也还是比较准确,不过与前面的话多少有了点自相矛盾罢了。所谓的“克己复礼”要克除的也正是那些非善的部分。

            但在荀子这里却要更进一步,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即爱财,好“声色”即贪图享乐(这“声色”与孔子的“食色”所指都应该是物质享受),自然就会排他甚至损人,也就是所谓的作恶了;而所谓的善都是后天“人为”的东西。如果我们顺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善是既可以除恶也可以兴恶,因为恶人是可以打着善的旗号来作恶,善就成了恶人作恶的手段了。这样,荀子就几乎是抹杀了善良,让邪恶充满了整个世界,很像是鲁迅笔下的把一切都看成是“吃人”的狂人,无怪乎宋人苏东坡会斥之为怪论,近代的厚黑学也会奉之为鼻祖了。

            但荀子的性恶论也并非如苏东坡所言让作恶之人从此更加肆无忌惮,更不是像厚黑学那样要教人如何皮厚心黑,它不过是要人们正视且重视邪恶,要用礼义对自己进行教化,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这或者也可以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吧。而且与老子相反,荀子有着较为明确的社会观念,他认为“人生不能无群”(《王制》),群靠分工维持,分工的依据是礼,并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者也”(《劝学》),由此建立了他礼法兼治的政治观。此外,他还强调正名,所谓“制名以指实”,认为制名是“约定俗成”,既成习俗,就要共同遵守,不能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他还强调正名以分尊卑等级的重要性,“上以名贵贱,下以辩同异”(《正名》),又主张“法后王”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克制人之邪恶本性的手段。而他在《劝学》中之所以要劝人学习,也就是要人们通过对于礼与法的学习来克制其邪恶本性的发展,不仅不去作恶,甚至连错误的想法也不会有。

            对于学习,老子是持否定态度的,所谓“绝学弃智”,连智慧也不要了,这似乎有一些要不近人情了。庄子云:“我生有涯而学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解释了之所以要“绝学”的理由,让人觉得还似乎是有一些道理了。道家讲所谓的“悟”,即思考,好像只要心有灵犀,往什么地方一坐,就什么都可以通了似的。但这所谓的“通”所通的是什么呢?如果是老庄这样的君子所通的自然是神道,但如果遇上皮厚心黑的小人所通的就只能是鬼路了。像疱丁解牛那样的养生术实在也可以被看成是投机取巧的钻营术的。孔子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把学习和思考放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且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事,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孔子的学习观似乎带有精神胜利的味道,在追求“食色”既物质享受而不得时可以以学习即精神享受代之,这实在太有点犬儒主义了。学习在老庄那里是没有必要的苦事,自然是可以不做的了;在孔子这里成了乐事,当然是可做的,尤其还可以成为物质享受的替代品,自然在有的时候就非做不可了;但在除了这有的时候的另外一些时候学习自然就大可不必了。曾子的“吾日叁省吾身”之所以把“传不习乎”放在“为人谋而不忠乎”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之后当老三,大概也正是因为此吧。

            荀子却不同,他因为看到了人之邪恶的本性,因此便把学习当成了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因为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以使自己从小人变成君子,做到“知明而行无过矣”。而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也并不仅仅是礼与法,也应该包括除此之外的许多,比如自然科学等等,否则就又要转回到孔子那里去了,如何来“制天命以用之呢?不过荀子受到时代的局限,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太过于“朴素”了,什么“积土成山”之类,在现代人看来不免可笑,但所说出的道理还能让今天的人们受用,也实在是很了不起,更不用说他的文章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了。

            除此之外,荀子在他的《正名》一文中还提出了思维优于感觉,甚至可以超越经验的观点,为人们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和在把握过去的基础上创造未来打开了门户,也使他从《天论》出发的哲学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008721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